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用冷却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0090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10: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用冷却塔,属于散热冷却技术领域,其包括散热舱,所述散热舱外壁的下方与冷凝过滤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冷凝过滤板的外壁与冷凝舱内壁的下方固定连接,所述散热舱的表面与四个固定柱相互靠近的一端固定连接。该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用冷却塔,通过设置循环泵,水温检测仪对收集舱内的水进行检测,未达到冷却标准时,水温检测仪启动循环泵并打开电磁阀,通过循环泵将收集舱内的水再次输送至散热套内进行散热,使得该冷却在对热水进行单流程冷却后,且未达到预计的冷却效果时,可以通过循环泵对冷却后的水再次进行散热,保证了该冷却塔的冷却效果,提高了该冷却塔的实用性。提高了该冷却塔的实用性。提高了该冷却塔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用冷却塔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散热冷却
,具体为一种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用冷却塔。

技术介绍

[0002]冷却塔是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一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其冷是利用水与空气流动接触后进行冷热交换产生蒸汽,蒸汽挥发带走热量达到蒸发散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等原理来散去工业上或制冷空调中产生的余热来降低水温的蒸发散热装置,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装置一般为桶状,故名为冷却塔。
[0003]现有的冷却塔在进行冷却时,通过将系统中含有大量热量的水喷洒在面积较大的平面上,然后利用风机对平面进行风力冷却,进行冷却时占据面积较大,并且容易而造成水蒸汽大量流失,导致经过冷却后水的体积大幅降低,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同时现有的冷却塔大多是单流程冷却,在热水经过冷却流程后,不论冷却程度是否到达标准,都直接排出冷却塔进行再次使用,无法对冷却塔的冷却程度进行控制,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用冷却塔,解决了现有的冷却塔在进行冷却时,通过将系统中含有大量热量的水喷洒在面积较大的平面上,然后利用风机对平面进行风力冷却,进行冷却时占据面积较大,并且容易而造成水蒸汽大量流失,导致经过冷却后水的体积大幅降低,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同时现有的冷却塔大多是单流程冷却,在热水经过冷却流程后,不论冷却程度是否到达标准,都直接排出冷却塔进行再次使用,无法对冷却塔的冷却程度进行控制,实用性较差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用冷却塔,包括散热舱,所述散热舱外壁的下方与冷凝过滤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冷凝过滤板的外壁与冷凝舱内壁的下方固定连接,所述散热舱的表面与四个固定柱相互靠近的一端固定连接,四个固定柱另一端与冷凝舱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冷凝舱的下表面与收集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冷凝舱上表面的四角处分别与四个连接杆的底端固定连接,四个连接杆的顶端均穿过回流环与集水罩下表面的四角处固定连接,所述回流环的上表面与集水罩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收集舱背面的下方与支撑板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与循环泵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循环泵的进水端与回水管背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回水管正面的一端与收集舱内壁的正面相卡接。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循环泵的出水端与输送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输送管的另一端穿过集水罩与位于上方的密封轴承相套接,所述输送管顶端内设置有电磁阀,所述输送管顶端的外壁与阻水网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阻水网的外壁与散热舱内壁的
上方固定连接。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收集舱内壁左侧面的上方与进水管的右端相卡接,所述收集舱内壁左侧面的下方与出水管的右端相卡接,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穿过散热舱内壁的下表面与位于下方的旋转卡环滑动连接,所述进水管内和出水管内均设置有阀门。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密封轴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密封轴承的外壁与同一个散热套内壁的上下两端相套接,所述散热套内壁的四周分别与四个散热管相互靠近的一端相卡接,四个散热管外壁的同一侧均开设有旋转通孔,四个散热管相互远离的一端与同一个喷洒环的内部相卡接,所述喷洒环内壁的上表面与若干个雾化喷头的底端螺纹连接。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旋转卡环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旋转卡环的相对面与同一个旋转卡套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旋转卡套外壁的四周与四个风冷叶片相互靠近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旋转卡套的内壁与旋转叶轮的外壁固定连接,位于上方的旋转卡环与连接管的底端滑动连接,所述连接管的顶端与位于下方的密封轴承相套接。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散热舱内壁的下表面与集水环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水环的上表面设置为斜面,所述散热舱内壁的下表面设置有过滤网,所述散热舱的上表面与排气罩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排气罩的形状为锥形。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收集舱内壁的下表面与水温检测仪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收集舱内壁上方的四周均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收集舱下表面的四角处分别与四个塔脚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15](三)有益效果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1、该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用冷却塔,通过设置循环泵,当该冷却塔进行冷却作业时,通过水蒸气冷凝的水经过冷凝过滤板的过滤落至收集舱内,同时经过散热舱冷却的水通过过滤网也落至收集舱,水温检测仪对收集舱内的水进行检测,未达到冷却标准时,水温检测仪启动循环泵并打开电磁阀,通过循环泵将收集舱内的水再次输送至散热套内,进行雾化喷洒散热,使得该冷却在对热水进行单流程冷却后,且未达到预计的冷却效果时,可以通过循环泵对冷却后的水再次进行散热,保证了该冷却塔的冷却效果,提高了该冷却塔的实用性。
[0018]2、该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用冷却塔,通过设置散热套,当该冷却塔进行冷却作业时,热水通过连接管进入散热套内,并通过四个散热管将热水输送至喷洒环内,进入喷洒环内的热水通过雾化喷头以水雾的形式喷洒至散热舱内,同时热水通过散热管上的旋转通孔喷射而出,带动散热套、喷洒环和雾化喷头进行旋转,扩大雾化喷头的喷洒面积,使得该冷却塔通过喷洒环和散热管让热水以水雾的形式与冷空气相接触,扩大了热水与冷空气解除的面积,缩短了热水冷却所需的时间,提高了该冷却塔对热水冷却的效率。
[0019]3、该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用冷却塔,通过设置冷凝舱,当该冷却塔进行冷却作业时,热水在散热舱内进行喷洒后,散发出的水蒸气通过阻水网进行初步凝结,剩余的水蒸气通过排气罩排放至集水罩内,利用集水罩对水蒸气进行冷凝,通过冷凝后的水滴利用集水罩和回流环落至冷凝舱内,通过冷凝过滤板的过滤进入收集舱内与冷却完成的水进行混
合,并通过出水管一同排出该冷却塔,使得该冷却塔在对热水进行冷却的同时,可以对热水散发出的水蒸气进行收集和回收,减少了该冷却塔进行冷却时热水的蒸发流失量,降低了该冷却塔进行冷却时的成本消耗。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立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散热舱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散热套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循环泵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旋转卡套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专利技术旋转卡套立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散热舱、2冷凝过滤板、3冷凝舱、4固定柱、5收集舱、6连接杆、7回流环、8集水罩、9支撑板、10循环泵、11回水管、12排气罩、13输送管、14阻水网、15进水管、16出水管、17密封轴承、18散热套、1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用冷却塔,包括散热舱(1),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舱(1)外壁的下方与冷凝过滤板(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冷凝过滤板(2)的外壁与冷凝舱(3)内壁的下方固定连接,所述散热舱(1)的表面与四个固定柱(4)相互靠近的一端固定连接,四个固定柱(4)另一端与冷凝舱(3)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冷凝舱(3)的下表面与收集舱(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冷凝舱(3)上表面的四角处分别与四个连接杆(6)的底端固定连接,四个连接杆(6)的顶端均穿过回流环(7)与集水罩(8)下表面的四角处固定连接,所述回流环(7)的上表面与集水罩(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用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舱(5)背面的下方与支撑板(9)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9)的上表面与循环泵(1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循环泵(10)的进水端与回水管(11)背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回水管(11)正面的一端与收集舱(5)内壁的正面相卡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用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泵(10)的出水端与输送管(13)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输送管(13)的另一端穿过集水罩(8)与位于上方的密封轴承(17)相套接,所述输送管(13)顶端内设置有电磁阀,所述输送管(13)顶端的外壁与阻水网(14)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阻水网(14)的外壁与散热舱(1)内壁的上方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用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舱(5)内壁左侧面的上方与进水管(15)的右端相卡接,所述收集舱(5)内壁左侧面的下方与出水管(16)的右端相卡接,所述进水管(15)的另一端穿过散热舱(1)内壁的下表面与位于下方的旋转卡环(23)滑动连接,所述进水管(15)内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冬梅
申请(专利权)人:今化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