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电解铜箔制备的分散加料型溶铜罐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解铜箔制备领域,涉及一种应用于电解铜箔制备的分散加料型溶铜罐。
技术介绍
[0002]在电解铜箔制备过程中需要将铜料加入酸液中制备成铜离子溶液,通常是将铜线圈直接加入溶铜罐中,造成其底部堆积不易分散均匀,进而使得溶铜罐底部大量的铜料堆积不能反应,造成原料的浪费,为了提高铜料与酸液的反应效率,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将铜粉作为铜料在反应前直接全部加入溶铜罐中进行反应,虽然能够提高铜料与酸液的接触面积加快铜料的反应,但是直接将铜粉完全加入后铜粉也容易堆积在溶铜罐底部,进而影响铜料的完全反应。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电解铜箔制备的分散加料型溶铜罐,将铜粉直接全部加入进料仓中,通过在溶铜罐的顶部设置分散进料组件,能够将进料仓中的铜粉在反应过程中分散分量的持续分批次自动加入,保证每次加入的铜粉在多向分散性搅拌机构的搅拌作用下能够快速反应在没有沉入罐体底部时已经反应完全,不会造成铜粉的堆积,并且通过进料限位调节件和底挡料组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电解铜箔制备的分散加料型溶铜罐,包括罐体,罐体的顶部安装有盖体,其特征在于,盖体表面中心处安装有进料仓(1),进料仓(1)是由同心设置的外挡圈(11)和内挡圈(12)以及盖体围成,盖体表面位于外挡圈(11)和内挡圈(12)之间开有若干第一进料口(13),待溶解的铜粉加入在进料仓(1)中从第一进料口(13)加入罐体中;盖体表面边侧安装有若干与第一进料口(13)相对应的第一转轴,若干第一转轴的顶端通过间歇传动组件(3)进行传动,第一转轴的底端安装有分散进料组件(4);盖体底面位于中部等角度垂直连接固定有第一连接杆(15),第一连接杆(15)的底端面垂直固定有第二连接杆(16),第二连接杆(16)的表面安装有固定轴(17),分散进料组件(4)包括转动安装在第一转轴底端的挡盘(41)和固定安装在固定轴(17)顶端的进料限位调节件(42),挡盘(41)的表面两侧对称开有两个第二进料口(43),第二进料口(43)的底端一体连接固定有储料筒(44),同时储料筒(44)底部铰接有底挡料组件(45);进料限位调节件(42)包括安装在固定轴(17)顶端的定位圈(421),定位圈(421)的底面一侧开有限位调节槽(422),储料筒(44)的底部正对第一转轴的一侧垂直固定有两个第一铰接块(441),底挡料组件(45)包括挡料板(451),挡料板(451)的底面一侧一体连接固定有定位固定条(452),定位固定条表面中部一体连接固定有铰接在两个第一铰接块(441)之间的第二铰接块(453),定位固定条的表面一侧垂直固定有限位杆(454),限位杆(454)的顶端压在进料限位调节件(42)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解铜箔制备的分散加料型溶铜罐,其特征在于,外挡圈(11)为顶端半径大底端半径小的外喇叭口结构,内挡圈(12)为底端半径大顶端半径小的内喇叭口结构,第一进料口(13)的直径等于外挡圈(11)底端内半径和内挡圈(12)的底端外半径之间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解铜箔制备的分散加料型溶铜罐,其特征在于,挡盘(41)的表面与盖体的底面相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解铜箔制备的分散加料型溶铜罐,其特征在于,限位杆(454)的顶端为球形圆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解铜箔制备的分散加料型溶铜罐,其特征在于,内挡圈(12)内部安装有多向分散性搅拌机构(2),盖体表面位于内挡圈(12)内部表面安装有第一支撑固定板(14),多向分散性搅拌机构(2)包括安装在第一支撑固定板(14)侧壁的多动力传动组件(21),同时位于内挡圈(12)内部的盖体表面通过轴承安装有与内挡圈(12)同心设置的第一转动筒(22),第一转动筒(22)顶部安装有第一传动轮(23),第一转动筒(22)的底端侧壁外表面均布有第一搅拌杆(221),第一转动筒(22)中通过轴承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苑,廖平元,朱菊荣,庄如珍,钟镜泉,赖静,温益霞,林皓,陈苑婷,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