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形总状蕨藻的人工养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51 阅读:2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棒形总状蕨藻的人工养殖装置,包括一本体,该本体环设有数出料孔;一上层网,可拆卸地附结于该本体的上缘;一下层网,固定于该本体的底缘,且该下层网的网目小于该上层网的网目;一根以上的支撑管,各该支撑管分别设于该本体的上方;数个调整组件,各该调整组件分别连接于该本体与各该支撑管;一具控制装置的滴灌单元,其连接本体,以输送肥料至该本体。由本体、上层网及下层网形成的养殖平台并与滴灌单元连接,利用滴灌单元将有机肥料输入本体,再由其上的出料孔将有机肥料滴入位于养殖池中之养殖平台,让着根于上、下层网间棒形总状蕨藻(海葡萄)的种苗能得到适当的养分,由此,以达到自动化兼具陆上养殖棒形总状蕨藻的功效。(*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棒形总状蕨藻的人工养殖装置,尤指一种可于陆上养殖水池中养殖棒形总状蕨藻的养殖装置。
技术介绍
大型藻类养殖在台湾相当少见,目前仅在台湾南部高雄、台南与屏东一带,有进行龙须菜的养殖,以作为九孔的养殖饲料,而澎湖讲美海域则养殖少量紫菜,用以供应澎湖地方生鲜之食用。一般龙须菜的养殖,主要以陆上的鱼塭浅坪养殖为主,而紫菜养殖则以潮间带养殖为主,其养殖方式是以竹制框架及结附鱼网,并锚泊于海岸区的潮间带,而进行紫菜的养殖。海葡萄学名为「棒形总状蕨藻」,常见于澎湖潮间带水域,但其数量相当稀少,其主要利用为水族箱的装饰或食材的来源,产量相当有限,台湾也并无任何海葡萄养殖或有效的利用;此外,加上潮间带常受潮水涨潮、退潮的影响,更增添海葡萄养殖的困难度,因此,如何利用陆上养殖水池,进行海葡萄的养殖,以作为健康食物来源,进而创造出新的海洋养殖产业,一直是业界与学界努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可于陆上养殖水池中养殖棒形总状蕨藻的棒形总状蕨藻的人工养殖装置。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可将肥料输送至该装置的本体中,以具有自动化养殖的功用的棒形总状蕨藻的人工养殖装置。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调整本体没入水面的高度,具有调节光照度强度的功用的棒形总状蕨藻的人工养殖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的棒形总状蕨藻的人工养殖装置包括:一本体,该本体环设数个出料孔;一上层网,是拆卸地附结于该本体的上缘;一下层网,是固定于该本体的底缘,且该下层网的网目小于该上层网;一根以上的支撑管,各该支撑管是分别设于该本体的上方;-->数个调整组件,各该调整组件分别连接于该本体与该支撑管;一具控制系统之滴灌单元,其连接上述的该本体,俾供输送肥料至该本体。该本体为一以PVC管胶合而成的长方型框架。该长方型框架中间设有一横管以加强其强度。该上层网由PE材质所制的塑料方格网,且该方格网的网口径范围为1~2公分,又该上层网系以可拆卸的数细长线缠绕于本体上缘。该下层网是由PE材质所制的塑料方格网,且该下层网以数束线带束紧固定于该本体底缘。各该支撑管的长度皆大于每一养殖池的宽度,以作为本体之支撑。各该调整组件之一端系连接于该本体,而远离该本体之一端则连接于各该支撑管,以调整该本体沉入水中之深度。该滴灌单元包括:一有机肥料储存袋、一具控制作用的调节阀及一输送软管。该有机肥料储存袋是以塑料硬壳制成,以供有机肥储存。该调节阀是设于该有机肥料储存袋与该输送软管之间,以供调节有机肥料的输送量。该输送软管则连接该调节阀与本体,以供输送肥料至本体。该调节阀与一时间控制器电连接,由该时间控制器来进行调节。本技术提供的棒形总状蕨藻的人工养殖装置,由本体、上层网及下层网形成的养殖平台并与一具控制系统的滴灌单元连接,利用滴灌单元将有机肥料输入一本体,再由其上的出料孔将有机肥料滴入位于养殖池中之养殖平台,让着根于上、下层网间棒形总状蕨藻(海葡萄)的种苗能得到适当的养分,由此,以达到自动化兼具陆上养殖棒形总状蕨藻的功效。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养殖平台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养殖棒形总状蕨藻动作示意图之一,用以说明将棒形总状蕨藻放入养殖平台;图4是棒形总状蕨藻放入本技术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于养殖池中养殖棒形总状蕨藻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5,图中所示为本技术所选用的实施例结构,此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种结构的限制。本实施例的棒形总状蕨藻之人工养殖装置,如图1所示,其包括:一本体1,于本实施例中,该本体1为一以PVC管胶合而成的长方型框架,且该长方型框架中间设有一横管11以加强其强度,并于框架环设多数出料孔12。一上层网2,以可拆卸的方式附结于该本体1的上缘,于本实施例中,该上层网2是由PE材质所制的塑料方格网,方格网网口径1公分,该上层网2则以可拆卸的细长线21缠绕于该本体1上缘。一下层网3,固定于该本体1的底缘,于本实施例中,该下层网3是由PE材质所制的塑料方格网,该方格网网口径小于1公分,且该下层网3以数束线带31束紧固定于该本体1底缘,藉此,上述的本体1、上层网2及该下层网3可形成一养殖平台A。二支撑管4,各该支撑管4分别设于该本体1的上方,且各该支撑管4的长度皆大于每一养殖池B的宽度,以作为该本体1的支撑。数个调整组件5,各该调整组件5分别连接该本体1与该支撑管4,于本实施例中,各该调整组件5的一端连接于该本体1,且该调整组件5于远离该本体1一端则连接于该支撑管4,以供调整该本体1沉入于养殖池B水中的深度;一具控制系统的滴灌单元6,于本实施例中,该滴灌单元6包括:一有机肥料储存袋61、一具控制作用的调节阀62及一输送软管63,其中,该有机肥料储存袋61以塑料硬壳制成,以供有机肥储存,而该调节阀62设于该有机肥料储存袋61与该输送软管63之间,以调节有机肥料的输送量,例如:以一时间控制器C来进行调节控制,而该输送软管63则连接该调节阀62与该本体1,以输送肥料至该本体1。以本技术养殖棒形总状蕨藻7(海葡萄)时,该下层网3以各该束线带31固定于该本体1底缘,而该上层网2则以数根细长线21缠绕,以供该上层网2容易解开,而棒形总状蕨藻7(海葡萄)种苗的直立茎放置入该上、下层网2、3的夹层中,如图2至图4所示,将该上、下层网2、3固定后,再将该养殖平台A放置入该养殖池B中培育,并进行调整各该调整件5的长度,让该养殖平台A没入该养殖池B中至适当的深度,再依光照强度调整其深-->度,以进行棒形总状蕨藻7(海葡萄)培育,并以该下层网3作为棒形总状蕨藻7(海葡萄)种苗的着床处,让棒形总状蕨藻7(海葡萄)种苗由该下层网3向上长出,并以有机肥储存袋61储存有机肥,再利用该调节阀62调节有机肥的施放量,并经由该输送软管63,送入位于该养殖池B内之本体1,再由各该出料孔12进行出料,以供给棒形总状蕨藻7(海葡萄)所需之养分,而进行棒形总状蕨藻7(海葡萄)之培育,如图5所示。而后,于棒形总状蕨藻7(海葡萄)培育过程中,再依照棒形总状蕨藻7(海葡萄)所需的光照强度,可利用该调整组件5再次调整该养殖平台A没入该养殖池B水中的深度。最后,当棒形总状蕨藻7(海葡萄)于培育完成后,由于该上层网2是以可拆卸的细长线21缠绕于本体1上缘,因此,可以快速解开该上层网2取出培育完成之棒形总状蕨藻7(海葡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棒形总状蕨藻的人工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该本体环设有数出料孔;    一上层网,可拆卸地附结于该本体的上缘;    一下层网,固定于该本体的底缘,且该下层网的网目小于该上层网的网目;    一根以上的支撑管,各该支撑管分别设于该本体的上方;    数个调整组件,各该调整组件分别连接于该本体与各该支撑管;    一具控制装置的滴灌单元,其连接上述的该本体,以输送肥料至该本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棒形总状蕨藻的人工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该本体环设有数出料孔;一上层网,可拆卸地附结于该本体的上缘;一下层网,固定于该本体的底缘,且该下层网的网目小于该上层网的网目;一根以上的支撑管,各该支撑管分别设于该本体的上方;数个调整组件,各该调整组件分别连接于该本体与各该支撑管;一具控制装置的滴灌单元,其连接上述的该本体,以输送肥料至该本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形总状蕨藻的人工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为一以PVC管胶合而成的长方型框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棒形总状蕨藻的人工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长方型框架中间设有一横管以加强其强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形总状蕨藻的人工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层网由PE材质所制的塑料方格网,且该方格网的网口径范围为1~2公分,又该上层网系以可拆卸的数细长线缠绕于本体上缘。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形总状蕨藻的人工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层网是由PE材质所制的塑料方格网,且该下层网以数束线带束紧固定于该本体底缘。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进坪
申请(专利权)人:澎湖科技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