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轴承套的研磨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的工作台上设置有钻床,所述钻床的位移杆上设置有夹头,所述的夹头上设置有支撑杆,所述的支撑杆上设置有用于与轴承套的内壁抵触的摩擦套,所述的工作台上设置有固定座和动力缸,所述的动力缸的动力轴上连接有滑移座,所述的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一半圆座,所述的滑移座上设置有第二半圆座,所述的第一半圆座与第二半圆座之间形成放置轴承套的容纳腔。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方案利用新机械结构,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轴承套的研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轴承套的研磨装置。
技术介绍
轴承是机械生产中较为常用的物件。主要包括滚珠以及轴承套,滚珠滚动于轴承套上。目前,为了得到符合工艺要求的轴承套,往往需要对轴承套的内壁进行研磨。现有的研磨装置主要包括电机、研磨棒和研磨膏,将研磨棒固定于电机上,再将研磨膏涂布于研磨棒上。由于摩擦力较大,在研磨棒的外径略大于轴承套内径的情况下,工人无法用手握紧轴承套,因此,研磨棒的外径远小于轴承套的内径。将轴承套套设于研磨棒上后,需要工人用手反复转动、移动轴承套以研磨内壁,因而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轴承套的研磨装置,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轴承套的研磨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的工作台上设置有钻床,所述钻床的位移杆上设置有夹头,所述的夹头上设置有支撑杆,所述的支撑杆上设置有用于与轴承套的内壁抵触的摩擦套,所述的工作台上设置有固定座和动力缸,所述的动力缸的动力轴上连接有滑移座,所述的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一半圆座,所述的滑移座上设置有第二半圆座,所述的第一半圆座与第二半圆座之间形成放置轴承套的容纳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轴承套置于容纳腔中,启动动力缸,动力轴往带动滑移座往靠近固定座的方向移动,使第一半圆座与第二半圆座共同夹紧轴承套,继而位移杆带动夹头下移,夹头同步带动支撑杆下移,使摩擦套对轴承套的内壁研磨,在研磨完毕之后,位移杆上移,摩擦套从轴承套内抽出,启动动力缸,使动力轴往远离固定座的方向移动,即可将轴承套从容纳腔内取出,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动力缸通过导线连接有开关座,所述的开关座设置于钻床上,所述的位移杆上设置有用于与开关座抵触的抵触杆,所述抵触杆与开关座抵触时动力轴往远离固定座的方向移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位移杆下移时,开关座与抵触杆分离,动力缸启动,动力轴往靠近固定座的方向移动,使位于容纳腔内的轴承套固定,随着位移杆继续下移,摩擦套对轴承套的内壁研磨;在研磨完毕之后,位移杆上移,开关座与抵触杆抵触,动力轴往远离固定座的方向移动,从而使轴承套释放,以便于工人将轴承套从容纳腔内取出,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支撑杆的外壁上开设有调节斜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随着摩擦套使用时间久,摩擦套的外径因磨损而减小,将摩擦套沿着支撑杆上移,可增加摩擦套的外径,从而延长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摩擦套上开设有弹性螺旋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便于将摩擦套沿着支撑杆上移,并且弹性螺旋槽能够增加排屑效果,减少摩擦套磨损。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摩擦套的外壁上设置有金刚砂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摩擦套的耐磨性。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滑移座上固定有滑座,所述的工作台上设置有滑轨,所述的滑座滑动连接于滑轨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移座移动能够更为平稳。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一半圆座上设置有第一台阶,所述的第二半圆座上设置有第二台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台阶与第二台阶将轴承套抬升并与固定座、滑移座具有距离,从而能够便于将轴承套从容纳腔内取出,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固定座与滑移座之间设置有散热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槽增加了散热效果,提升轴承套的加工精度。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固定座上开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半圆座嵌设于第一容纳槽中,所述的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栓,所述第一固定栓穿过固定座并与第一半圆座螺纹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升第一半圆座的稳定性,同时,能够便于对第一半圆座进行更换以适应不同大小的轴承套。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滑移座上开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半圆座嵌设于第二容纳槽中,所述的滑移座上设置有第二固定栓,所述第二固定栓穿过滑移座并与第二半圆座螺纹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升第二半圆座的稳定性,同时,能够便于对第二半圆座进行更换以适应不同大小的轴承套。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轴承套置于容纳腔中,启动动力缸,动力轴往带动滑移座往靠近固定座的方向移动,使第一半圆座与第二半圆座共同夹紧轴承套,继而位移杆带动夹头下移,夹头同步带动支撑杆下移,使摩擦套对轴承套的内壁研磨,在研磨完毕之后,位移杆上移,摩擦套从轴承套内抽出,启动动力缸,使动力轴往远离固定座的方向移动,即可将轴承套从容纳腔内取出,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工作台;11、钻床;2、位移杆;21、夹头;22、把手;3、支撑杆;31、调节斜面;4、摩擦套;41、弹性螺旋槽;42、金刚砂层;51、固定座;52、动力缸;53、动力轴;54、滑移座;55、第一容纳槽;56、第二容纳槽;61、第一台阶;62、第二台阶;63、第一半圆座;64、第二半圆座;71、滑座;72、滑轨;8、散热槽;91、开关座;92、抵触杆。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一种用于轴承套的研磨装置,包括工作台1在工作台1上固定连接有钻床11。该钻床11为立式钻床11。钻床11的位移杆2上设置有夹头21。钻床11的侧壁上设置有把手22。把手22下翻,即可使位移杆2下移;把手22上翻,位移杆2上移,此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做赘述。在夹头21上设置有支撑杆3,在支撑杆3的外壁上开设有调节斜面31。即支撑杆3呈圆台状,支撑杆3的下端的外径小于上端的外径。在支撑杆3上套设有用于与轴承套的内壁抵触的摩擦套4,在摩擦套4上开设有弹性螺旋槽41。通过摩擦力的作用,实现摩擦套4与支撑杆3之间固定连接。在摩擦套4的外壁上设置有金刚砂层42。在工作台1上设置有固定座51和动力缸52,动力缸52为气缸。动力缸52的动力轴53上连接有滑移座54。在固定座51上开设有第一容纳槽55,第一容纳槽55的截面呈半圆形。将第一半圆座63嵌设于第一容纳槽55中;在固定座5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栓,第一固定栓穿过固定座51并与第一半圆座63螺纹连接。在滑移座54上开设有第二容纳槽56,第二容纳槽56的截面呈半圆形设置。第二半圆座64嵌设于第二容纳槽56中。在滑移座54上设置有第二固定栓;第二固定栓穿过滑移座54并与第二半圆座64螺纹连接。在第一半圆座63与第二半圆座64之间形成放置轴承套的容纳腔。于第一半圆座63的上端一体化设置有第一台阶61;在第二半圆座64的上端一体化设置有第二台阶62。第一台阶61与第二台阶62的截面均呈半圆形。在滑移座54的下端固定有滑座71,在工作台1上固定有滑轨72。滑座71滑动连接于滑轨72上。滑轨72的长度方向与动力轴53的长度方向平行。固定座51与滑移座54之间设置有散热槽8。动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轴承套的研磨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工作台,所述的工作台上设置有钻床,所述钻床的位移杆上设置有夹头,所述的夹头上设置有支撑杆,所述的支撑杆上设置有用于与轴承套的内壁抵触的摩擦套,所述的工作台上设置有固定座和动力缸,所述的动力缸的动力轴上连接有滑移座,所述的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一半圆座,所述的滑移座上设置有第二半圆座,所述的第一半圆座与第二半圆座之间形成放置轴承套的容纳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轴承套的研磨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工作台,所述的工作台上设置有钻床,所述钻床的位移杆上设置有夹头,所述的夹头上设置有支撑杆,所述的支撑杆上设置有用于与轴承套的内壁抵触的摩擦套,所述的工作台上设置有固定座和动力缸,所述的动力缸的动力轴上连接有滑移座,所述的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一半圆座,所述的滑移座上设置有第二半圆座,所述的第一半圆座与第二半圆座之间形成放置轴承套的容纳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轴承套的研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动力缸通过导线连接有开关座,所述的开关座设置于钻床上,所述的位移杆上设置有用于与开关座抵触的抵触杆,所述抵触杆与开关座抵触时动力轴往远离固定座的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轴承套的研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撑杆的外壁上开设有调节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轴承套的研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摩擦套上开设有弹性螺旋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轴承套的研磨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晨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精锐智能传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