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伟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3162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包括顶板、减震板、底板和固定机构;所述顶板固接在减震板顶部,其内部设有沥青层;所述底板固接在减震板底部,且其底端固接有副桩杆;所述固定机构设置在副桩杆内部;所述减震板内部设置有减震机构,包括传动组件、矩形块和顶杆;所述传动组件设置在减震板内部;所述矩形块固接在减震板底端内侧壁上;所述顶杆滑动连接在矩形块内部;通过减震机构提高了地基的抗震能力,从而对建筑起到了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
技术介绍
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由地震造成的灾害,造成大量建筑损坏,地震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使得建筑加速运动,使得建筑自下而上产生变形,待达到建筑承压范围以外,建筑结构遭到破坏,失去其力学特性,建筑会随之倒塌。目前现有技术中,现今技术虽然对于建筑进行了加固,在发生震动时,由于地基减震性较差,建筑结构产生形变,对于建筑的损坏也是无法恢复的,使得建筑无法再进行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包括顶板、减震板、底板和固定机构;所述顶板固接在减震板顶部,其内部设有沥青层;所述底板固接在减震板底部,且其底端固接有副桩杆;所述固定机构设置在副桩杆内部;所述减震板内部设置有减震机构,包括传动组件、矩形块和顶杆;所述传动组件设置在减震板内部;所述矩形块固接在减震板底端内侧壁上;所述顶杆滑动连接在矩形块内部。进一步,所述传动组件包括支撑杆、滑杆、弹性杆和第一气囊;所述支撑杆固接在减震板底端内侧壁上;所述滑杆固接在支撑杆上,且其外侧壁上对称套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滑杆滑动配合;所述弹性杆端部铰接在滑块顶端;所述第一气囊固接在减震板底端内侧壁上,与滑块接触,且其内部与矩形块内部连通。进一步,所述副桩杆内部设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固定机构包括铰接杆、推动组件和固定杆;所述铰接杆铰接在副桩杆外侧壁上;所述推动组件设置在第一滑槽内;所述固定杆滑动连接在第二滑槽内。进一步,所述推动组件包括推杆和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固接在第一滑槽内侧壁上,其内部与第二滑槽连通;所述推杆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内,其底端与第二气囊接触。进一步,所述底板内部固接有挡板,且其内部设有轮胎橡胶层和夯实土壤层。进一步,所述减震板内部设有弹簧块;所述顶杆端部设有橡胶块。进一步,所述底板顶端内侧壁固接有主桩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在产生震动时,减震机构能有效减小对建筑的震动幅度,弹簧块将震动产生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从而减小建筑的变形幅度,提高了地基的抗震性能。2、当产生震动时,地基内的橡胶轮胎层可以稳住建筑体的晃动,同时夯实土壤层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建筑体的晃动,使得建筑的晃动程度始终保持在承压范围以内,最大程度上保护建筑结构。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2中B处局部放大图;图例说明:1、顶板;11、沥青层;2、减震板;3、底板;31、副桩杆;311、第一滑槽;312、第二滑槽;32、挡板;33、轮胎橡胶层;34、夯实土壤层;35、主桩杆;4、固定机构;41、铰接杆;42、推动组件;421、推杆;422、第二气囊;43、固定杆;5、减震机构;51、传动组件;511、支撑杆;512、滑杆;513、弹性杆;514、第一气囊;515、滑块;52、矩形块;53、顶杆;531、橡胶块;54、弹簧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给出具体实施例。请参阅图1-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包括顶板1、减震板2、底板3和固定机构4;所述顶板1固接在减震板2顶部,其内部设有沥青层11;所述底板3固接在减震板2底部,且其底端固接有副桩杆31;所述固定机构4设置在副桩杆31内部;所述减震板2内部设置有减震机构5,包括传动组件51、矩形块52和顶杆53;所述传动组件51设置在减震板2内部;所述矩形块52固接在减震板2底端内侧壁上;所述顶杆53滑动连接在矩形块52内部;工作时,将抗震地基进行安装时,通过固定机构4对地基实现固定,使得地基保持稳定,当发生震动时,通过减震板2内部的减震机构5进行有效减震,从而使得地基具有良好的抗震效果,从而保证建筑的稳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传动组件51包括支撑杆511、滑杆512、弹性杆513和第一气囊514;所述支撑杆511固接在减震板2底端内侧壁上;所述滑杆512固接在支撑杆511上,且其外侧壁上对称套设有滑块515;所述滑块515与滑杆512滑动配合;所述弹性杆513端部铰接在滑块515顶端;所述第一气囊514固接在减震板2底端内侧壁上,与滑块515接触,且其内部与矩形块52内部连通;工作时,当产生震动时,弹性杆513受力变形,从而带动滑块515在滑杆512上滑动,滑杆512滑动过程中挤压第一气囊514,使得第一气囊514内的气体从矩形块52内部喷出,从而推动顶杆53挤压减震板2顶端内侧壁,进而减小震动幅度,提高抗震性能。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副桩杆31内部设有第一滑槽311和第二滑槽312;所述固定机构4包括铰接杆41、推动组件42和固定杆43;所述铰接杆41铰接在副桩杆31外侧壁上;所述推动组件42设置在第一滑槽311内;所述固定杆43滑动连接在第二滑槽312内;工作时,当地基进行安装时,副桩杆31插入地面内部时,铰接杆41受压进行摆动,从而挤压推动组件42,推动组件42带动第二滑槽312内的固定杆43滑出,从而对副桩杆31进行固定,从而提升地基的稳定性。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推动组件42包括推杆421和第二气囊422;所述第二气囊422固接在第一滑槽311内侧壁上,其内部与第二滑槽312连通;所述推杆421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311内,其底端与第二气囊422接触;工作时,铰接杆41摆动时挤压推杆421,推杆421挤压第二气囊422,使得第二气囊422内的气体从第二滑槽312中喷出,从而推动固定杆43滑出进行副桩杆31的固定。作为本实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底板3内部固接有挡板32,且其内部设有轮胎橡胶层33和夯实土壤层34;工作时,当产生震动时,地基内的橡胶轮胎层可以稳住建筑体的晃动,同时夯实土壤层34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建筑体的晃动,使得建筑的晃动程度始终保持在承压范围以内,最大程度上保护建筑结构。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减震板2内部设有弹簧块54;所述顶杆53端部设有橡胶块531;工作时,当产生震动时,弹簧块54能有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1)、减震板(2)、底板(3)和固定机构(4);所述顶板(1)固接在减震板(2)顶部,其内部设有沥青层(11);所述底板(3)固接在减震板(2)底部,且其底端固接有副桩杆(31);所述固定机构(4)设置在副桩杆(31)内部;所述减震板(2)内部设置有减震机构(5),包括传动组件(51)、矩形块(52)和顶杆(53);所述传动组件(51)设置在减震板(2)内部;所述矩形块(52)固接在减震板(2)底端内侧壁上;所述顶杆(53)滑动连接在矩形块(52)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1)、减震板(2)、底板(3)和固定机构(4);所述顶板(1)固接在减震板(2)顶部,其内部设有沥青层(11);所述底板(3)固接在减震板(2)底部,且其底端固接有副桩杆(31);所述固定机构(4)设置在副桩杆(31)内部;所述减震板(2)内部设置有减震机构(5),包括传动组件(51)、矩形块(52)和顶杆(53);所述传动组件(51)设置在减震板(2)内部;所述矩形块(52)固接在减震板(2)底端内侧壁上;所述顶杆(53)滑动连接在矩形块(52)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51)包括支撑杆(511)、滑杆(512)、弹性杆(513)和第一气囊(514);所述支撑杆(511)固接在减震板(2)底端内侧壁上;所述滑杆(512)固接在支撑杆(511)上,且其外侧壁上对称套设有滑块(515);所述滑块(515)与滑杆(512)滑动配合;所述弹性杆(513)端部铰接在滑块(515)顶端;所述第一气囊(514)固接在减震板(2)底端内侧壁上,与滑块(515)接触,且其内部与矩形块(52)内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
申请(专利权)人:王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