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住宅小区雨水污水综合和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123946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居民住宅小区雨水污水综合和利用系统,包括:污水管、污水处理厂、雨水管;所述污水管接入污水处理厂;所述雨水管设置在污水管的一侧;所述第一并流管设置在雨水管的端部,且第一并流管的两端分别与污水管及雨水管相连接;所述第一支管设置在雨水管的侧部,且第一支管的端部设置有集污池;所述第二支管设置在第一支管的侧部,且第二支管的端部设置有蓄水池;所述第一出水管设置在集污池的侧部,且第一出水管的端部与第二并流管相连接;通过对现有装置的改进,该系统具有能够有效降低污水管网压力、水处理效果好、更加环保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背景技术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居民住宅小区雨水污水综合和利用系统
本技术涉及雨水及污水综合利用
,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居民住宅小区雨水污水综合和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雨污水处理系统中,存在分流与合流两种,但是其均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由于城市初期建设,排污系统不够完善,后续不易进行改造,导致后期人口数量增多及暴雨天气时,会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负荷至常态下的几倍,因此导致了大量污水排到河流、在地面积蓄,对生态环境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均会造成严重影响。传统的分流制系统,需要两套管网,投资较大,施工时间长,且不会对初期雨水进行处理,依旧会造成污染,而合流制系统,在雨天时雨水与污水混合,导致需要处理的污水量会急剧提高,污水厂无法满足处理需求会将多余的污水直接排放至河流,造成河道污染,排水速度慢还易导致住宅区积水,导致不便。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居民住宅小区雨水污水综合和利用系统,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居民住宅小区雨水污水综合和利用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雨污分流成本高、施工时间长,雨污合流处理量大、地面易积水、污染严重的问题和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居民住宅小区雨水污水综合和利用系统,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居民住宅小区雨水污水综合和利用系统,包括:污水管、污水处理厂、雨水管、第一并流管、第一支管、第二支管、集污池、蓄水池、第一出水管、第二并流管、第二出水管、供水管;所述污水管接入污水处理厂;所述雨水管设置在污水管的一侧;所述第一并流管设置在雨水管的端部,且第一并流管的两端分别与污水管及雨水管相连接;所述第一支管设置在雨水管的侧部,且第一支管的端部设置有集污池;所述第二支管设置在第一支管的侧部,且第二支管的端部设置有蓄水池;所述第一出水管设置在集污池的侧部,且第一出水管的端部与第二并流管相连接;所述第二出水管设置在蓄水池的侧部,且第二出水管的端部与第二并流管相连接;所述供水管设置在蓄水池的一侧。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居民住宅小区雨水污水综合和利用系统所述污水管、雨水管、第一并流管、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一出水管、第二并流管、第二出水管及供水管均设置有开关阀门。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居民住宅小区雨水污水综合和利用系统所述集污池为初期雨水收集池,且集污池与第一支管的连接处设置有弃流过滤装置。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居民住宅小区雨水污水综合和利用系统所述蓄水池为中后期雨水收集池,且蓄水池与第二支管的连接处设置有弃流过滤装置。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居民住宅小区雨水污水综合和利用系统,通过设置有一处集污池及一处蓄水池,其能够用于存积初期雨水及中后期雨水,能够有效降低在下雨时污水处理厂的工作负荷,降低管道的流量压力,在降雨时间段过去后,集污池与蓄水池的水再排放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使得污水处理厂能够有充足时间进行污水处理,降低了污水排放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蓄水池集中的中后期雨水水质较好,可直接用于树木浇灌等工作,其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而无需处理排放,进一步降低了污水处理压力。2、本技术通过对现有装置的改进,具有能够有效降低污水管网压力、水处理效果好、更加环保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技术在
技术介绍
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功能框架结构示意图。图中:水管1、污水处理厂2、雨水管3、第一并流管4、第一支管5、第二支管6、集污池7、蓄水池8、第一出水管9、第二并流管10、第二出水管11、供水管1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见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居民住宅小区雨水污水综合和利用系统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居民住宅小区雨水污水综合和利用系统,包括:污水管1、污水处理厂2、雨水管3、第一并流管4、第一支管5、第二支管6、集污池7、蓄水池8、第一出水管9、第二并流管10、第二出水管11、供水管12;污水管1接入污水处理厂2;雨水管3设置在污水管1的一侧;第一并流管4设置在雨水管3的端部,且第一并流管4的两端分别与污水管1及雨水管3相连接;第一支管5设置在雨水管3的侧部,且第一支管5的端部设置有集污池7;第二支管6设置在第一支管5的侧部,且第二支管6的端部设置有蓄水池8;第一出水管9设置在集污池7的侧部,且第一出水管9的端部与第二并流管10相连接;第二出水管11设置在蓄水池8的侧部,且第二出水管11的端部与第二并流管10相连接;供水管12设置在蓄水池8的一侧。具体的,污水管1、雨水管3、第一并流管4、第一支管5、第二支管6、第一出水管9、第二并流管10、第二出水管11及供水管12均设置有开关阀门,用于控制雨水及污水流向。具体的,集污池7为初期雨水收集池,且集污池7与第一支管5的连接处设置有弃流过滤装置,用于对初期雨水进行过滤。具体的,蓄水池8为中后期雨水收集池,且蓄水池8与第二支管6的连接处设置有弃流过滤装置,用于对中后期雨水进行过滤。具体实施步骤:使用该装置时,污水直接经过污水管1进入污水处理厂2进行处理,而雨水则进入雨水管3,初期雨水通过第一支管5进入集污池7内进行暂存,晴天时污水处理厂2并不会满负荷运行,因此部分雨水可通过第一并流管4进入污水管1内,跟随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2进行处理,从而平衡集污池7、蓄水池8及污水处理厂2之间的工作压力,初期降雨过后,雨水内的杂质量减少,水质开始好转,此时关闭第一支管5的开关阀门,使得中后期雨水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居民住宅小区雨水污水综合和利用系统,包括:污水管(1)、污水处理厂(2)、雨水管(3)、第一并流管(4)、第一支管(5)、第二支管(6)、集污池(7)、蓄水池(8)、第一出水管(9)、第二并流管(10)、第二出水管(11)、供水管(12);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管(1)接入污水处理厂(2);所述雨水管(3)设置在污水管(1)的一侧;所述第一并流管(4)设置在雨水管(3)的端部,且第一并流管(4)的两端分别与污水管(1)及雨水管(3)相连接;所述第一支管(5)设置在雨水管(3)的侧部,且第一支管(5)的端部设置有集污池(7);所述第二支管(6)设置在第一支管(5)的侧部,且第二支管(6)的端部设置有蓄水池(8);所述第一出水管(9)设置在集污池(7)的侧部,且第一出水管(9)的端部与第二并流管(10)相连接;所述第二出水管(11)设置在蓄水池(8)的侧部,且第二出水管(11)的端部与第二并流管(10)相连接;所述供水管(12)设置在蓄水池(8)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居民住宅小区雨水污水综合和利用系统,包括:污水管(1)、污水处理厂(2)、雨水管(3)、第一并流管(4)、第一支管(5)、第二支管(6)、集污池(7)、蓄水池(8)、第一出水管(9)、第二并流管(10)、第二出水管(11)、供水管(12);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管(1)接入污水处理厂(2);所述雨水管(3)设置在污水管(1)的一侧;所述第一并流管(4)设置在雨水管(3)的端部,且第一并流管(4)的两端分别与污水管(1)及雨水管(3)相连接;所述第一支管(5)设置在雨水管(3)的侧部,且第一支管(5)的端部设置有集污池(7);所述第二支管(6)设置在第一支管(5)的侧部,且第二支管(6)的端部设置有蓄水池(8);所述第一出水管(9)设置在集污池(7)的侧部,且第一出水管(9)的端部与第二并流管(10)相连接;所述第二出水管(11)设置在蓄水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博达李福豪崔通严天朔代文芳张海东贠金涛齐燕枫祁航侯青爽司勇恒文雷叶凌云温可民毛佳威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