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隐藏式避雷针,属于防雷技术领域,包括收容井及升降避雷针,升降避雷针能够容置于所述收容井内,且升降避雷针下降后的高度小于收容井的高度;收容井上设置有盖体,盖体能够向四周打开;升降避雷针包括升降杆和避雷针,避雷针设置于所述升降杆的端部,升降杆能够沿竖直方向升降,提高了升降速度,升降杆还设置有稳定拉杆增强了升降避雷针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隐藏式避雷针在使用时升降避雷针能快速升起,且稳定性强,避免在大风作用下,避雷针支架容易倾倒,酿成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隐藏式避雷针
本技术属于防雷
,具体涉及一种隐藏式避雷针。
技术介绍
雷电的危害非常大,雷直接击在建筑物上发生热效应作用和电动力作用,雷电流高压效应会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如此巨大的电压瞬间冲击电气设备,足以击穿绝缘使设备发生短路,导致燃烧、爆炸等直接灾害,击毁建筑物。避雷针是可以将引导到地下的装置,如果在雷电天气条件下,装有避雷针的建筑物可以轻易地将雷电引到避雷针的尖端,进而引入地下,不会对建筑物造成危害。古建筑防雷或景观园区防雷要求尽可能不破坏古建筑或园区的风貌,如果在古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则会破坏古建筑的建筑风格而且影响美观。现有技术中,例如专利号为CN201820197631.0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古建筑物用可伸缩防雷固定装置,通过升降梯实现避雷针的升降,但是这种避雷针一方面上升速度较慢,不能对雷电做出及时响应,另一方面,稳定性较差,尤其是雷电发生前经常伴随着大风,避雷针支架容易倾倒,酿成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隐藏式避雷针,以解决伸缩避雷针上升速度较慢及稳定性差,避雷针支架容易倾倒,酿成安全事故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隐藏式避雷针,包括收容井及升降避雷针,所述升降避雷针能够容置于所述收容井内,且所述升降避雷针下降后的高度小于所述收容井的高度;所述收容井上设置有盖体,所述盖体能够向四周打开;所述升降避雷针包括升降杆和避雷针,所述避雷针设置于所述升降杆的端部,所述升降杆能够沿竖直方向升降。优选地,所述升降避雷针还设置有至少两个稳定拉杆,所述稳定拉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升降杆的上端部;另一端安装于地面上,且与所述升降杆的垂直距离不小于1m。优选的,所述稳定拉杆的正投影中相邻杆与杆的夹角相等。优选地,所述升降杆包括若干节相互嵌套的空心杆体,相邻两个所述空心杆体之间形成滑轮安装腔,所述滑轮安装腔的上端安装有第一定滑轮,下端安装有第二定滑轮。优选地,所述升降杆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位于所述收容井内部,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卷扬机构及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一端连接于位于末端的空心杆体的底部,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一定滑轮、所述第二定滑轮,连接于所述卷扬机构上。优选的,所述盖体由若干个分盖体组成,所述分盖体包括盖板和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能够驱动盖板前后运动。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提供一种隐藏式避雷针,包括收容井和升降避雷针,升降避雷针设有升降杆和避雷针,升降杆设置两组定滑轮,通过驱动装置控制杆的上升和下降,提高了升降速度,以便于对雷电作出及时响应。同时升降杆包括若干节相互嵌套的空心杆体,减小风阻,使得上升后的杆体更加稳定。升降避雷针设有至少两个稳定拉杆,进一步的增强了稳定性,避免支架容易倾倒从而酿成安全事故。附图说明图1为隐藏式避雷针工作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隐藏式避雷针非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升降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收容井100、升降避雷针200、盖体110、稳定拉杆收容槽120、驱动机构收容槽130、分盖体111、盖板1111、驱动机构1112、升降杆210、避雷针220、稳定拉杆230、空心杆体211、滑轮安装腔212、第一定滑轮213、第二定滑轮214、驱动装置215、卷扬机构2151、牵引绳2152。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请参看图1和图2,一具体实施方式中,一种隐藏式避雷针,能够埋藏于地下,包括收容井100及升降避雷针200,所述升降避雷针200能够容置于所述收容井100内,且所述升降避雷针200下降后的高度小于所述收容井的高度,使得升降避雷针200下降后完全容纳于所述收容井100中;所述收容井100上设置有盖体110,所述盖体110能够向四周打开;所述升降避雷针200包括升降杆210和避雷针220,所述避雷针220设置于所述升降杆210的端部,所述升降杆210能够沿竖直方向升降。在景区内或者环境敏感地区,直接设置避雷装置,可能会破坏景区或环境的原始观感。通过设置所述收容井100,将所述升降避雷针200容置于所述收容井内。正常时,所述升降避雷针200位于所述收容井100中,由于位于地下空间,不会影响景区或环境的原始观感。当遇到雷雨天气时,所述升降杆210向上升起,将所述避雷针220由所述收容井中伸出,并升入高空,实现避雷。由于所述升降杆210为杆体式构筑,有效地降低了风阻,使得所述升降避雷针200能够在高空保持相对稳定,防止所述升降杆210随风摆动,提高避雷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一步的,所述升降避雷针200还设置有至少两个稳定拉杆230,例如,在所述升降避雷针200的周围均匀分布设置三个所述稳定拉杆230,用于加强所述升降杆210的稳定性。所述稳定拉杆23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升降杆210的上端部;另一端安装于地面上,且与所述升降杆210的垂直距离不小于1m,以便于形成受力角度。所述稳定拉杆230可以是随辊子转动的绳索,也可以是伸缩套杆。当所述稳定拉杆230为伸缩套杆时,所述收容井100的井口处,位于所述稳定拉杆230的正投影下方,开设有稳定拉杆收容槽120,所述稳定拉杆230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升降杆210的顶端,另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稳定拉杆收容槽120的端部。所述升降杆210升起的过程中,所述稳定拉杆230伸长,当升降杆210上升至最高点时,所述稳定拉杆230伸出至最长,从而使得所述升降杆210能够受到所述稳定拉杆230的拉力影响,保持稳定。当所述升降杆210下降时,所述稳定拉杆230随着所述升降杆210的下降而缩短,当所述升降杆210下降至最低点时,所述稳定拉杆230缩回至最短,且容置于所述稳定拉杆收容槽120中,实现隐藏,避免对环境观感造成影响。更进一步的,所述稳定拉杆230的正投影中相邻杆与杆的夹角相等,使得每个稳定拉杆230受力均匀,以此加固升降避雷针200的稳定性。请参看图3,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杆210包括若干节相互嵌套的空心杆体211,相邻两个所述空心杆体之间形成滑轮安装腔212,所述滑轮安装腔212的上端安装有第一定滑轮213,下端安装有第二定滑轮214。更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杆210还包括驱动装置215,所述驱动装置215位于所述收容井100内部,所述驱动装置215包括卷扬机构2151及牵引绳2152,所述牵引绳2152的一端连接于位于末端的空心杆体211的底部,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一定滑轮213和所述第二定滑轮214,连接于所述卷扬机构2151上,所述卷扬机构2152转动,带动所述牵引绳2152依次通过所述第二定滑轮214、第一定滑轮213牵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隐藏式避雷针,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容井及升降避雷针,所述升降避雷针能够容置于所述收容井内,且所述升降避雷针下降后的高度小于收容井的高度;/n所述收容井上设置有盖体,所述盖体能够向四周打开;所述升降避雷针包括升降杆和避雷针,所述避雷针设置于所述升降杆的端部,所述升降杆能够沿竖直方向升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隐藏式避雷针,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容井及升降避雷针,所述升降避雷针能够容置于所述收容井内,且所述升降避雷针下降后的高度小于收容井的高度;
所述收容井上设置有盖体,所述盖体能够向四周打开;所述升降避雷针包括升降杆和避雷针,所述避雷针设置于所述升降杆的端部,所述升降杆能够沿竖直方向升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建筑物用隐藏式避雷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避雷针还设置有至少两个稳定拉杆,所述稳定拉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升降杆的上端部;另一端安装于地面上,且与所述升降杆的垂直距离不小于1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古建筑物用隐藏式避雷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杆包括若干节相互嵌套的空心杆体,相邻两个所述空心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兵兵,董娜,马磊,何启明,苏玉宗,王佳宝,
申请(专利权)人:宁夏中科天际防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宁夏;6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