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金震专利>正文

一种金属螺杆的淬火系统及其淬火工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12631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金属螺杆的淬火系统及其淬火工艺,包括具有中空腔室的淬火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腔室划分为预热腔、加热腔和冷却淬火腔,还包括设于所述预热腔内且具有进料端和出料端的上料模块、设于所述加热腔内且具有若干个可打开上料模块出料端的释放端并可旋转的加热模块、设于所述加热腔底部且与所述冷却淬火腔连通的卸料模块以及安装于所述淬火炉体内且用于连通加热腔和上料模块的分气单元,分气单元用于将高温油烟选择送至保温管以及上料模块中,所述加热腔的腔底设有与所述冷却淬火腔连通的压力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能源利用率高,且合理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金属螺杆的淬火系统及其淬火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螺杆淬火
,特别涉及一种金属螺杆的淬火系统及其淬火工艺。
技术介绍
螺杆,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金属工件,目前,在螺杆的生产过程中,一般要经过成型、修整、淬火等步骤方能完成工件的制作,其中,淬火是先将工件加热要标准温度进行预热,然后在预热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加热到淬火的温度,最后将工件快速冷却;然而,目前的淬火主要通过人工完成,效率低下,且在预热、加热以及冷却等步骤都会浪费很多的能源;综上,亟需提供一种生产系统(或淬火系统)在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螺杆的淬火系统及其淬火工艺,旨在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出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金属螺杆的淬火系统,包括具有中空腔室的淬火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腔室划分为预热腔、加热腔和冷却淬火腔,还包括设于所述预热腔内且具有进料端和出料端的上料模块、设于所述加热腔内且具有若干个可打开上料模块出料端的释放端并可旋转的加热模块、设于所述加热腔底部且与所述冷却淬火腔连通的卸料模块以及安装于所述淬火炉体上的分气单元,所述分气单元具有用于连通加热腔和上料模块的第一支路以及缠绕于预热腔外壁上和/或加热腔外壁上的第二支路,所述加热腔的腔底设有与所述冷却淬火腔连通的压力阀;当加热模块旋转时,利用释放端打开上料模块的出料端,上料模块中的工件通过出料端落至加热模块上,并在加热完成后,通过卸料模块进入冷却淬火腔中;工件进入冷却淬火腔后,冷却淬火腔中的压强升高,冷却淬火腔内的热气通过压力阀进入加热腔,且其中一部分热气通过第一支路进入上料模块中,对上料模块中的工件进行预热;冷却淬火腔内的另一部分热气通过第二支路围绕着预热腔和/或加热腔活动,并对预热腔和/或加热腔进行保温。优选为:所述上料模块包括设于所述预热腔中且用于放置工件并倾斜设置的进料容器、设于所述预热腔的腔底的排料口以及铰接于所述预热腔内且用于封闭排料口并仅能向预热腔内打开的封闭门,所述封闭门远离铰接端的一侧设有用于防止工件下滑的限位块。优选为:所述加热模块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加热腔内的转动部分、若干个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部分上且周向等距间隔设置的隔板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隔板远离转动部分一端且用于顶起封闭门的顶块,相邻的隔板之间形成用于加热工件的加热区间,并在所述加热区间内设有电加热丝;所述加热腔内还设有弹性控制部分,所述弹性控制部分包括铰接于所述加热腔内壁上的控制块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控制块与所述加热腔内壁之间的弹簧;所述转动部分包括与所述加热腔转动连接的内轴、套设于所述内轴上且与内轴之间可相对旋转的外轴、设于所述内轴与外轴配合面上的凹槽、通过压缩弹簧与所述凹槽的槽底固定连接且伸缩活动的楔形块以及设于所述外轴与所述内轴的配合面上的适配槽。优选为:所述分气单元包括安装于所述淬火炉体上且输入端与所述加热腔连通的气泵、通过第一气管与所述气泵输出端连通且至少具有一个输入端和至少具有两个输出端的控制阀、连通于所述控制阀其中一个输出端与上料模块之间的第二气管以及与所述控制阀另一个输出端连通的第三气管,所述第三气管的输出端形成一个节点,并由该节点串联至少两根分别缠绕于预热腔外壁或加热腔外壁的保温管;其中,所述气泵、第一气管、控制阀以及第二气管形成第一支路;所述气泵、第一气管、控制阀、第三气管以及保温管形成第二支路。优选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加热腔内且用于引导气体向隔板的自由端供气的助推模块;其中,所述助推模块包括安装于所述加热腔内且输入端与所述压力阀的输出端连通的增压泵以及安装于所述加热腔内的助推分气模块;所述助推分气模块包括具有纵向间隔分布的第一腔和第二腔的分配体、设于所述分配体上且与所述第一腔连通的第一出气口、设于所述分配体上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的第二出气口、设于所述分配体上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的主进气口以及与第一腔连通的次进气口、设于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的副进气口以及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内并用于封闭或开启副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的封闭体;所述第一出气口连接有至少两根第一出气管,各第一出气管的输出端均位于隔板的两端位置并向上供气,所述第二出气口连接有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二出气管的输出端位于隔板的中部位置并向上供气;所述增压泵分别向主进气口和次进气口供气;所述第一腔内的封闭体远离副进气口的一端与第一腔的内壁之间以及所述第二腔内的封闭体远离第二出气口的一端与第二腔的内壁之间均设有复位弹簧,并在所述分配体上缠绕有电磁组件;所述电磁组件通电后产生磁性,吸引第一腔内的封闭体,并驱使第一腔内的封闭体打开副进气口。优选为:所述冷却淬火腔中还设有用于驱使工件分离的分隔模块;其中,所述分隔模块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且自靠近卸料模块一侧向冷却淬火腔倾斜并向下延伸的分隔体、设于所述分隔体内的传动腔、设于所述分隔体顶部且与所述传动腔连通的滑槽、设于所述传动腔内且通过plc电机控制的转轴、若干个套设于所述转轴上且可在转轴上轴向滑动的丝杆、设于所述丝杆上且与所述丝杆配合的丝杆座以及安装于各丝杆座上且在所述滑槽内活动的支撑杆;各分隔体的各支撑杆上均固定连接有供工件两端放置且一一对应的L形板,对应的L形板之间形成一个供工件放置的工位。优选为:所述转轴和各丝杆的配合面上设有轴向延伸的限位筋和限位槽,并在各丝杆座上的端部固定连接有供相邻丝杆配合的轴承。优选为:还包括用于控制各plc电机的控制系统;其中,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分别用于控制各plc电机的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以及用于向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发出执行命令的中控单元,并且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之间电连接形成有联动模式和差速模式;在所述联动模式下,所述中控单元向第一控制器发出执行命令,第一控制器基于该执行命令控制其中一个plc电机运行,并同时,第一控制器向第二控制器发出基于该执行命令的电信号,使得第二控制器基于第一控制器的电信号控制另一个plc电机同步运行;在所述差速模式下,中控单元分别向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发出不同的执行命令,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基于各自的执行命令分别控制各plc电机驱动各转轴差速运行。优选为:所述卸料模块包括设于所述加热腔底部的卸料口、与所述卸料口固定连接的L形支撑板、通过卸料弹簧与所述L形支撑板固定连接的楔形卸料块以及安装于所述加热腔内且用于调整楔形卸料块上工件位置的调整部分;其中,所述调整部分包括两个与所述加热腔内壁滑动连接的齿条、通过电机驱动并位于各齿条之间且均与各齿条啮合的齿轮以及分别安装于所述齿条上的调节块。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淬火工艺,其使用上述的金属螺杆的淬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将需要淬火的工件放入进料容器中,并且将一部分工件直接放入加热区进行加热,并对冷却淬火腔中的淬火油进行加热一段时间并使得冷却淬火腔的压强上升,并产生高温油烟,高温油烟通过压力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金属螺杆的淬火系统,包括具有中空腔室的淬火炉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腔室划分为预热腔(110)、加热腔(111)和冷却淬火腔(112),还包括设于所述预热腔(110)内且具有进料端和出料端的上料模块(20)、设于所述加热腔(111)内且具有若干个可打开上料模块(20)出料端的释放端并可旋转的加热模块(30)、设于所述加热腔(111)底部且与所述冷却淬火腔(112)连通的卸料模块(40)以及安装于所述淬火炉体(10)上的分气单元,所述分气单元具有用于连通加热腔(111)和上料模块(20)的第一支路以及缠绕于预热腔(110)外壁上和/或加热腔(111)外壁上的第二支路,所述加热腔(111)的腔底设有与所述冷却淬火腔(112)连通的压力阀(51);/n当加热模块(30)旋转时,利用释放端打开上料模块(20)的出料端,上料模块(20)中的工件(10a)通过出料端落至加热模块(30)上,并在加热完成后,通过卸料模块(40)进入冷却淬火腔(112)中;/n工件(10a)进入冷却淬火腔(112)后,冷却淬火腔(112)中的压强升高,冷却淬火腔(112)内的热气通过压力阀(51)进入加热腔(111),且其中一部分热气通过第一支路进入上料模块(30)中,对上料模块(30)中的工件(10a)进行预热;/n冷却淬火腔(112)内的另一部分热气通过第二支路围绕着预热腔(110)和/或加热腔(111)活动,并对预热腔(110)和/或加热腔(111)进行保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金属螺杆的淬火系统,包括具有中空腔室的淬火炉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腔室划分为预热腔(110)、加热腔(111)和冷却淬火腔(112),还包括设于所述预热腔(110)内且具有进料端和出料端的上料模块(20)、设于所述加热腔(111)内且具有若干个可打开上料模块(20)出料端的释放端并可旋转的加热模块(30)、设于所述加热腔(111)底部且与所述冷却淬火腔(112)连通的卸料模块(40)以及安装于所述淬火炉体(10)上的分气单元,所述分气单元具有用于连通加热腔(111)和上料模块(20)的第一支路以及缠绕于预热腔(110)外壁上和/或加热腔(111)外壁上的第二支路,所述加热腔(111)的腔底设有与所述冷却淬火腔(112)连通的压力阀(51);
当加热模块(30)旋转时,利用释放端打开上料模块(20)的出料端,上料模块(20)中的工件(10a)通过出料端落至加热模块(30)上,并在加热完成后,通过卸料模块(40)进入冷却淬火腔(112)中;
工件(10a)进入冷却淬火腔(112)后,冷却淬火腔(112)中的压强升高,冷却淬火腔(112)内的热气通过压力阀(51)进入加热腔(111),且其中一部分热气通过第一支路进入上料模块(30)中,对上料模块(30)中的工件(10a)进行预热;
冷却淬火腔(112)内的另一部分热气通过第二支路围绕着预热腔(110)和/或加热腔(111)活动,并对预热腔(110)和/或加热腔(111)进行保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螺杆的淬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模块(20)包括设于所述预热腔(110)中且用于放置工件(10a)并倾斜设置的进料容器(200)、设于所述预热腔(110)的腔底的排料口以及铰接于所述预热腔(110)内且用于封闭排料口并仅能向预热腔(110)内打开的封闭门(201),所述封闭门(201)远离铰接端的一侧设有用于防止工件(10a)下滑的限位块(2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金属螺杆的淬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模块(30)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加热腔(111)内的转动部分(300)、若干个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部分(300)上且周向等距间隔设置的隔板(301)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隔板(301)远离转动部分(300)一端且用于顶起封闭门(201)的顶块(302),相邻的隔板(301)之间形成用于加热工件(10a)的加热区间,并在所述加热区间内设有电加热丝;
所述加热腔(111)内还设有弹性控制部分(60),所述弹性控制部分(60)包括铰接于所述加热腔(111)内壁上的控制块(600)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控制块(600)与所述加热腔(111)内壁之间的弹簧(601);
所述转动部分(300)包括与所述加热腔(111)转动连接的内轴(300a)、套设于所述内轴(300a)上且与内轴(300a)之间可相对旋转的外轴(300b)、设于所述内轴(300a)与外轴(300b)配合面上的凹槽(300c)、通过压缩弹簧(300d)与所述凹槽(300c)的槽底固定连接且伸缩活动的楔形块(300e)以及设于所述外轴(300b)与所述内轴(300a)的配合面上的适配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金属螺杆的淬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单元包括安装于所述淬火炉体(10)上且输入端与所述加热腔(111)连通的气泵(500)、通过第一气管(501)与所述气泵(500)输出端连通且至少具有一个输入端和至少具有两个输出端的控制阀(502)、连通于所述控制阀(502)其中一个输出端与上料模块(20)之间的第二气管(503)以及与所述控制阀(502)另一个输出端连通的第三气管(504),所述第三气管(504)的输出端形成一个节点,并由该节点串联至少两根分别缠绕于预热腔(110)外壁或加热腔(111)外壁的保温管(505);
其中,所述气泵(500)、第一气管(501)、控制阀(502)以及第二气管(503)形成第一支路;
所述气泵(500)、第一气管(501)、控制阀(502)、第三气管(504)以及保温管(505)形成第二支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金属螺杆的淬火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加热腔(111)内且用于引导气体向隔板(301)的自由端供气的助推模块(7);其中,
所述助推模块(7)包括安装于所述加热腔(111)内且输入端与所述压力阀(51)的输出端连通的增压泵(70)以及安装于所述加热腔(111)内的助推分气模块(71);
所述助推分气模块(71)包括具有纵向间隔分布的第一腔(711)和第二腔(712)的分配体(710)、设于所述分配体(710)上且与所述第一腔(711)连通的第一出气口(713)、设于所述分配体(710)上且与所述第二腔(712)连通的第二出气口(714)、设于所述分配体(710)上且与所述第二腔(712)连通的主进气口(715)以及与第一腔(711)连通的次进气口(716)、设于所述第一腔(711)和第二腔(712)之间的副进气口(717)以及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腔(711)和第二腔(712)内并用于封闭或开启副进气口(717)和第二出气口(714)的封闭体(718);所述第一出气口(713)连接有至少两根第一出气管(81),各第一出气管(81)的输出端均位于隔板(301)的两端位置并向上供气,所述第二出气口(714)连接有第二出气管(82),所述第二出气管(82)的输出端位于隔板(301)的中部位置并向上供气;
所述增压泵(70)分别向主进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金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