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新型氨法捕碳的稻壳源功能炭制备及纳米SiO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24293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新型氨法捕碳的稻壳源功能炭制备及纳米SiO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新型氨法捕碳的稻壳源功能炭制备及纳米SiO2合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氨法捕碳
,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新型氨法捕碳的稻壳源功能炭制备及纳米SiO2合成方法。
技术介绍
电力生产过程是CO2最主要的排放源之一,这带来了巨大的碳捕集需求与空间,现阶段主要捕碳技术都是围绕电力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展开的。当前根据二氧化碳捕集所在的燃烧阶段,将CO2捕获技术大体分为三种,分别是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以及富氧燃烧技术。其中,燃烧后捕碳是这几中捕碳方法中最为成熟的捕碳技术,其捕集的主要方法主要分为材料吸附、膜分离等物理方法以及利用化学吸收剂进行吸附。目前,氨水溶液作为CO2吸收剂具有诸多优点:CO2吸收能力强、吸收反应热低、不易被烟气中的O2降级、腐蚀性小以及原料价格低廉,有助于形成能量梯级化利用与多种污染物一体化脱除的集成系统,同时其副产品还具有一定的农业利用价值。典型燃烧后氨法脱碳工艺:Alstom冷冻氨工艺、PowerspanECO2工艺、澳大利亚联邦科工委CSIRO氨法工艺、韩国工业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RIST氨法工艺等,氨水溶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新型氨法捕碳的稻壳源功能炭制备及纳米SiO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新型氨法捕碳的稻壳源功能炭制备及纳米SiO2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稻壳基生物炭,将稻壳原料酸洗后进行热解炭化得到稻壳基生物炭,利用KOH溶液对稻壳基生物炭进行分级溶硅,得到高品质分级化孔道“溶硅”生物炭和K2SiO3;
S2、“溶硅”生物炭增效新型氨法捕碳,将步骤S1制备的“溶硅”生物炭作为吸附剂与氨水-乙醇化学吸收剂交联使用进行捕碳,获得中间产物“生物炭、NH4HCO3结晶共沉淀”,二次水溶后进行固液分离后获得生物炭;
S3、制备纳米白炭黑,将步骤S1制备的K2SiO3溶液与步骤S2的中间产物NH4HCO3反应制备纳米白炭黑,并获得KHCO3、NH3副产物;
S4、制备高纯CO2,将步骤S3获得的KHCO3经过中低温加热,实现高纯CO2的分离制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新型氨法捕碳的稻壳源功能炭制备及纳米SiO2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冬冬张紫君张宇王士彰高建民孙绍增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