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87~95%再生集料、4~6%的沥青、1~3%的矿粉、1~2%的水泥和0.3~0.5%的玄武岩纤维;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沥青加热至熔融状态,保温备用;分别加热再生集料、矿粉、水泥,备用;将加热后的矿粉和水泥拌和均匀,得到混合物;将加热后的再生集料以及玄武岩纤维拌和,再加入沥青和所述混合物拌和均匀得到超厚再生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建筑垃圾堆积,同时可以节约天然骨料;解决因半刚性基层的使用造成的路面反射裂缝的情况;同时解决因分层施工造成的难以保证层间连续、柔性基层层底产生过大的拉应力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道路工程材料
,具体涉及到一种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房屋和道路工程面临越来越多的拆除、改建等,进而产生大量的建筑废弃物,如果不加以处理,不仅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建筑废弃物通过一定的破碎工艺,可以变废为宝,成为可以再生利用的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再生利用会大大降低工程的材料成本,但是从长期效益来分析,最为突出的是环境效益,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大大降低天然集料开采产生的温室气体喝有毒气体等,同时减少对土地的污染。目前我国高等级路面基层的主要形式为半刚性基层,初期应用效果良好,但是在后期使用中会产生大量的裂缝,反射至路面导致路面开裂影响其使用寿命。柔性基层是指基层材料采用级配碎石或者沥青稳定类碎石的基层类型。这种基层形式之前在我国较少采用,但随着近些年来长寿命沥青路面、耐久性沥青路面,尤其是我国,越来越多的道路工作者建议采用柔性基层以提高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在柔性基层中,沥青稳定类碎石是承重层,必须具有较好的强度和抗疲劳性能。我国现行规范中提出ATB-25的适宜压实厚度为8~12cm,压实最小厚度为7cm,按此要求,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分层施工,而分层施工既难以保证层间连续、使薄的柔性基层层底产生过大的拉应力,而且费时费力,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工期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鉴于上述和/或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目的是为了解决建筑垃圾堆积,同时可以节约天然骨料;解决因半刚性基层的使用造成的路面反射裂缝的情况;同时解决因分层施工造成的难以保证层间连续、柔性基层层底产生过大的拉应力等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87~95%再生集料、4~6%的沥青、1~3%的矿粉、1~2%的水泥和0.3~0.5%的玄武岩纤维。作为本专利技术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再生集料为再生骨料,由为路面铣刨刮沥青层后,原水泥稳定碎石层经铣刨、筛分后得到的碎石材料或由建筑垃圾经颚式破碎机反复挤压破碎生产出的再生骨料,经过筛分粒径大小分布均匀,表面较为干净整洁,最大公称粒径不大于31.5mm。作为本专利技术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再生骨料分为四等,一等集料粒径为20~30mm,二等集料粒径为10~20mm,三等集料粒径为5~10mm,四等集料粒径为<5mm;所述四等再生集料压碎值应不大于28%,针片状含量宜不大于15%,集料中小于0.6mm的颗粒必须做液限和塑性指数试验;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颗粒不超过5%;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颗粒不超过7%。所述四等再生集料,前三等集料对混合料的整体性能影响较大,其级配对混合料强度有明显影响。作为本专利技术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一等集料、所述二等集料、所述三等集料、所述四等集料的质量份数比为20~30份:15~35份:28~37份:10~20份。作为本专利技术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沥青为70号道路石油沥青。作为本专利技术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矿粉为石灰石矿粉,最大粒径不超过0.6mm,且0.075mm筛孔通过率不低于87%。作为本专利技术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水泥为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小于32.5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如上述任一所述的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沥青加热至熔融状态,保温备用;分别加热再生集料、矿粉、水泥,保温备用;将加热后的矿粉和水泥拌和均匀,得到混合物;将加热后的再生集料以及玄武岩纤维拌和,再加入沥青和所述混合物拌和均匀得到超厚再生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作为本专利技术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将加热后的再生集料以及玄武岩纤维拌和,再加入沥青和所述混合物拌和,将拌合锅加热至170±5℃,将再生集料以及玄武岩纤维掺入拌和90s,再加入沥青拌和90s,再加入所述混合物拌和90s。作为本专利技术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总拌和时间不低于270s,纯拌和时间不低于90s。作为本专利技术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分别加热再生集料、矿粉、水泥,在175±5℃下加热再生集料、矿粉、水泥4h以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超厚再生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解决了建筑垃圾堆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同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采用的掺入纤维岩纤维的超厚再生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即解决了我国普遍的半刚性基层对路面造成反射裂缝的问题,同时解决因分层施工造成的难以保证层间连续、柔性基层层底产生过大的拉应力等问题。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专利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实施例1(1)按质量份数计,取一等集料27份、二等集料34份、三等集料14份、四等集料20份、矿粉3份、水泥1.5份,油石比为3.6%,玄武岩纤维掺量为0.4%。(2)先将70号道路沥青在155±5℃烘箱中加热至熔融状态,保温备用。(3)在175±5℃下预先加热一等集料、二等集料、三等集料、四等集料、矿粉、水泥4h以上;(4)将拌合锅加热至170±5℃,将一等集料、二等集料、三等集料、四等集料以及玄武岩纤维倒入拌锅拌和90s,再加入沥青拌和90s,再加入矿粉和水泥的均匀混合物拌和90s,最终拌和均匀得到超厚再生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总拌和时间不低于270s,纯拌和时间不低于90s。(5)在车辙板中在轮碾仪上进行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其特征在于: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87~95%再生集料、4~6%的沥青、1~3%的矿粉、1~2%的水泥和0.3~0.5%的玄武岩纤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其特征在于: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87~95%再生集料、4~6%的沥青、1~3%的矿粉、1~2%的水泥和0.3~0.5%的玄武岩纤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集料为再生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大于31.5m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骨料分为四等,一等集料粒径为20~30mm,二等集料粒径为10~20mm,三等集料粒径为5~10mm,四等集料粒径为<5m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等集料、所述二等集料、所述三等集料、所述四等集料的质量份数比为20~30份:15~35份:28~37份:10~20份。
5.如权利要求1、2或4任一所述的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矿粉为石灰石矿粉,最大粒径不超过0.6mm,且0.075mm筛孔通过率不低于87%。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厚再生骨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鹏,丁皓,吴宇浩,顾倩俪,张聪,王漾博,孟伟杰,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