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施宝康专利>正文

汽车轨道式座位平行移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8039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40
汽车轨道式座位平行移动装置,该装置包括座椅部分、滑动部分和控制部分,其中:座椅部分由左、右后座、中后座及后车门组成;滑动部分由轨道、滑道、波纹板、正转电机、反转电机、减速齿轮组、羊角螺母、梯形螺杆、轴承座及轴承组成;控制部分是双控集成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装置彻底改变人们进、出入汽车后座必须低头、弯腰、侧身、跨腿、移动臀部、手扶车门的情况,乘客只需坐在座位上,驾驶员通过中控操作板的控制,几秒钟能将乘客送入车内或送出车外。这是汽车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一种更为安全、人性化的设计,改变人们进、出入汽车动态的尴尬历史。适用于小型客车和中、大型骄车,也适用于迎宾车、商务车、SUV、推拉门面包车的生产或改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轨道式座位平行移动装置
本技术涉及车辆的座椅,特别涉及带有滑动结构的座位平行移动装置。
技术介绍
当今世界,汽车已广泛用于载人和运输。各种小型客车、中型或大型轿车是人们日常的代步工具或外出旅游的交通工具。但人们要进、出车的后排座位,都必须低头、弯腰、侧身、跨腿、移动臀部、手扶车门拉手才能进、出,非常不便,特别对于老年人、病人、孕妇、残疾人、幼儿,上下车没有他人帮助,尤为困难。这样的尴尬缺陷至今已存在近200年,一直未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经检索,现有技术中,仅有上海大众联合汽车改装有限公司申请的技术专利2018209823915号《一种汽车座位移动装置》,是与汽车座位移动相关的专利技术,该装置包括:滑动轨道,滑动轨道的侧面开设有长孔;两连接杆,两连接杆的下端穿设在长孔内;滑动底座,滑动底座布置在滑动轨道的上端面,滑动底座的侧面开设有两安装孔,两安装孔套设在两连接杆的上端,滑动底座的上端面设置有一安装槽,安装槽内边缘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与汽车蓄电池构成控制回路,安装槽的中部固设有中心轴;汽车座椅,汽车底座的下端面固设有齿轮转盘,齿轮转盘布置在安装槽内,且齿轮转盘的中部套设在中心轴的侧壁,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齿轮转盘啮合。然而该装置仅能实现较小车厢内副驾驶位座椅的移动及旋转,仍不能解决乘客上下后排座位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汽车轨道式座位平行移动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改变人们进、出后座困难的尴尬历史,使小型客车或轿车的设计、生产与使用更为人性化。设计人提供的汽车轨道式座位平行移动装置,包括座椅部分、滑动部分和控制部分,其中:座椅部分由左后座、右后座、后中座及左车后门、右车后门组成,左后座的外端通过底部连接的滑道端头与左车后门连接为一体,右后座的外端与右车后门通过底部连接的滑道端头连接为一体;左后座、右后座底部分别用螺丝固接在可移动的左、右波纹板之上;后中座固定在一块不可移动的波纹板之上,并连接在角钢支架上;滑动部分由轨道、滑道、波纹板、正转电机、反转电机、减速齿轮组、羊角螺母、梯形螺杆、轴承座及轴承组成;另外,该部分还设置有重力平衡系统,包括带滚轮电动升降杆、槽钢支架和静音轨道;所述滑动部分设置轨道4根,左、右各两根,轨道均固接在左面和右面的底盘大梁上;滑道为4条,左、右各2条,每一条分别扣装在一根轨道上,另一端连接在车门下方,沿轨道滑动;可移动的波纹板左、右各一块,分别固接在左、右两条滑道之上;波纹板上有与羊角螺母顶部螺孔对应的小孔,用螺丝连接为一体;羊角螺母旋套在梯形螺杆中,梯形螺杆的两端分别安装在左边和右边的轴承及轴承座中,左、右两边轴承及轴承座用螺丝分别固接在底盘大梁上,另一端固定在底盘中部凸槽上;正转电机与反转电机各两台分别安装在底盘钢板上面,每一台电机均通过减速齿轮组的小齿轮与梯形螺杆一端的大齿轮配合;所述重力平衡系统的带滚轮电动升降杆为4套,分别装配在左右车后门内前、后下方,静音轨道左端连接在车后门中部上方、右端连接在车顶钢板下;槽钢支架上方固接在车顶钢板下、下部与静音轨道连接;控制部分是通用的双控集成电路,安装在工作台的中控操作板中,车内使用中控操作板操作,车外使用便携式遥控板控制,并与汽车应急灯系统连接。上述4根滑道设计在同一高度,后中座连接的波纹板高度比滑道增高5mm,确保滑道在移动时有足够的长度,避免产生阻力及摩擦;使用波纹板可以分散重力。上述正转电机和反转电机均用导线与车载的蓄电池连接,并用导线与中控操作板内的电脑板相连接,接受中控操作板的指令开启或关闭;正转电机将座位送入车内,反转电机将座位送出车外。上述减速齿轮组共有两组,每组由大、小3个齿轮组成,其中两个小齿轮分别是正转电机和反转电机的输出齿轮,一个大齿轮安装在梯形螺杆的一端,大小齿轮啮合运转用以带动梯形螺杆的旋转。上述带滚轮电动升降杆采用市售的产品,它主要包括12V-15A电机、升降杆外壳、升降杆及滚轮,用来平衡座位移出时的重力。上述各部分使用的螺丝均为内六角细牙螺丝。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和原理是:如需后座载人时,驾驶员通过中控操作板启动反转电机,电机通过与梯形螺杆啮合的减速齿轮组带动梯形螺杆旋转,羊角螺母在丝扣的拉动下向外移动,滑道随之沿轨道滑动,固定在滑道和羊角螺母顶上的波纹板就随之而移动,从而将座位向外移动,直到座位移出一个乘客可下车的位置为止;此时前后两组带滚轮电动升降杆从车门下方逐渐伸出,最后支撑在地面上,于是产生的重量失衡就由前、后两组带滚轮电动升降杆与顶部的静音轨道形成三个支点,三级滑配得到控制而稳定,使滑道在移动时的摇摆尺寸控制在1mm范围内。车门打开,应急灯全部开亮。当乘客就座之后,驾驶员通过中控操作板启动正转电机,电机通过与梯形螺杆啮合的减速齿轮组带动梯形螺杆旋转,羊角螺母在丝扣的拉动下向内移动,滑道随之沿轨道滑动,固定在滑道和羊角螺母顶上的波纹板就随之而移动,从而带动座位向内移动,直到座位回归原位,两组带滚轮电动升降杆从车门下方逐渐回位,车门紧闭,门锁锁头自动插入锁槽而锁紧,应急灯熄灭,上客完成。下客操作是上客的反向操作。设计人指出:本技术的装置虽然汽车左、右面底盘大梁需要切槽安装轴承座和轨道,为使底盘大梁结构不受其影响,在设计上增加一层加固层,这样既能切槽安装轴承座和轨道,又能确保底盘大梁的承重强度,底盘大梁和加固层在流水线的滚动机和折边机上同时完成,接口在流水线上完成高频焊接。设计人又指出:上车的乘客坐在后座椅、要移动座位时,双脚须抬高距离地面35cm;下车的乘客在移动座位时双脚须抬高15cm;拟在后中座就座的乘客须先于后左座或后右座就座的乘客上车。本汽车轨道式座位平行移动装置彻底改变人们进、出入汽车后座必须低头、弯腰、侧身、跨腿、移动臀部、扶车门拉手的情况,乘客只需坐在座位上,驾驶员通过中控操作板的控制,几秒钟就能将人们送入汽车内或送出汽车外。车后门无须安装拉手和铰链。这是汽车设计的重要改革,是一种更为安全、人性化的设计,改变人们进、出入汽车动态的尴尬历史。本技术适用于小型客车和中、大型骄车,也适用于迎宾车、商务车、SUV、推拉门面包车的生产或改装。附图说明图1为汽车轨道式座位平行移动装置结构正立面示意图;图2为汽车轨道式座位平行移动装置使用状态正立面示意图;图3为滑动部分的安装平面示意图;图4为传动部分的安装平面放大示意图;图5为波纹板安装平面示意图;图6为减速齿轮组安装侧立面放大示意图;图7为静音轨道安装的侧立面放大示意图;图8为后中座角钢支架安装的正立面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为后中座角钢支架安装的侧立面放大示意图;图10为车后门关闭后的侧立面外形示意图。图中,1为后座,2为中后座,3为车后门,4为轨道,5为滑道,6为波纹板,7为正转电机,8为反转电机,9为减速齿轮组,10为羊角螺母,11为梯形螺杆,12为轴承及轴承座,13为带滚轮电动升降杆,14为槽钢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汽车轨道式座位平行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座椅部分、滑动部分和控制部分,其中:/n座椅部分由左边的后座(1)、右边的后座(1)、中后座(2)及左边的车后门(3)、右边的车后门(3)组成,左边的后座(1)的外端通过底部连接的滑道(5)与左边的车后门(3)连接为一体,右边的后座(1)的外端与右边的车后门(3)通过底部连接的滑道(5)连接为一体;左边的后座(1)、右边的后座(1)底部分别用螺丝固接在可移动的左边的波纹板(6)、右边的波纹板(6)之上;中后座(2)固定在一块波纹板(6)上,并连接在角钢支架(15)上;/n滑动部分由轨道(4)、滑道(5)、波纹板(6)、正转电机(7)、反转电机(8)、减速齿轮组(9)、羊角螺母(10)、梯形螺杆(11)、轴承及轴承座(12)组成;该部分还设有重力平衡系统,包括带滚轮电动升降杆(13)、槽钢支架(14)和静音轨道(16);所述轨道(4)左右各2根,4根轨道(4)分别固接在左面和右面的底盘大梁(17)上;滑道(5)为4条,左、右各2条,每一条扣装在一根轨道(4)上,另一端连接在车后门(3)下方;左、右波纹板(6)各一块,分别固接在左、右两条滑道(5)之上;波纹板(6)上有与羊角螺母(10)顶部螺孔对应的小孔,用螺丝连接为一体;羊角螺母(10)旋套在梯形螺杆(11)中,梯形螺杆(11)的两端分别安装在左边和右边的轴承及轴承座(12)中,轴承及轴承座(12)一端用螺丝固定在底盘大梁(17)上,另一端固定在底盘中部凸槽(18)上;正转电机(7)与反转电机(8)各2台安装在底盘钢板上,每一台电机均通过减速齿轮组(9)的小齿轮与梯形螺杆(11)一端的大齿轮啮合;所述重力平衡系统的带滚轮电动升降杆(13)为4套,左右各两套,分别装配在车后门(3)内前、后下方,静音轨道(16)一端连接在车后门(3)中部上方、另一端连接在车顶钢板下;槽钢支架(14)上方固接在车顶钢板下,下部与静音轨道(16)连接;/n控制部分是通用的双控集成电路,安装在工作台的中控操作板中,车内使用中控操作板操作,车外使用便携式遥控板控制,并与汽车应急灯系统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汽车轨道式座位平行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座椅部分、滑动部分和控制部分,其中:
座椅部分由左边的后座(1)、右边的后座(1)、中后座(2)及左边的车后门(3)、右边的车后门(3)组成,左边的后座(1)的外端通过底部连接的滑道(5)与左边的车后门(3)连接为一体,右边的后座(1)的外端与右边的车后门(3)通过底部连接的滑道(5)连接为一体;左边的后座(1)、右边的后座(1)底部分别用螺丝固接在可移动的左边的波纹板(6)、右边的波纹板(6)之上;中后座(2)固定在一块波纹板(6)上,并连接在角钢支架(15)上;
滑动部分由轨道(4)、滑道(5)、波纹板(6)、正转电机(7)、反转电机(8)、减速齿轮组(9)、羊角螺母(10)、梯形螺杆(11)、轴承及轴承座(12)组成;该部分还设有重力平衡系统,包括带滚轮电动升降杆(13)、槽钢支架(14)和静音轨道(16);所述轨道(4)左右各2根,4根轨道(4)分别固接在左面和右面的底盘大梁(17)上;滑道(5)为4条,左、右各2条,每一条扣装在一根轨道(4)上,另一端连接在车后门(3)下方;左、右波纹板(6)各一块,分别固接在左、右两条滑道(5)之上;波纹板(6)上有与羊角螺母(10)顶部螺孔对应的小孔,用螺丝连接为一体;羊角螺母(10)旋套在梯形螺杆(11)中,梯形螺杆(11)的两端分别安装在左边和右边的轴承及轴承座(12)中,轴承及轴承座(12)一端用螺丝固定在底盘大梁(17)上,另一端固定在底盘中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宝康
申请(专利权)人:施宝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