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氧防火的事故贮油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2634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氧防火的事故贮油池,包括贮油池主体和进油管道,所述出油管道贯穿导流板、贮油池主体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卡合连接在贮油池主体顶部的右侧,所述密封机构固定在出油管道的顶部。该无氧防火的事故贮油池,在使用该装置之前需要利用气阀和外部抽氧设备将贮油池主体与内胆之间的氧气抽走,氧气含量检测器可对贮油池主体与内胆之间的氧气含量进行检测,保证贮油池主体与内胆之间处于无氧状态,之后可利用气阀和外部供气设备将惰性气体充到贮油池主体与内胆之间,出现意外状态时,外部设备内的油可通过出油管道输送至内胆内,方便暂时贮存在内胆内,内胆处在无氧的环境下,具备一定的防火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氧防火的事故贮油池
本技术涉及事故贮油池相关
,具体为一种无氧防火的事故贮油池。
技术介绍
贮油池是用于储存油品的且具有较规则形体的大型容器,在出现意外事故时,需要将相关设备内的油暂时贮放在贮油池内。现有的贮油池的防火效果差,且密封效果不够,贮油环境不够安全,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氧防火的事故贮油池,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贮油池的防火效果差,且密封效果不够,贮油环境不够安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氧防火的事故贮油池,包括贮油池主体和进油管道,贮油池主体,所述贮油池主体的顶部贯穿固定有气阀,且贮油池主体的内顶部固定有氧气含量检测器,同时贮油池主体的内侧通过连接架固定有内胆;进油管道,所述进油管道贯穿第一密封圈与内胆顶部的左侧相连接,且第一密封圈卡合连接在贮油池主体顶部的左侧,所述内胆的内底部固定有油泵,且油泵的上侧设置有出油管道,所述出油管道贯穿导流板、贮油池主体和第二密封圈,且导流板固定在内胆的左右内壁上,所述第二密封圈卡合连接在贮油池主体顶部的右侧,且第二密封圈位于气阀的左侧;密封机构,所述密封机构固定在出油管道的顶部。优选的,所述连接架对称设置在内胆上。优选的,所述进油管道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孔,且安装孔均匀分布。优选的,所述密封机构包括管塞和双头螺栓,且管塞通过双头螺栓固定在出油管道的顶部。优选的,所述双头螺栓均匀分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无氧防火的事故贮油池,(1)进油管道可在安装孔和外部螺栓的作用下与相关设备连接固定在一起,第一密封圈可加强进油管道与贮油池主体之间的连接,第二密封圈可加强第二密封圈与贮油池主体之间的连接,方便提高贮油池主体的密封性,在使用该装置之前需要利用气阀和外部抽氧设备将贮油池主体与内胆之间的氧气抽走,氧气含量检测器可对贮油池主体与内胆之间的氧气含量进行检测,保证贮油池主体与内胆之间处于无氧状态,之后可利用气阀和外部供气设备将惰性气体充到贮油池主体与内胆之间;(2)出现意外状态时,外部设备内的油可通过出油管道输送至内胆内,方便暂时贮存在内胆内,导流板对油起到引导的作用,使油能够平缓的向下流动,内胆处在无氧的环境下,具备一定的防火能力,拧下双头螺栓拆下管塞之后可将出油管道与外部连接管道相连接,之后内胆内的油可在油泵的作用下先后经过出油管道和连接管道排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俯视外观结构示意图。图中:1、贮油池主体,2、气阀,3、氧气含量检测器,4、连接架,5、内胆,6、进油管道,7、第一密封圈,8、安装孔,9、油泵,10、出油管道,11、导流板,12、第二密封圈,13、密封机构,1301、管塞,1302、双头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无氧防火的事故贮油池,根据图1所示,贮油池主体1的顶部贯穿固定有气阀2,且贮油池主体1的内顶部固定有氧气含量检测器3,同时贮油池主体1的内侧通过连接架4固定有内胆5,连接架4对称设置在内胆5上,连接架4起到连接内胆5与贮油池主体1的作用,进油管道6贯穿第一密封圈7与内胆5顶部的左侧相连接,且第一密封圈7卡合连接在贮油池主体1顶部的左侧,进油管道6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孔8,且安装孔8均匀分布,进油管道6可在安装孔8和外部螺栓的作用下与相关设备连接固定在一起,方便安装,第一密封圈7可加强进油管道6与贮油池主体1之间的连接,方便提高贮油池主体1的密封性。根据图1和图2所示,内胆5的内底部固定有油泵9,且油泵9的上侧设置有出油管道10,出油管道10贯穿导流板11、贮油池主体1和第二密封圈12,且导流板11固定在内胆5的左右内壁上,第二密封圈12卡合连接在贮油池主体1顶部的右侧,且第二密封圈12位于气阀2的左侧,第二密封圈12可加强第二密封圈12与贮油池主体1之间的连接,方便提高贮油池主体1的密封性。根据图1、图2和图3所示,密封机构13固定在出油管道10的顶部,密封机构13包括管塞1301和双头螺栓1302,且管塞1301通过双头螺栓1302固定在出油管道10的顶部,出现意外状态时,外部设备内的油可通过出油管道10输送至内胆5内,方便暂时贮存在内胆5内,拧下双头螺栓1302拆下管塞1301之后可将出油管道10与外部连接管道相连接,之后内胆5内的油可在油泵9的作用下先后经过出油管道10和连接管道排出,双头螺栓1302均匀分布,均匀分布的双头螺栓1302可使管塞1301更加紧密的固定在出油管道10的顶部。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无氧防火的事故贮油池时,首先通过安装孔8和外部螺栓将进油管道6与相关设备连接固定在一起,再需要利用气阀2和外部抽氧设备将贮油池主体1与内胆5之间的氧气抽走,氧气含量检测器3可对贮油池主体1与内胆5之间的氧气含量进行检测,保证贮油池主体1与内胆5之间处于无氧状态,之后可利用气阀2和外部供气设备将惰性气体充到贮油池主体1与内胆5之间,出现意外状态时,外部设备内的油可通过出油管道10输送至内胆5内,方便暂时贮存在内胆5内,导流板11对油起到引导的作用,使油能够平缓的向下流动,内胆5处在无氧的环境下,具备一定的防火能力,拧下双头螺栓1302拆下管塞1301之后可将出油管道10与外部连接管道相连接,之后内胆5内的油可在油泵9的作用下先后经过出油管道10和连接管道排出,这就完成整个工作,且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技术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内容的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氧防火的事故贮油池,包括贮油池主体(1)和进油管道(6),其特征在于:/n贮油池主体(1),所述贮油池主体(1)的顶部贯穿固定有气阀(2),且贮油池主体(1)的内顶部固定有氧气含量检测器(3),同时贮油池主体(1)的内侧通过连接架(4)固定有内胆(5);/n进油管道(6),所述进油管道(6)贯穿第一密封圈(7)与内胆(5)顶部的左侧相连接,且第一密封圈(7)卡合连接在贮油池主体(1)顶部的左侧,所述内胆(5)的内底部固定有油泵(9),且油泵(9)的上侧设置有出油管道(10),所述出油管道(10)贯穿导流板(11)、贮油池主体(1)和第二密封圈(12),且导流板(11)固定在内胆(5)的左右内壁上,所述第二密封圈(12)卡合连接在贮油池主体(1)顶部的右侧,且第二密封圈(12)位于气阀(2)的左侧;/n密封机构(13),所述密封机构(13)固定在出油管道(10)的顶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氧防火的事故贮油池,包括贮油池主体(1)和进油管道(6),其特征在于:
贮油池主体(1),所述贮油池主体(1)的顶部贯穿固定有气阀(2),且贮油池主体(1)的内顶部固定有氧气含量检测器(3),同时贮油池主体(1)的内侧通过连接架(4)固定有内胆(5);
进油管道(6),所述进油管道(6)贯穿第一密封圈(7)与内胆(5)顶部的左侧相连接,且第一密封圈(7)卡合连接在贮油池主体(1)顶部的左侧,所述内胆(5)的内底部固定有油泵(9),且油泵(9)的上侧设置有出油管道(10),所述出油管道(10)贯穿导流板(11)、贮油池主体(1)和第二密封圈(12),且导流板(11)固定在内胆(5)的左右内壁上,所述第二密封圈(12)卡合连接在贮油池主体(1)顶部的右侧,且第二密封圈(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正陈维维刘逍李金生刘碧文王晓张建梅喻泉蔡良刘阳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川锅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