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磷化池表面流增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12487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磷化池表面流增大装置,包括池体;传输横管设在池体底部,且一端由池体一侧穿出,另一端延伸至池体另一侧内壁;循环泵与传输横管穿出池体一端连接;传输竖管设在池体另一侧内壁旁,底端与传输横管另一端连接,顶端延伸至池体内顶部;底喷嘴设在与传输横管连接;顶喷嘴与传输竖管顶端连接;其中,传输横管内磷化液流动方向与工件移动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磷化液由底喷嘴喷出后到达池体内壁,并沿池体内壁上流,在池体顶部与由顶喷嘴喷出的磷化液汇流朝工件移动方向流动,在池体内顶部和底部形成循环,增大了顶部和底部的表面流动力,将工件表面的磷化渣带走,避免磷化渣沉积,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及降低了产品的返工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磷化池表面流增大装置
本技术涉及涂装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磷化池表面流增大装置。
技术介绍
磷化工艺在涂装工艺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工序,用于涂漆前打底,提高漆膜层的附着力与防腐蚀能力。磷化工序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工件后期的涂层附着力的等级,以及盐雾试验的时间长度。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磷化工艺的具体操作是将工件吊装在磷化池内行走,工件表面与磷化液充分接触反应磷化。现有的磷化工序存在以下问题:磷化液在与工件表面反应过程中会生成很多磷化渣,磷化渣的产生直接影响工件的表面质量。若磷化渣处理不好,大量悬浮在磷化液中,当遇到工件时,液体表面的流动性不好,就会导致磷化渣遇工件便沉积。在工件喷涂后下件检查时,会发现顶部有很多凸起物,需要后期人工将这些凸起物打磨掉重新喷漆,大大降低产品合格率及提高产品的返工率。因此,开发一种能够有效解决工件表面磷化渣沉积的装置十分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磷化池表面流增大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工件磷化处理时磷化渣易沉积在工件表面,大大降低产品合格率及提高产品的返工率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磷化池表面流增大装置,包括:池体;传输横管,所述传输横管横向设置在所述池体底部,且传输横管一端由所述池体一侧穿出,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池体另一侧内壁;循环泵,所述循环泵与所述传输横管穿出所述池体一端连接,且循环泵用于将磷化液传输至所述传输横管;传输竖管,所述传输竖管竖向设置在所述池体另一侧内壁旁,且传输竖管底端与所述传输横管另一端连接,顶端延伸至所述池体内顶部;底喷嘴,所述底喷嘴设置在所述池体底部与所述传输横管连接,且底喷嘴朝向所述传输竖管一侧;顶喷嘴,所述顶喷嘴设置在所述池体顶部与所述传输竖管顶端连接,且顶喷嘴朝向远离所述传输竖管一侧;其中,所述传输横管内磷化液流动方向与工件移动方向相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循环泵将磷化液传输至传输横管和传输竖管内,并由底喷嘴和顶喷嘴喷出,底喷嘴朝向传输竖管一侧,即与工件移动方向相反,顶喷嘴朝向远离传输竖管一侧,即与工件移动方向相同,磷化液由底喷嘴喷出后到达池体内壁,并沿池体内壁上流,在池体顶部与由顶喷嘴喷出的磷化液汇流朝工件移动方向流动,从而在池体内部的顶部和底部形成循环,大大增大了池体顶部和底部的表面流动力,从而将工件表面的磷化渣带走,有效避免磷化渣沉积在工件表面,大大提高产品合格率及降低了产品的返工率。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的,所述传输横管与所述底喷嘴之间通过底部支管连接,所述底部支管竖向设置,且底部支管底端与所述传输横管中部连接,底端延伸至所述池体底面与所述底喷嘴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传输横管下方设有与传输横管垂直设置的表面流底管,所述表面流底管通过所述底部支管与所述传输横管连接,且表面流底管上均匀布置有所述底喷嘴。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由传输横管传输来的磷化液通过表面流底管上均布的底喷嘴喷出,从而提高了增大池体底部表面流的范围,进一步避免磷化渣沉积。进一步的,所述底部支管上设有底部阀门。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底部阀门控制底喷嘴开关,实现底部表面流控制。进一步的,所述传输竖管顶端连接有与所述传输横管垂直设置的表面流顶管,所述表面流顶管上均匀布置有所述顶喷嘴。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传输竖管传输来的磷化液通过表面顶管上均布的顶喷嘴喷出,从而提高了增大池体顶部表面流的范围,进一步避免磷化渣沉积。进一步的,所述表面流顶管和表面流底管通过固定支架分别于所述池体侧壁和池体底面固定。进一步的,所述传输竖管上设有顶部阀门。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顶部阀门控制顶喷嘴开关,实现顶部表面流控制。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1、池体;2、传输横管;3、循环泵;4、传输竖管;5、底喷嘴;6、顶喷嘴;7、底部支管;8、表面流底管;9、底部阀门;10、表面流顶管;11、固定支架;12、顶部阀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磷化池表面流增大装置,包括池体1,传输横管2,循环泵3,传输竖管4,底喷嘴5和顶喷嘴6。传输横管2横向设置在池体1底部,且传输横管2一端由池体1一侧穿出,另一端延伸至池体1另一侧内壁。循环泵3与传输横管2穿出池体1一端连接,且循环泵3用于将磷化液传输至传输横管2,传输横管2内磷化液流动方向与工件移动方向相反。传输竖管4竖向设置在池体1另一侧内壁旁,且传输竖管4底端与传输横管2另一端连接,顶端延伸至池体1内顶部。底喷嘴5设置在池体1底部与传输横管2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磷化池表面流增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池体;/n传输横管,所述传输横管横向设置在所述池体底部,且传输横管一端由所述池体一侧穿出,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池体另一侧内壁;/n循环泵,所述循环泵与所述传输横管穿出所述池体一端连接,且循环泵用于将磷化液传输至所述传输横管;/n传输竖管,所述传输竖管竖向设置在所述池体另一侧内壁旁,且传输竖管底端与所述传输横管另一端连接,顶端延伸至所述池体内顶部;/n底喷嘴,所述底喷嘴设置在所述池体底部与所述传输横管连接,且底喷嘴朝向所述传输竖管一侧;/n顶喷嘴,所述顶喷嘴设置在所述池体顶部与所述传输竖管顶端连接,且顶喷嘴朝向远离所述传输竖管一侧;/n其中,所述传输横管内磷化液流动方向与工件移动方向相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磷化池表面流增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池体;
传输横管,所述传输横管横向设置在所述池体底部,且传输横管一端由所述池体一侧穿出,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池体另一侧内壁;
循环泵,所述循环泵与所述传输横管穿出所述池体一端连接,且循环泵用于将磷化液传输至所述传输横管;
传输竖管,所述传输竖管竖向设置在所述池体另一侧内壁旁,且传输竖管底端与所述传输横管另一端连接,顶端延伸至所述池体内顶部;
底喷嘴,所述底喷嘴设置在所述池体底部与所述传输横管连接,且底喷嘴朝向所述传输竖管一侧;
顶喷嘴,所述顶喷嘴设置在所述池体顶部与所述传输竖管顶端连接,且顶喷嘴朝向远离所述传输竖管一侧;
其中,所述传输横管内磷化液流动方向与工件移动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磷化池表面流增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横管与所述底喷嘴之间通过底部支管连接,所述底部支管竖向设置,且底部支管底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峰高云慧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琼花涂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