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采血仪及其称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6084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采血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智能采血仪及其称重结构,该称重结构包括支撑座、固定支撑壳、转接件和称重传感器;支撑座安装于外部机壳上;固定支撑壳包括主壳体,主壳体上置放有留样袋,留样袋在其上的留样针插接到留样管时能与留样管相通,且主壳体通过转接件悬挂于称重传感器的承重台上;称重传感器设置于支撑座上。该智能采血仪及其称重结构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先后通过称重传感器对留样袋内血样的自动称重,即可实现对留样管内留样量的测量,且具有结构简单紧凑、测量方式便捷,测量精确度高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采血仪及其称重结构
本技术涉及采血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采血仪及其称重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血站在采血时,需要采集定量的血样,因此需要对采集的血样的血量的进行精确称量。而现有的采血操作中,一般通过护士肉眼对血样的血量进行判断,或者采用液位检测方法对血样的血量进行检测,会存在较大误差,精确度较低,导致可能造成采集的血样的浪费或不足。故此,亟需一款新型的用于血样的血量检测的称重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血样的血样检测存在较大误差、精确度较低,导致采集的血样存在浪费或不足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采血仪的称重结构,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该称重结构用以对采血样的重量进行自动检测,包括:支撑座、固定支撑壳、转接件和称重传感器;所述支撑座安装于外部机壳上;所述固定支撑壳包括主壳体,所述主壳体上置放有留样袋,所述留样袋在其上的留样针插接到留样管时能与所述留样管相通,且所述主壳体通过所述转接件悬挂于所述称重传感器的承重台上;所述称重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壳体的正面上开设有用于容置留样袋的第一容纳槽。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深从远离留样管的一端至靠近留样管的一端逐渐变浅,以使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底形成斜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壳体上还开设有沿竖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导槽、第二导槽和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位于所述第一导槽与所述第二导槽之间,所述第一容纳槽通过所述第一导槽连通于所述主壳体外,并通过所述第二导槽与所述第二容纳槽连通;所述第一容纳槽靠近所述第一导槽的一端的槽深大于靠近所述第二导槽一端的槽深。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容纳槽内设置有夹持装置,以对采血时留样针的保护帽进行夹持固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称重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紧固件,所述支撑座与所述转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紧固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称重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紧固件,所述支撑座、所述转接件与所述主壳体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紧固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称重结构还包括摇摆式电子秤,所述摇摆式电子秤设置于外部机壳上,用于放置血袋并实时自动检测血袋中血样的重量。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采血仪,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所述智能采血仪包括外壳、显示屏、控制装置以及如上述的称重结构;所述外壳为所述外部机壳;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称重结构设置于所述外壳上;所述称重传感器和所述摇摆式电子秤均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称重结构的所述支撑座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内壁上,所述外壳对应于所述支撑座的位置开设有避让孔,所述转接件位于所述避让孔处,所述主壳体位于所述外壳的外侧。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接件包括板体以及与所述板体连接的转接块,所述板体位于所述避让孔处,且所述板体背离所述转接块的一端伸出所述外壳的外侧与所述主壳体贴合连接,所述转接块伸入所述外壳的内侧与所述称重传感器的承重台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采血仪及其称重结构主要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智能采血仪的称重结构通过将主壳体悬挂于称重传感器上,留样袋固定于主壳体上,因此通过称重传感器能够精确并实时地得到留样袋内血样的重量,由于留样袋中的血样流入并保存于留样管中,因此在留样袋内的血样流入留样管的前后,通过称量留样袋及其内的血样的重量并通过计算即可得到每个留样管中的实际留样量。因此,该智能采血仪的称重结构可以先后通过称重传感器对留样袋内血样的自动称重,即可实现对留样管内留样量的测量,具有结构简单紧凑、测量方式便捷,测量精确度高的特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个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智能采血仪的称重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称重结构的部分结构的纵截面示意图;图3是图2中称重结构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1中固定支撑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固定支撑壳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智能采血仪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号如下:1000、智能采血仪;100、称重结构;200、外部机壳/外壳;210、避让孔;300、留样袋;400、留样针;500、显示屏;600、留样管;1、支撑座;11、连接板;12、支撑板;121、容置槽;2、固定支撑壳;21、主壳体;211、第一导槽;212、第一容纳槽;213、第二导槽;214、第二容纳槽;215、夹持装置;216、采血软管;22、保护罩;221、罩体;222、开合端;223、连接端;3、转接件;31、板体;32、转接块;4、称重传感器;5、第一紧固件;6、第二紧固件;7、摇摆式电子秤。具体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例如,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安装于”或“设置于”或“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或间接位于该另一个元件上。例如,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或间接连接到该另一个元件上。此外,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需说明的是,如图1和图6所示,该称重结构100一般应用于智能采血仪1000中,并安装于智能采血仪1000的外壳200上,该称重结构100用以对采血样的重量进行自动检测。当然,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采血仪的称重结构,用以对采血样的重量进行自动检测,其特征在于,所述称重结构包括:支撑座、固定支撑壳、转接件和称重传感器;/n所述支撑座安装于外部机壳上;/n所述固定支撑壳包括主壳体,所述主壳体上置放有留样袋,所述留样袋在其上的留样针插接到留样管时能与所述留样管相通,且所述主壳体通过所述转接件悬挂于所述称重传感器的承重台上;/n所述称重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909 CN 20202196095631.一种智能采血仪的称重结构,用以对采血样的重量进行自动检测,其特征在于,所述称重结构包括:支撑座、固定支撑壳、转接件和称重传感器;
所述支撑座安装于外部机壳上;
所述固定支撑壳包括主壳体,所述主壳体上置放有留样袋,所述留样袋在其上的留样针插接到留样管时能与所述留样管相通,且所述主壳体通过所述转接件悬挂于所述称重传感器的承重台上;
所述称重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称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的正面上开设有用于容置留样袋的第一容纳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称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深从远离留样管的一端至靠近留样管的一端逐渐变浅,以使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底形成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称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上还开设有沿竖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导槽、第二导槽和第二容纳槽;
所述第一容纳槽位于所述第一导槽与所述第二导槽之间,所述第一容纳槽通过所述第一导槽连通于所述主壳体外,并通过所述第二导槽与所述第二容纳槽连通;
所述第一容纳槽靠近所述第一导槽的一端的槽深大于靠近所述第二导槽一端的槽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称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设置有夹持装置,以对采血时留样针的保护帽进行夹持固定。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鹏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九八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