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散热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8544 阅读:2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CPU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散热风扇;    一鳍片式散热器,包含有复数个散热鳍片、导热管;    一散热器,该散热器为一体成型,且其一侧与散热风扇相互组设,而其另一侧与鳍片式散热器相互接设,其中散热风扇的上端高于鳍片式散热器的上端,该鳍片式散热器的上端高于散热器的上端;    一底座,供散热风扇、散热器及鳍片式散热器组设于内。(*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CPU散热模块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器设备的散热装置,特别是一种CPU散热模块。其藉由散热风扇、散热器及鳍片式散热器彼此组设接合,其中散热风扇的上端高于鳍片式散热器的上端,该鳍片式散热器的上端高于散热器的上端,以使散热风扇的风流,将CPU传导至散热器与鳍片式散热器上的热量加以排除,以使整体散热模块的散热效果有效增加。
技术介绍
在CPU的发展历史中,对于CPU运转的时钟,随着科技的进步,已达十分快速的速度,但随的而来的大量热量产生,却往往使该高速运作的CPU的效能无法完全发挥,甚而导致当机或该CPU烧毁的命运,为有效排除该CPU所产生的热量,皆会于CPU上加设有散热模块以帮助热量的排除。在一般传统的散热模块中,有使用导热管做为加速散热的模块,请参阅图1和图2,该实用散热模块主要有一鳍片式散热器11、一导热管12、一导热块13,其中鳍片式散热器11由复数散热鳍片112构成,该散热鳍片112上开设有透孔111,将导热管12穿过复数个散热鳍片1 12的透孔111以使导热管12固设于复数个散热鳍片112上,并经由螺锁组件141穿过固定件14使导热管12的另一端固设于导热块13上,并将导热块13组设于主机板151上的CPU15,当CPU15运转后的热量经由导热块13传导至导热管12而由鳍片式散热器11上逸失,但是,该传统以导热管12做为热量的传导,需增加较多数量的导热管12,方可达到一定的散热效果,因而增加散热模块的成本与制作上的复杂度。请参阅图3和图4,在另一传统散热模块中,该散热模块主要具有一散热器21及一散热风扇22,将该散热风扇22组接于散热器21上,将螺锁组件211穿过扣具212的透孔212a,以使该散热器21组设于主机板231上的CPU23,当CPU23运转后,其热量由散热器21上发散,经由散热风扇22将该散热器21由CPU23传导而来的热量加以快速排除,但因该散热风扇22对应于散热器21的一面,散热风扇22即只能对散热器21的一面做热量的排除,而且除了更换另一个散热器,否则无法再增加散热面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快速排除CPU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的散热模块,藉由散热风扇、散热器、鳍片式散热器依序组设接合,其中,该散热风扇的上端高于散热器的上端,该鳍片式散热器的上端高于散热器的上端,并且不高于散热风扇的上端,且于该散热器底端置设有一导热管,该导热管的另一端穿过复数个散热鳍片散热器,使散热风扇的风流将CPU传导至散热器与鳍片式散热器上的热量加以排除,从而增加整体散热模块的散热效果,并可减少导热管的数量。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附图所示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传统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另一传统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另一传统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7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加设风罩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加设风罩的立体组合图;图9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标图标记说明:11...鳍片式散热器;111...透孔;112...散热鳍片;12...导热管;13...导热块;14...固定件;141...螺锁组件;15...CPU;151...主机板;21...散热器;211...螺锁组件;212...扣具;212a...透孔;22...散热风扇;23...CPU;231...主机板;31...散热风扇;311...上端;32...散热器;321...螺锁组件;322...扣具;322a...透孔;323...上端;33...鳍片式散热器;331...散热鳍片;331a...透孔;332...上端;34...导热管;341...导热块;35...底座;36...主机板;361...CPU;37...风罩;41...散热风扇;45...底座。具体实施方式图5和图6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如图所示,本技术的CPU散热模块改良主要包含有一散热风扇31、一散热器32、一鳍片式散热器-->33、一导热管34及一底座35;该散热器32为一体成型的结构;该鳍片式散热器33由复数散热鳍片331构成,其上具有透孔331a。导热管34一端经由导热块341而置设于散热器32的底部,另一端则弯曲而组设于散热鳍片331上的透孔331a,以使导热管34、散热器32及鳍片式散热器33三者相互接设,将散热风扇31贴合固设于散热器32,以使散热风扇31、散热器32及鳍片式散热器33三者相互组设。将散热风扇31、散热器32、鳍片式散热器33依序接合时,该散热风扇31的上端311高于散热器32的上端323,且因该鳍片式散热器33的高度可由散热鳍片331堆栈的数量所决定,因此在组设鳍片式散热器的高度时,该鳍片式散热器33的上端332应高于散热器32的上端323,并且不高于散热风扇31的上端311,且该散热风扇31、散热器32及鳍片式散热器33组设于底座35之内。将螺锁组件321穿过扣具322的透孔322a,以使该散热模块组设于主机板36上的CPU361,该CPU361运转所产生的热量,经由导热块341传导后,由散热器32上发散,并经由与导热块341接合的导热管34,而将热量传达至鳍片式散热器33,当散热风扇31通电运转后,散热风扇31所产生的风流经由散热器32而吹向鳍片式散热器33,在此同时,该散热风扇31运转所产生的风流可排除散热器32上的热量与经由导热管34而传达至鳍片式散热器33上的热量,而快速有效排除CPU361所产生的热量,且因该散热风扇31位于底座35的内,故可减少散热风扇31与其它电子组件碰触的机会。参见图7及图8,可于散热风扇31的上端311与鳍片式散热器33的上端332加设一风罩37,该风罩37可使散热风扇31所产生的风流完全吹进散热器32后,始经由鳍片式散热器33吹出,使散热风扇31的风流能达到最大的热量排除效应,而能更加提升散热模块的散热功效,故本技术可减少导热管34数量的加设与对散热器32及鳍片式散热器33上的热量做有效的排除。图9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其整体结构与功能大致与前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而其不同处为该散热风扇41组设于底座45之外,以使本技术可依散热模块在计算机机壳中的配置位置做有效的安排,且可增加组设于CPU361上的散热器32的面积,以增进本技术散热的效率。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可行的实施例,凡利用本技术上述的方法、形状、构造、装置所为的变化,皆应包含于本技术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CPU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散热风扇;一鳍片式散热器,包含有复数个散热鳍片、导热管;一散热器,该散热器为一体成型,且其一侧与散热风扇相互组设,而其另一侧与鳍片式散热器相互接设,其中散热风扇的上端高于鳍片式散热器的上端,该鳍片式散热器的上端高于散热器的上端;一底座,供散热风扇、散热器及鳍片式散热器组设于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PU散热模块,其中该鳍片式散热器的上端与散热风扇的上端置设有一风罩,以使散热风扇的风流完全吹入散热器与鳍片式散热器。3、一种CPU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散热风扇;一鳍片式散热器,包含有复数个散热鳍片、导热管;一散热器,该散热器为一体成型,且其一侧与散热风扇相互组设,而其另一侧与鳍片式散热器相互接设,其中散热风扇的上端与鳍片式散热器的上端等高,该鳍片式散热器的上端高于散热器的上端;一底座,供散热风扇、散热器及鳍片式散热器组设于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CPU散热模块,其中该鳍片式散热器的上端与散热风扇的上端置设有一风罩,以使散热风扇的风流完全吹入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蓬林欣政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