一种地中渗透仪地下水埋深自动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13274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中渗透仪地下水埋深自动控制装置,包括马氏瓶,还包括自动补水装置;所述自动补水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和补水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连通管和活动杆,所述补水机构包括储水箱、进水管和第二进气管,所述储水箱为底面高于瓶体顶面的中空密闭箱体,所述储水箱顶面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上设置有第一密封塞,所述进水管一端穿过储水箱底面连通储水箱、另一端穿过瓶体周壁下部连通瓶体,所述第二进气管一端穿过储水箱顶面连通储水箱、另一端位于活动杆后侧连接有控制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马氏瓶内人为加水较为麻烦和人为加水无法控制马氏瓶内水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中渗透仪地下水埋深自动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地下水位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地中渗透仪地下水埋深自动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地下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和使用的主要资源之一,地下水的含量和利用率的测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地中渗透仪是测量降水入渗量、潜水蒸发量和凝结水量的一种地下装置,该装置通过导水管与给水设备相连接的承受补给和蒸发的各种土柱圆筒和测量水量的马氏瓶组成。但是目前的马氏瓶在使用的过程中,在马氏瓶内的水位下降后,人为加水较为麻烦,且不能保证马氏瓶使用的及时性,人为加水无法控制马氏瓶内水位,造成马氏瓶内压力过大,造成马氏瓶破裂,影响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马氏瓶内人为加水较为麻烦和人为加水无法控制马氏瓶内水位的问题,提供一种地中渗透仪地下水埋深自动控制装置,能够根据马氏瓶内的水位变化自动给马氏瓶补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中渗透仪地下水埋深自动控制装置,包括马氏瓶,所述马氏瓶包括瓶体、出水管和第一进气管,所述瓶体上设置有刻度表,所述出水管一端位于瓶体下侧、另一端穿过瓶体底面位于瓶体内且靠近瓶体内部底面,所述第一进气管一端位于瓶体下侧、另一端穿过瓶体底面位于瓶体内且靠近瓶体内部顶面,还包括自动补水装置;所述自动补水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和补水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连通管和活动杆,所述连通管为两端开口的L型管体,所述连通管一端开口垂直连通瓶体周壁下部、另一端开口朝上且与瓶体内部第一进气管端部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活动杆包括杆体和限位板,所述杆体下端位于连通管竖直方向的管体内、上端伸出连通管位于连通管上方,所述杆体下端同轴心设置有水平的浮板,所述浮板为圆形板体,所述浮板的圆周面和连通管竖直方向的管体内壁滑动接触,限位板包括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套设固定于杆体周壁顶端,所述第二限位板套设固定于第一限位板下方的杆体周壁上部,第二限位板位于连通管竖直方向的管体开口上方;所述补水机构包括储水箱、进水管和第二进气管,所述储水箱为底面高于瓶体顶面的中空密闭箱体,所述储水箱顶面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上设置有第一密封塞,所述进水管一端穿过储水箱底面连通储水箱、另一端穿过瓶体周壁下部连通瓶体,所述第二进气管一端穿过储水箱顶面连通储水箱、另一端位于活动杆后侧连接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壳体、活动柱和压板,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为球形凸起朝上、底面开口的中空半球体,所述第一壳体顶端中心连通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壳体为顶面中心设置有圆形通孔的中空圆柱体,所述第二壳体经圆形通孔固定连接第一壳体外周壁下端,所述第一壳体底面直径小于第二壳体的直径,所述第二壳体周壁上设置有多排贯穿第二壳体周壁内外的通气孔,所述活动柱下端位于第二壳体下侧、上端穿过第二壳体底面中心位于第二壳体内,所述活动柱下端设置有水平的底板,所述活动柱上端设置有位于第一壳体内的密封体,所述密封体为球形凸起朝上的和第一壳体内部相配应的半球体,所述密封体底面中心连接活动柱上端,所述密封体底面和第二壳体内部底面之间连接有多个压缩弹簧,所述压板包括承载架和压板主体,所述承载架包括横板、竖板和斜板,所述横板右侧固定于第二壳体外周壁下部,所述横板底面左端连接有位于底板上方的竖板,所述竖板右侧面底端连接有斜板,所述斜板右端高于左端,斜板上放置有右部伸出斜板右端外侧的压板主体,所述压板主体为中空长方形板体,所述压板主体内部填充有占有压板内部空间1/3的水,所述压板主体后部的底面中部活动连接在斜板右端,所述压板主体前部伸出斜板前方,压板主体前部右端位于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管下端低于第一进气管下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均为中心设置有圆形通孔的外径相同的圆环形板体,所述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上的圆形通孔均和杆体的直径相配应。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底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内。进一步地,所述密封体为弹性橡胶材料制成的半球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之间的距离小于连通管呈竖直方向的管体高度,所述压板主体呈水平状态时,压板主体右端和活动柱之间有间距。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杆下降到第一限位板驱动压板主体旋转至左端高于右端时,压板主体内的水集中在压板主体的右部,压板主体右端顶压底板向下运动带动密封体脱离第一壳体。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杆上升到第二限位板驱动压板主体旋转至右端高于左端时,压板主体内的水集中在压板主体的左部,压板主体右端高于底板,底板向上运动直至密封体顶紧第一壳体。进一步地,所述压板主体顶面中心设置有连通压板主体内部的注水孔,所述注水孔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塞。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和瓶体的连通一端低于连通管和瓶体连通的一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马氏瓶在使用时,马氏瓶内的水位降低,连通管内的水位会随着马氏瓶内的水位同时降低,连通管内的水位降低的同时,活动杆会随着连通管内的水位的降低而下降,活动下降的同时,活动杆下降到第一限位板驱动压板主体旋转至左端高于右端时,压板主体内的水集中在压板主体的右部,压板主右端顶压底板向下运动,底板带动活动柱向下运动,密封体向下脱离第一壳体,空气经进气孔进入第二进气管内,第二进气管内的气体进入储水箱内,储水箱的水在气压的作用下经进水管进入马氏瓶内,随着储水箱内的水进入马氏瓶内,马氏瓶内的水位升高,连通管内的水位会随着马氏瓶内的水位同时升高,连通管内的水位升高的同时,活动杆会随着连通管内的水位的升高而上升,活动杆上升至第二限位板驱动压板主体左端低于右端时,压板主体内的水集中在压板主体的左部,压板主体右端脱离底板,底板向上运动直至密封体顶紧第一壳体,第二进气管封闭,储水箱内的水停止向马氏瓶注水,本技术解决了马氏瓶内人为加水较为麻烦和人为加水无法控制马氏瓶内水位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补水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停止补水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壳体和活动柱连接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压板主体的剖视图。附图中标号为:1为储水箱,2为第一密封塞,3为第二进气管,4为第一壳体,5为通气孔,6为第二壳体,7为底板,8为瓶体,9为第一进气管,10为出水管,11为浮板,12为连通管,13为杆体,14为第一限位板,15为压板主体,16为竖板,17为横板,18为第二密封塞,19为第二限位板,20为活动柱,21为斜板,22为压缩弹簧,23为水,24为密封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4所示,一种地中渗透仪地下水埋深自动控制装置,包括马氏瓶,所述马氏瓶包括瓶体8、出水管10和第一进气管9,所述瓶体8上设置有刻度表,所述出水管10一端位于瓶体8下侧、另一端穿过瓶体8底面位于瓶体8内且靠近瓶体8内部底面,所述第一进气管9一端位于瓶体8下侧、另一端穿过瓶体8底面位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中渗透仪地下水埋深自动控制装置,包括马氏瓶,所述马氏瓶包括瓶体(8)、出水管(10)和第一进气管(9),所述瓶体(8)上设置有刻度表,所述出水管(10)一端位于瓶体(8)下侧、另一端穿过瓶体(8)底面位于瓶体(8)内且靠近瓶体(8)内部底面,所述第一进气管(9)一端位于瓶体(8)下侧、另一端穿过瓶体(8)底面位于瓶体(8)内且靠近瓶体(8)内部顶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动补水装置;/n所述自动补水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和补水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连通管(12)和活动杆,所述连通管(12)为两端开口的L型管体,所述连通管(12)一端开口垂直连通瓶体(8)周壁下部、另一端开口朝上且与瓶体(8)内部第一进气管端部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活动杆包括杆体(13)和限位板,所述杆体(13)下端位于连通管(12)竖直方向的管体内、上端伸出连通管(12)位于连通管(12)上方,所述杆体(13)下端同轴心设置有水平的浮板(11),所述浮板(11)为圆形板体,所述浮板(11)的圆周面和连通管(12)竖直方向的管体内壁滑动接触,限位板包括第一限位板(14)和第二限位板(19),所述第一限位板(14)套设固定于杆体(13)周壁顶端,所述第二限位板(19)套设固定于第一限位板下方的杆体(13)周壁上部,第二限位板(19)位于连通管(12)竖直方向的管体开口上方;/n所述补水机构包括储水箱(1)、进水管和第二进气管(3),所述储水箱(1)为底面高于瓶体(8)顶面的中空密闭箱体,所述储水箱(1)顶面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上设置有第一密封塞(2),所述进水管一端穿过储水箱(1)底面连通储水箱(1)、另一端穿过瓶体(8)周壁下部连通瓶体(8),所述第二进气管(3)一端穿过储水箱(1)顶面连通储水箱(1)、另一端位于活动杆后侧连接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壳体、活动柱(20)和压板,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4)和第二壳体(6),所述第一壳体(4)为球形凸起朝上、底面开口的中空半球体,所述第一壳体(4)顶端中心连通第二进气管(3),所述第二壳体(6)为顶面中心设置有圆形通孔的中空圆柱体,所述第二壳体(6)经圆形通孔固定连接第一壳体外周壁下端,所述第一壳体底面直径小于第二壳体的直径,所述第二壳体(6)周壁上设置有多排贯穿第二壳体(6)周壁内外的通气孔(5),所述活动柱(20)下端位于第二壳体(6)下侧、上端穿过第二壳体(6)底面中心位于第二壳体(6)内,所述活动柱(20)下端设置有水平的底板(7),所述活动柱(20)上端设置有位于第一壳体内的密封体(24),所述密封体(24)为球形凸起朝上的和第一壳体(4)内部相配应的半球体,所述密封体(24)底面中心连接活动柱(20)上端,所述密封体(24)底面和第二壳体(6)内部底面之间连接有多个压缩弹簧(22),所述压板包括承载架和压板主体(15),所述承载架包括横板(17)、竖板(16)和斜板(21),所述横板(17)右侧固定于第二壳体(6)外周壁下部,所述横板(17)底面左端连接有位于底板上方的竖板(16),所述竖板(16)右侧面底端连接有斜板(21),所述斜板(21)右端高于左端,斜板(21)上放置有右部伸出斜板(21)右端外侧的压板主体(15),所述压板主体(15)为中空长方形板体,所述压板主体内部填充有占有压板内部空间1/3的水(23),所述压板主体后部的底面中部活动连接在斜板(21)右端,所述压板主体前部伸出斜板(21)前方,压板主体前部右端位于第一限位板(14)和第二限位板(19)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中渗透仪地下水埋深自动控制装置,包括马氏瓶,所述马氏瓶包括瓶体(8)、出水管(10)和第一进气管(9),所述瓶体(8)上设置有刻度表,所述出水管(10)一端位于瓶体(8)下侧、另一端穿过瓶体(8)底面位于瓶体(8)内且靠近瓶体(8)内部底面,所述第一进气管(9)一端位于瓶体(8)下侧、另一端穿过瓶体(8)底面位于瓶体(8)内且靠近瓶体(8)内部顶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动补水装置;
所述自动补水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和补水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连通管(12)和活动杆,所述连通管(12)为两端开口的L型管体,所述连通管(12)一端开口垂直连通瓶体(8)周壁下部、另一端开口朝上且与瓶体(8)内部第一进气管端部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活动杆包括杆体(13)和限位板,所述杆体(13)下端位于连通管(12)竖直方向的管体内、上端伸出连通管(12)位于连通管(12)上方,所述杆体(13)下端同轴心设置有水平的浮板(11),所述浮板(11)为圆形板体,所述浮板(11)的圆周面和连通管(12)竖直方向的管体内壁滑动接触,限位板包括第一限位板(14)和第二限位板(19),所述第一限位板(14)套设固定于杆体(13)周壁顶端,所述第二限位板(19)套设固定于第一限位板下方的杆体(13)周壁上部,第二限位板(19)位于连通管(12)竖直方向的管体开口上方;
所述补水机构包括储水箱(1)、进水管和第二进气管(3),所述储水箱(1)为底面高于瓶体(8)顶面的中空密闭箱体,所述储水箱(1)顶面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上设置有第一密封塞(2),所述进水管一端穿过储水箱(1)底面连通储水箱(1)、另一端穿过瓶体(8)周壁下部连通瓶体(8),所述第二进气管(3)一端穿过储水箱(1)顶面连通储水箱(1)、另一端位于活动杆后侧连接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壳体、活动柱(20)和压板,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4)和第二壳体(6),所述第一壳体(4)为球形凸起朝上、底面开口的中空半球体,所述第一壳体(4)顶端中心连通第二进气管(3),所述第二壳体(6)为顶面中心设置有圆形通孔的中空圆柱体,所述第二壳体(6)经圆形通孔固定连接第一壳体外周壁下端,所述第一壳体底面直径小于第二壳体的直径,所述第二壳体(6)周壁上设置有多排贯穿第二壳体(6)周壁内外的通气孔(5),所述活动柱(20)下端位于第二壳体(6)下侧、上端穿过第二壳体(6)底面中心位于第二壳体(6)内,所述活动柱(20)下端设置有水平的底板(7),所述活动柱(20)上端设置有位于第一壳体内的密封体(24),所述密封体(24)为球形凸起朝上的和第一壳体(4)内部相配应的半球体,所述密封体(24)底面中心连接活动柱(20)上端,所述密封体(24)底面和第二壳体(6)内部底面之间连接有多个压缩弹簧(22),所述压板包括承载架和压板主体(15),所述承载架包括横板(17)、竖板(16)和斜板(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芳芳齐学斌李平乔冬梅杜臻杰郭魏陆红飞赵宇龙韩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