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g线束浸锡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7172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Lug线束浸锡冷却装置,包括:工作台;机械手,所述机械手包括第一伺服电机、第一导轨、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上的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导轨能够在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带动下沿所述第一导轨移动;所述第二导轨上设有第二伺服电机以及与所述第二伺服电机传动连接的第三伺服电机;浸锡机构,所述浸锡机构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传动杆上的固定机构能够在所述机械手的带动下移动到所述浸锡机构上;浸锡吸附干燥机构,所述浸锡吸附干燥机构包括设有开口的容纳箱、设置在所述容纳箱内的吸附棉以及设置在所述容纳箱中吸附棉上的吹风管。其能够精确控制浸锡深度和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Lug线束浸锡冷却装置
本技术涉及了浸锡领域,具体的是一种Lug线束浸锡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大规格非标Lug常规工艺为手工浸助焊剂完成,取出后手工将产品缓缓浸入锡液一定深度,使用闹钟计时手持产品浸锡保持,待计时完成后,手工逐步从锡液中缓缓取出产品,外观自检,然后手持常温冷却3~5分钟,待产品冷却后放入托盘。由于Lug不规则性,且涉及到产品浸锡后外观要求,以及助焊剂中氯化物残留去除要求,所以对于工艺制程要求非常高:如浸助焊剂的深度,产品表面助焊剂的残留量,产品浸锡的角度,浸锡的深度,浸锡保留时间,产品脱离锡液的角度&速度,产品抛光面平面度等要求。传统的工艺浸助焊剂工艺产品深度、时间以及残留量控制不稳定,会导致浸锡时助焊剂爆破导致产品氯元素聚集引起产品表面腐蚀。传统的浸锡深度、时间以及脱离锡液时的速度和角度控制不稳定,会导致产品出现锡尖,表面发黄氧化。传统冷却存在时间长,操作员存在等待。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Lug线束浸锡冷却装置,其能够精确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Lug线束浸锡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工作台;/n机械手,所述机械手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机械手包括第一伺服电机、第一导轨、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上的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导轨能够在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带动下沿所述第一导轨移动;所述第二导轨上设有第二伺服电机以及与所述第二伺服电机传动连接的第三伺服电机,所述第三伺服电机能够在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带动下在所述第二导轨上来回移动;所述第三伺服电机上传动连接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伺服电机传动连接,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上设有用于夹持的线束的固定机构;所述传动杆垂直于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ug线束浸锡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工作台;
机械手,所述机械手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机械手包括第一伺服电机、第一导轨、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上的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导轨能够在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带动下沿所述第一导轨移动;所述第二导轨上设有第二伺服电机以及与所述第二伺服电机传动连接的第三伺服电机,所述第三伺服电机能够在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带动下在所述第二导轨上来回移动;所述第三伺服电机上传动连接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伺服电机传动连接,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上设有用于夹持的线束的固定机构;所述传动杆垂直于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设置;
浸锡机构,所述浸锡机构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传动杆上的固定机构能够在所述机械手的带动下移动到所述浸锡机构上;
浸锡吸附干燥机构,所述浸锡吸附干燥机构包括设有开口的容纳箱、设置在所述容纳箱内的吸附棉以及设置在所述容纳箱中吸附棉上的吹风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ug线束浸锡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设置在机架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ug线束浸锡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宏军张僖
申请(专利权)人:富加宜电子南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