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改善胶印机甩油现象的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7942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改善胶印机甩油现象的引流装置,包括刮板和延伸柱和弹性柱,所述刮板固定在延伸柱的顶面,所述延伸柱的底面设有环形槽,所述弹性柱包括柱体、弹簧和套筒,所述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延伸柱的底面中央和柱体的顶面中央相固定,所述套筒的底端固定在柱体的顶面而顶端插入环形槽之内,所述套筒套设在弹簧之外,通过在转动的印版滚筒的端头处分别设置刮板刮除多余的油墨,有效防止油墨堆积,从而在根本上防止甩油现象的发生,通过在刮板的底端两侧分别设置向外凸出的弧形凸条并形成导流槽,便于油墨的暂存,防止油墨污染下端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改善胶印机甩油现象的引流装置
本技术涉及胶印机的
,特别是一种用于改善胶印机甩油现象的引流装置的

技术介绍
胶印机(offsetprintingpress是印刷机的一种,在印刷时印刷图文先从印版印到橡皮滚筒上,再由橡皮滚筒转印到纸张上。胶印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甩油”的问题,即印刷图案旁边和边缘存在着被甩出的油滴。“甩油”现象的实质是印刷机高速运转产生的离心力大于油墨对印版的附着力,从而发生油墨飞离的现象。由于表面能的作用,印版表面附着的油墨在印版图案边缘的聚结厚度大于中心厚度,印版和承印物线接触瞬间产生强大的剪接力让边缘多余的油墨飞溅到图案之外,油墨未转移完全的印版经过一次短暂的自然干燥后又重复涂布并再次印刷,导致印版图案边缘处的油墨越积越厚,最后在离心力和印刷压力的作用下转移到承印物上,产生“油颗粒”现象。“甩油”问题十分影响产品的质量,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用于改善胶印机甩油现象的引流装置,能够刮除多余的油墨,有效防止油墨堆积,从而在根本上防止甩油现象的发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改善胶印机甩油现象的引流装置,包括刮板和延伸柱和弹性柱,所述刮板固定在延伸柱的顶面,所述延伸柱的底面设有环形槽,所述弹性柱包括柱体、弹簧和套筒,所述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延伸柱的底面中央和柱体的顶面中央相固定,所述套筒的底端固定在柱体的顶面而顶端插入环形槽之内,所述套筒套设在弹簧之外。作为优选,所述刮板的厚度从上至下逐渐增大。作为优选,所述刮板的底端两侧分别设有向外凸出的弧形凸条并形成导流槽。作为优选,所述刮板的顶端设有弧形面。作为优选,还包括转动头,所述转动头包括夹片、螺杆、螺母、垫片、和底座,所述夹片呈U字形且固定在底座的顶面,所述柱体被夹设在夹片内,所述柱体和夹片上分别设有相贯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螺杆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垫片套设在螺杆上且分别位于夹片的左右两侧,所述螺母与螺杆螺纹连接并从左右两侧分别将夹片与柱体相夹紧,所述垫片位于螺母和夹片之间。作为优选,所述螺杆的中段为光滑段而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外螺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转动的印版滚筒的端头处分别设置刮板刮除多余的油墨,有效防止油墨堆积,从而在根本上防止甩油现象的发生;通过在刮板的底端两侧分别设置向外凸出的弧形凸条并形成导流槽,便于油墨的暂存,防止油墨污染下端部件;在印版滚筒出现震动时,可压迫或者拉伸弹簧,调整套筒伸入环形槽内的深度,从而避免刮板受力折断或者刮伤印版滚筒;通过设置转动头,便于刮板与印版滚筒间接触角度的调节,保证良好的刮油效果。本技术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用于改善胶印机甩油现象的引流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用于改善胶印机甩油现象的引流装置的延伸柱的主视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用于改善胶印机甩油现象的引流装置的延伸柱和弹性柱的装配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用于改善胶印机甩油现象的引流装置的柱体、夹片、螺杆、螺母和垫片的装配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种用于改善胶印机甩油现象的引流装置的螺杆的主视图;图6是本技术一种用于改善胶印机甩油现象的引流装置的工作示意图。图中:1-刮板、11-弧形凸条、12-导流槽、13-弧形面、2-延伸柱、21-环形槽、3-弹性柱、31-柱体、32-弹簧、33-套筒、4-夹片、5-螺杆、51-外螺纹、6-螺母、7-垫片、8-底座、100-印版滚筒、200-橡皮滚筒、300-压印滚筒、400-承印物。【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至图6,本技术一种用于改善胶印机甩油现象的引流装置,包括刮板1和延伸柱2和弹性柱3,所述刮板1固定在延伸柱2的顶面,所述延伸柱2的底面设有环形槽21,所述弹性柱3包括柱体31、弹簧32和套筒33,所述弹簧3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延伸柱2的底面中央和柱体31的顶面中央相固定,所述套筒33的底端固定在柱体31的顶面而顶端插入环形槽21之内,所述套筒33套设在弹簧32之外。所述刮板1的厚度从上至下逐渐增大。所述刮板1的底端两侧分别设有向外凸出的弧形凸条11并形成导流槽12。所述刮板1的顶端设有弧形面13。还包括转动头,所述转动头包括夹片4、螺杆5、螺母6、垫片7、和底座8,所述夹片4呈U字形且固定在底座8的顶面,所述柱体31被夹设在夹片4内,所述柱体31和夹片4上分别设有相贯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螺杆5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垫片7套设在螺杆5上且分别位于夹片4的左右两侧,所述螺母6与螺杆5螺纹连接并从左右两侧分别将夹片4与柱体31相夹紧,所述垫片7位于螺母6和夹片4之间。所述螺杆5的中段为光滑段而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外螺纹51。本技术工作过程:首先,根据所需将柱体31在夹片4内转动,再旋紧螺母6,使螺母6在左右两侧压迫夹片4夹紧柱体31,从而调节刮板1至合适角度。在工作过程中,转动的印版滚筒100先将油墨转移至橡皮滚筒200,再配合压印滚筒300,最终将油墨印在承印物400上。期间,设置在印版滚筒100前后两端的引流装置,利用刮板1不断将印版滚筒100端头处多余的油墨刮下,而被刮下的油墨在流入导流槽12中后,再顺着设置在导流槽端头处的导板离开。本技术通过在转动的印版滚筒的端头处分别设置刮板刮除多余的油墨,有效防止油墨堆积,从而在根本上防止甩油现象的发生;通过在刮板的底端两侧分别设置向外凸出的弧形凸条并形成导流槽,便于油墨的暂存,防止油墨污染下端部件;在印版滚筒出现震动时,可压迫或者拉伸弹簧,调整套筒伸入环形槽内的深度,从而避免刮板受力折断或者刮伤印版滚筒;通过设置转动头,便于刮板与印版滚筒间接触角度的调节,保证良好的刮油效果。上述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说明,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定,任何对本技术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改善胶印机甩油现象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刮板(1)和延伸柱(2)和弹性柱(3),所述刮板(1)固定在延伸柱(2)的顶面,所述延伸柱(2)的底面设有环形槽(21),所述弹性柱(3)包括柱体(31)、弹簧(32)和套筒(33),所述弹簧(3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延伸柱(2)的底面中央和柱体(31)的顶面中央相固定,所述套筒(33)的底端固定在柱体(31)的顶面而顶端插入环形槽(21)之内,所述套筒(33)套设在弹簧(32)之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改善胶印机甩油现象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刮板(1)和延伸柱(2)和弹性柱(3),所述刮板(1)固定在延伸柱(2)的顶面,所述延伸柱(2)的底面设有环形槽(21),所述弹性柱(3)包括柱体(31)、弹簧(32)和套筒(33),所述弹簧(3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延伸柱(2)的底面中央和柱体(31)的顶面中央相固定,所述套筒(33)的底端固定在柱体(31)的顶面而顶端插入环形槽(21)之内,所述套筒(33)套设在弹簧(32)之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改善胶印机甩油现象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板(1)的厚度从上至下逐渐增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改善胶印机甩油现象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板(1)的底端两侧分别设有向外凸出的弧形凸条(11)并形成导流槽(1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国军陈太连金国伟陈敏卿魏林沈坚枫顾国坚钱轶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爱迪尔包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