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9124815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为由体积比为3:1~4:1的再生混凝土空心块和保温芯材依次堆砌而成的夹心结构;所述再生混凝土空心块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水泥350‑450份;掺合料50‑100份;粗骨料1200‑1500份;细骨料400‑700份;高效减水剂2‑6份;活化剂0.3‑0.8份;引气剂0.1‑0.3份;水200‑300份。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研磨后的废弃红砖粉或混凝土粉作为再生掺合料,粉碎的再生混凝土作为再生骨料,利用氢氧化纳与二水硫酸纳作为活化剂,细骨料中掺入了沙丘砂,制备的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其再生原料利用率60%以上,且具有流动性好,力学强度高,保温隔热好的特点,其制作方法简单,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保温砌块
,具体涉及一种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近年来,建筑业在我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建筑渣土尤其是废弃混凝土和废弃黏土砖急剧增加,同时建筑工程使用年限约为50~100年,大量旧建筑物达到使用年限,或由于其它因素需要拆除,致使我国每年废弃混凝土和废弃砖量约为600万立方米,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绝大部分废弃混凝/砖土未经处理,直接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处理,占用大量的土地,造成环境二次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我国混凝土年用量自1999年后居全球之首,每年浇注的混凝土量约为15~20亿立方米,需要开山采石约11~14亿立方米,资源、能源、环境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绿色建材,成为当前土木工程行业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目前,再生混凝土多作为骨料加入到混凝土中,其在混凝土中的利用率<50%,利用再生混凝土制备的自保温砌块其力学性能和传热效果也相对较差,不能满足寒冷地区对于保温砌块的热工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提高再生废弃物的利用率和再生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的力学性能和热工效率。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所述的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为由体积比为3:1~4:1的再生混凝土空心块和保温芯材依次堆砌而成的夹心结构;所述再生混凝土空心块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水泥350-450份;掺合料50-100份;粗骨料1200-1500份;细骨料400-700份;高效减水剂2-6份;活化剂0.3-0.8份;引气剂0.1-0.3份;水200-300份。进一步地,前述的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中,其中所述再生混凝土空心块的孔洞率>50%。进一步地,前述的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中,其中所述水泥选自大于等于42.5MPa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硫铝酸盐水泥。进一步地,前述的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中,其中所述掺合料选自废弃红砖粉或废弃混凝土粉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其比表面积为450-650m2/kg。进一步地,前述的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中,其中所述粗骨料选自再生混凝土粗骨料,其粒径为5-12mm,其中5-8mm粒径>60%。进一步地,前述的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中,其中所述细骨料包括重量比为1:3~1:5的沙丘砂和再生混凝土细骨料,其中所述沙丘砂的粒径<0.3mm,所述再生混凝土细骨料的粒径为1-4.75mm。进一步地,前述的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中,其中所述高效减水剂选自减水效率>20%的聚羧酸减水剂、萘系减水剂或三聚氰胺系减水剂。进一步地,前述的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其中所述活化剂为重量比例是1:1-1:4的氢氧化纳与二水硫酸纳的混合物。进一步地,前述的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中,其中所述引气剂选自烷基或芳烃磺酸基引气剂中的一种。进一步地,前述的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中,其中所述保温芯材为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模塑聚苯乙烯泡沫板或泡沫混凝土中的至少一种。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按照上述比例,将减水剂、活化剂、引气剂加入60%~70%的所述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水溶液;S2,将配方量的水泥、粗细骨料和掺合料干拌3-5min,得到干拌料;其中搅拌速度为30-60r/min;S3,将步骤S2得到的干拌料加入步骤S1的水溶液继续搅拌3-5min,其中搅拌速度为80-100r/min;然后加入剩余的水,继续搅拌1-2min,搅拌速度大于等于100r/min;得到混合均匀的混凝土拌合物;S4,将保温芯材放入砌块模具中,固定位置,将步骤S3得到的混凝土拌合物装入放保温芯材的砌块模具中,装料抹刀沿试模内壁插捣30-50次,并保证混凝土拌合物高出砌块模具上口3-5mm的余量,放到振捣台上振捣至混凝土表面出浆为止;S5,成型后试模表面覆塑料膜,24小时后拆模,标准养护至指定龄期,即可得到所述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墙体,所述墙体由空心砖构成,所述空心砖为上述的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本专利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利用再生原料(建筑废弃物)作为混凝土骨料和掺合料,提高了再生原料的利用率达到60%以上,实现了建筑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发展;2、本专利技术在细骨料中添加了适当比例的沙丘砂,由于沙丘砂细小光滑,能有效地改善再生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降低了减水剂的用量,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3、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掺合料的研磨,添加活化剂,有效的改善了再生掺合料的活性,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空心块的力学性能,使其具有高的强度和稳定性;4、本专利技术采用空心砌块和保温芯材夹心的方式制备自保温砌块,其制备方法简单,保温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温芯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以下材料或试剂,如没有特别说明,均为市购。如图1-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所述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为由体积比为3:1~4:1的再生混凝土空心块1和保温芯材2依次堆砌而成的夹心结构;所述再生混凝土空心块1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水泥350-450份;掺合料50-100份;粗骨料1200-1500份;细骨料400-700份;高效减水剂2-6份;活化剂0.3-0.8份;引气剂0.1-0.3份;水200-300份;所述再生混凝土空心块的孔洞率>50%。具体实施时,所述水泥可以选自大于等于42.5MPa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硫铝酸盐水泥,优选为52.5MPa的硫铝酸盐水泥,这是因为其硬化速率快,可提高空心块与保温芯材之间的粘结力。具体实施时,所述掺合料可以选自废弃红砖粉或废弃混凝土粉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其比表面积为450-650m2/kg,优选为比表面积是550m2/kg的废弃混凝土粉,这样优选后激发后掺合料的活性最好,有利于提高空心块的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为由体积比为3:1~4:1的再生混凝土空心块和保温芯材依次堆砌而成的夹心结构;所述再生混凝土空心块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水泥350-450份;掺合料50-100份;粗骨料1200-1500份;细骨料400-700份;高效减水剂2-6份;活化剂0.3-0.8份;引气剂0.1-0.3份;水200-300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为由体积比为3:1~4:1的再生混凝土空心块和保温芯材依次堆砌而成的夹心结构;所述再生混凝土空心块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水泥350-450份;掺合料50-100份;粗骨料1200-1500份;细骨料400-700份;高效减水剂2-6份;活化剂0.3-0.8份;引气剂0.1-0.3份;水200-300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混凝土空心块的孔洞率>50%;所述水泥选自大于等于42.5MPa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硫铝酸盐水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掺合料选自废弃红砖粉或废弃混凝土粉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其比表面积为450-650m2/kg。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粗骨料选自再生混凝土粗骨料,其粒径为5-12mm,其中5-8mm粒径>6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骨料包括重量比为1:3~1:5的沙丘砂和再生混凝土细骨料,其中所述沙丘砂的粒径<0.3mm,所述再生混凝土细骨料的粒径为1-4.75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减水剂选自减水效率>20%的聚羧酸减水剂、萘系减水剂或三聚氰胺系减水剂。


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军徐长伟刘润清李瑶邓永刚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