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彦民专利>正文

一种金刚石加工用粉尘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6691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金刚石加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金刚石加工用粉尘处理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表面的一端与滑槽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滑槽板内壁底部的一端与支撑座的底部滑动连接,支撑座的一侧与支撑板二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撑板二的顶部通过转杆与斜杆一的一端转动连接,斜杆一另一端的中部与斜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斜杆的另一端通过转杆与压杆的中部转动连接。该金刚石加工用粉尘处理装置,通过斜杆在压杆的作用下进行摆动,推动块带动动力板对于金刚石有效的固定,水管的不断流水将加工过程中的粉尘湿润,达到稳定加工金刚石,降低加工误差,避免粉尘堆积的效果,解决了传统加工金刚石粉尘较多,污染加工后的金刚石,增加加工成本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金刚石加工用粉尘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金刚石加工
,具体为一种金刚石加工用粉尘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金刚石俗称“金刚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钻石的原身,它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矿物,是自然界由单质元素组成的粒子物质,是碳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烯,富勒烯,碳纳米管,蓝丝黛尔石等)。金刚石是目前在地球上发现的众多天然存在中最坚硬的物质,同时金刚石不是只有在地球才有产出,现发现在天体陨落的陨石中也有金刚石的生成态相。金刚石在加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而传统的粉尘处理效果差,费时费力,容易使粉尘堆积,影响金刚石的加工,造成加工金刚石的误差,产生粉尘污染,污染周围的加工环境,同时对操作工人的身体造成影响,降低金刚石加工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金刚石加工用粉尘处理装置,具备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有效的将金刚石加工过程中进行降尘处理,防止粉尘飞溅对工作环境以及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避免粉尘堆积影响后续的金刚石加工工序,同时能够对于不同规格尺寸的金刚石进行固定,降低金刚石在加工过程中的误差,提高金刚石加工的效率等优点,解决了传统的粉尘处理效果差,费时费力,容易使粉尘堆积,影响金刚石的加工,造成加工金刚石的误差,产生粉尘污染,污染周围的加工环境,同时对操作工人的身体造成影响,降低金刚石加工的工作效率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有效的将金刚石加工过程中进行降尘处理,防止粉尘飞溅对工作环境以及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避免粉尘堆积影响后续的金刚石加工工序,同时能够对于不同规格尺寸的金刚石进行固定,降低金刚石在加工过程中的误差,提高金刚石加工的效率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金刚石加工用粉尘处理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表面的一端与滑槽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滑槽板内壁底部的一端与支撑座的底部滑动连接,支撑座的一侧与支撑板二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撑板二的顶部通过转杆与斜杆一的一端转动连接,斜杆一另一端的中部与斜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斜杆的另一端通过转杆与压杆的中部转动连接,压杆的一端通过转杆与支撑板一的顶部转动连接,支撑板一的底部与滑槽板内壁底部远离支撑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座一侧的中部固定设置第一动力杆,第一动力杆远离支撑座的一端与滑板一端的中部滑动连接,滑板的另一端与L型杆的一端固定连接,L型杆的另一端通过转杆与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板的另一端与支撑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支撑座的内圈与推动块中部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推动块的通过固定设置第二动力杆,第二动力杆的一端穿过支撑座与滑板滑动连接。推动块的另一端与动力板的一侧固定连接,动力板的底部与托板顶部的一端滑动连接,托板的底部与底座顶部远离滑槽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底座顶部托板的一侧与支撑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柱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固定座的底部转动连接,固定座的中部与水管卡接。优选的,支撑座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动力槽,第一动力槽的宽度大于第一动力杆的直径,并且支撑座一侧第一动力槽的顶部固定设置第二动力槽,第二动力槽的内圈与第二动力杆滑动连接。优选的,第二动力杆的中部固定设置有滑竿,滑竿远离第二动力杆的一端穿过推动块与限位板的一侧固定连接,限位板的一侧固定设置弹簧,弹簧套接于滑竿的外表面。优选的,托板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宽度小于动力板的宽度,并且固定板与动力板同直线设置。优选的,底座顶部托板的两侧固定设置有连个污水槽,污水槽长度大于托板的长度。优选的,滑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滑板对称设置于支撑座的两侧。(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金刚石加工用粉尘处理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金刚石加工用粉尘处理装置,通过斜杆在压杆的作用下进行摆动,推动块带动动力板对于金刚石有效的固定,水管的不断流水将加工过程中的粉尘湿润,达到稳定加工金刚石,降低加工误差,避免粉尘堆积的效果,解决了传统加工金刚石粉尘较多,污染加工后的金刚石,增加加工成本的问题。2、该金刚石加工用粉尘处理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有效的将金刚石加工过程中进行降尘处理,防止粉尘飞溅对工作环境以及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避免粉尘堆积影响后续的金刚石加工工序,同时能够对于不同规格尺寸的金刚石进行固定,降低金刚石在加工过程中的误差,提高金刚石加工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左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结构俯视图。图中:1底座、2滑槽板、3支撑板一、4斜杆、5限位板、6弹簧、7第一动力杆、8动力板、9污水槽、10固定板、11支撑柱、12水管、13固定座、14第一动力槽、15第二动力杆、16L型杆、17支撑板、18滑竿、19斜杆一、20压杆、21第二动力槽、22支撑座、23支撑板二、24托板、25滑板、26推动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一种金刚石加工用粉尘处理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顶部托板24的两侧固定设置有连个污水槽9,污水槽9长度大于托板的长度,防止金刚石加工过程中粉尘过多时挤压堆积,保障金刚石加工过程中的工作环境,底座1上表面的一端与滑槽板2的底部固定连接,滑槽板2内壁底部的一端与支撑座22的底部滑动连接,支撑座22的一侧与支撑板二23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撑板二23的顶部通过转杆与斜杆一19的一端转动连接,斜杆一19另一端的中部与斜杆4的一端固定连接,斜杆4的另一端通过转杆与压杆20的中部转动连接,压杆20的一端通过转杆与支撑板一3的顶部转动连接,支撑板一3的底部与滑槽板2内壁底部远离支撑座22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座22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动力槽14,第一动力槽14的宽度大于第一动力杆7的直径,并且支撑座22一侧第一动力槽14的顶部固定设置第二动力槽21,第二动力槽21的内圈与第二动力杆15滑动连接,防止第一动力杆7和第二动力杆15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卡死的现象。支撑座22一侧的中部固定设置第一动力杆7,第一动力杆7远离支撑座22的一端与滑板25一端的中部滑动连接,滑板2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滑板25对称设置于支撑座22的两侧,增加支撑座22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滑板25的另一端与L型杆16的一端固定连接,L型杆16的另一端通过转杆与支撑板17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板17的另一端与支撑座22的顶部固定连接,支撑座22的内圈与推动块26中部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推动块26的通过固定设置第二动力杆15,第二动力杆15的中部固定设置有滑竿18,滑竿18远离第二动力杆15的一端穿过推动块与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金刚石加工用粉尘处理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表面的一端与滑槽板(2)的底部固定连接,滑槽板(2)内壁底部的一端与支撑座(22)的底部滑动连接,支撑座(22)的一侧与支撑板二(23)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撑板二(23)的顶部通过转杆与斜杆一(19)的一端转动连接,斜杆一(19)另一端的中部与斜杆(4)的一端固定连接,斜杆(4)的另一端通过转杆与压杆(20)的中部转动连接,压杆(20)的一端通过转杆与支撑板一(3)的顶部转动连接,支撑板一(3)的底部与滑槽板(2)内壁底部远离支撑座(22)的一端固定连接;/n支撑座(22)一侧的中部固定设置第一动力杆(7),第一动力杆(7)远离支撑座(22)的一端与滑板(25)一端的中部滑动连接,滑板(25)的另一端与L型杆(16)的一端固定连接,L型杆(16)的另一端通过转杆与支撑板(17)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板(17)的另一端与支撑座(22)的顶部固定连接,支撑座(22)的内圈与推动块(26)中部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推动块(26)的通过固定设置第二动力杆(15),第二动力杆(15)的一端穿过支撑座(22)与滑板(25)滑动连接;/n推动块(26)的另一端与动力板(8)的一侧固定连接,动力板(8)的底部与托板(24)顶部的一端滑动连接,托板(24)的底部与底座(1)顶部远离滑槽板(2)的一端固定连接,底座(1)顶部托板(24)的一侧与支撑柱(11)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柱(11)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固定座(13)的底部转动连接,固定座(13)的中部与水管(12)卡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金刚石加工用粉尘处理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表面的一端与滑槽板(2)的底部固定连接,滑槽板(2)内壁底部的一端与支撑座(22)的底部滑动连接,支撑座(22)的一侧与支撑板二(23)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撑板二(23)的顶部通过转杆与斜杆一(19)的一端转动连接,斜杆一(19)另一端的中部与斜杆(4)的一端固定连接,斜杆(4)的另一端通过转杆与压杆(20)的中部转动连接,压杆(20)的一端通过转杆与支撑板一(3)的顶部转动连接,支撑板一(3)的底部与滑槽板(2)内壁底部远离支撑座(22)的一端固定连接;
支撑座(22)一侧的中部固定设置第一动力杆(7),第一动力杆(7)远离支撑座(22)的一端与滑板(25)一端的中部滑动连接,滑板(25)的另一端与L型杆(16)的一端固定连接,L型杆(16)的另一端通过转杆与支撑板(17)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板(17)的另一端与支撑座(22)的顶部固定连接,支撑座(22)的内圈与推动块(26)中部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推动块(26)的通过固定设置第二动力杆(15),第二动力杆(15)的一端穿过支撑座(22)与滑板(25)滑动连接;
推动块(26)的另一端与动力板(8)的一侧固定连接,动力板(8)的底部与托板(24)顶部的一端滑动连接,托板(24)的底部与底座(1)顶部远离滑槽板(2)的一端固定连接,底座(1)顶部托板(24)的一侧与支撑柱(11)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柱(11)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精卫王彦民
申请(专利权)人:王彦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