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的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3483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33
本申请涉及避雷针的连接装置,包括金属制成的连接筒,连接筒的一端配合安装在作引下线的钢筋的上端,避雷针的下端配合插接在连接筒的上端且避雷针与连接筒过盈配合,避雷针的下端面与钢筋的上端面相互贴合。本申请具有避雷针通过连接筒与钢筋进行连接,使得避雷针通过连接筒与钢筋进行连接,进而使得避雷针与钢筋之间即使产生间隙也不会导致避雷针与钢筋之间发生接触不良,进而使得钢筋对避雷针所引下的雷电的引导效果不易降低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避雷针的连接装置
本申请涉及避雷针的领域,尤其是涉及避雷针的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建造房屋也变得模块化,在建造房屋之前可以先在工厂将需要使用的房屋构件预制完成,然后将房屋构件运输到工地进行配装后即可完成房屋的建造,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较快,物料损耗较低,因此已经推广到世界各地。在高度较高的建筑物的顶部会安装有避雷针,避雷针与大地连接,在雷雨天气时,避雷针会把云层中的电荷导入到大地中,使得雷雨天气云层中的电荷不易对高层建筑造成威胁。为了提高建筑效率,在装配式建筑的屋顶处的房屋构件内会事先埋设有用作避雷针的引下线的钢筋条,在装配式建筑的屋顶处的房屋构件内还会埋设有呈竖直的灌浆套筒,用作避雷针的引下线的钢筋的一端竖直穿入到灌浆套筒内直至高于灌浆套筒的出浆口,当房屋建造完成需要安装避雷针时,只需将避雷针竖直插入到灌浆套筒的上端中抵紧钢筋的上端即可完成避雷针的安装。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避雷针通过其下端面与用作引下线的钢筋的上端面相互抵接的方式将电能输送到钢筋中进行引导排放,当避雷针产生松动或者避雷针与钢筋的接触面生锈时,钢筋与避雷针之间容易产生间隙进而使得避雷针与钢筋之间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进而使得钢筋对避雷针所引导的雷电的传输效果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建筑模块内的引下线与避雷针之间容易接触不良的问题,本申请提供避雷针的连接装置。本申请提供的避雷针的连接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避雷针的连接装置,包括金属制成的连接筒,所述连接筒的一端配合安装在作引下线的钢筋的上端,避雷针的下端配合插接在所述连接筒的上端且避雷针与所述连接筒过盈配合,避雷针的下端面与钢筋的上端面相互贴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雷针通过连接筒与钢筋进行连接,使得避雷针通过连接筒与钢筋进行连接,进而使得避雷针与钢筋之间即使产生间隙也不会导致避雷针与钢筋之间发生接触不良,进而使得钢筋对避雷针所引下的雷电的引导效果不易降低。可选的,所述连接筒与作引下线的钢筋的上端螺纹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筒与钢筋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后,使得连接筒不易从钢筋的上端脱离,且螺纹连接的两者的接触面积得到了增加,进而增加了钢筋对避雷针的导电效率。可选的,所述连接筒的下端外侧壁与灌浆套筒的内侧壁螺纹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筒与管径套筒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后,使得连接筒与灌浆套筒之间形成固定,进而使得连接筒中安装避雷针后避雷针与连接筒不易发生抖动。可选的,所述连接筒的上端侧壁由多块压板相互拼合形成,且初始状态多块所述压板呈喇叭状扩散,所述连接筒设置有收束机构,所述收束机构用于将所述压板收束成管状且贴合抵紧避雷针的侧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避雷针与连接筒之间呈过盈配合,使得避雷针想要插接到连接筒内较为麻烦,则当连接筒与避雷针的连接一端的侧壁由多块呈喇叭状扩散的压板拼合形成后,使得避雷针可较方便地插入到连接筒内,然后再用收束机构将压板抵紧避雷针的侧壁。可选的,所述收束机构包括收束筒,所述收束筒的内侧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倒角,所述收束筒的内侧壁的直径与所述连接筒的外侧壁直径相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在收束压板时,将收束筒设置有第一倒角的一端抵住压板,然后将收束筒朝向灌浆套筒内部移动至将压板重新收束成管状,使得压板贴合抵紧避雷针的侧壁后完成对压板的收束,且对压板的收束较为简单。可选的,所述收束筒背离所述第一倒角的一端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朝向背离所述收束筒的轴线方向翻折,且当所述收束筒对所述压板完成收束时,所述翻边抵紧灌浆套筒的上端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可较方便地通过敲击翻边带动收束筒朝向灌浆套筒内移动。可选的,所述翻边背离所述收束筒的一侧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倒角。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检查更换连接筒时,工作人员可通过第二倒角较轻松地将收束筒从灌浆套筒内起出。可选的,所述连接筒内设置有金属隔板,所述隔板的外缘与所述连接筒的内侧壁连接,所述隔板的顶壁与所述压板的底部齐平,所述隔板将所述连接筒内部分隔成两个独立的腔室,所述隔板的底壁抵紧作引下线的钢筋顶部,所述隔板的顶壁抵紧避雷针的下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在将连接筒打进灌浆套筒时,连接筒的螺纹不易产生损坏。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避雷针通过连接筒与钢筋进行连接,使得避雷针通过连接筒与钢筋进行连接,进而使得避雷针与钢筋之间即使产生间隙也不会导致避雷针与钢筋之间发生接触不良,进而使得钢筋对避雷针所引下的雷电的引导效果不易降低。2.由于避雷针与连接筒之间呈过盈配合,使得避雷针想要插接到连接筒内较为麻烦,则当连接筒与避雷针的连接一端的侧壁由多块呈喇叭状扩散的压板拼合形成后,使得避雷针可较方便地插入到连接筒内,然后再用收束机构将压板抵紧避雷针的侧壁;3.工作人员在将连接筒打进灌浆套筒时,连接筒的螺纹不易产生损坏。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的爆炸示意图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1、连接筒;11、隔板;12、压板;2、收束机构;21、收束筒;211、第一倒角;22、翻边;221、第二倒角;3、灌浆套筒;4、钢筋;5、避雷针。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避雷针5的连接装置,参照图1和图2,包括不锈钢制成的连接筒1,连接筒1的轴线呈竖直。连接筒1的下端螺纹安装在位于灌浆套筒3内的钢筋4的上端,且连接筒1的下端与灌浆套筒3的内壁之间也螺纹连接。参照图1和图2,连接筒1内部水平安装有一块不锈钢制成的隔板11,隔板11呈圆形且隔板11的直径与连接筒1的内径相同,隔板11的外缘焊接在连接筒1的内壁且隔板11的底壁与钢筋4的上端面贴合抵紧。参照图1和图2,连接筒1位于隔板11的上方的一端的侧壁由四块压板12相互拼合形成,且四块压板12在自然状态下呈喇叭状扩散。在连接筒1的上端设置有约束机构,约束机构包括一个内径与连接筒1的外径相同的约束筒,约束筒配合套接在连接筒1的上端将四块约束成管状。参照图1和图2,约束筒的上端侧壁一体设置有翻边22,翻边22朝向背离约束筒的轴线方向翻折,翻边22的上端面与约束筒的轴线垂直,且翻边22贴合抵紧灌浆套筒3的上端面,且翻边22底壁远离约束筒的一侧边设置有第二倒角221,第二倒角221用于方便拆卸约束筒。约束筒的下端面的内圈设置有第一倒角211,第一倒角211用于引导参照图1和图2,避雷针5的下端穿过约束筒过盈插接在由四块压板12拼合形成的连接筒1桶的上端内部,且避雷针5的下端面贴合抵紧隔板11的顶壁。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雷针的连接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在安装避雷针5时,首先将连接筒1螺纹安装在灌浆套筒3内部及位于灌浆套筒3内部的钢筋4的顶端,再将避雷针5插入到四块压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避雷针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制成的连接筒(1),所述连接筒(1)的一端配合安装在作引下线的钢筋(4)的上端,避雷针(5)的下端配合插接在所述连接筒(1)的上端且避雷针(5)与所述连接筒(1)过盈配合,避雷针(5)的下端面与钢筋(4)的上端面相互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避雷针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制成的连接筒(1),所述连接筒(1)的一端配合安装在作引下线的钢筋(4)的上端,避雷针(5)的下端配合插接在所述连接筒(1)的上端且避雷针(5)与所述连接筒(1)过盈配合,避雷针(5)的下端面与钢筋(4)的上端面相互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雷针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筒(1)与作引下线的钢筋(4)的上端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雷针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筒(1)的下端外侧壁与灌浆套筒(3)的内侧壁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雷针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筒(1)的上端侧壁由多块压板(12)相互拼合形成,且初始状态多块所述压板(12)呈喇叭状扩散,所述连接筒(1)设置有收束机构(2),所述收束机构(2)用于将所述压板(12)收束成管状且贴合抵紧避雷针(5)的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避雷针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束机构(2)包括收束筒(21),所述收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曙光
申请(专利权)人:大学士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