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小底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3154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36
一种减小底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在施作深基坑过程中,当基坑廓括线外一侧的底部或靠近底部存在流塑性土层时,则无法保证基坑基本稳定性,存在安全隐患,需要重新修改施工方案,人力和物力损耗量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顶部支撑体水平设在基坑的顶部,基坑用地连墙竖直设在基坑的内侧壁上,盖板通过底部定位体系水平设在基坑的底部,顶部支撑体通过冠梁与基坑用地连墙相连,基坑用地连墙上设有侧部定位体系,每个第一锚杆穿过基坑用地连墙设在基坑侧部土体中,数个第一锚杆设在流塑性土体的上方,数个第二锚杆设在数个第一锚杆的下方,每个第二锚杆依次穿过基坑用地连墙和流塑性土体后设在基坑侧部土体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施作深基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小底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
: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减小底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提速,高层建筑领域亦获得迅猛发展,多层地下室不断涌现,其他类型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地铁、地下车站、地下停车场等地下结构的种类越来越多其形式也也来越复杂,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亦促进了深基坑的进一步发展,深基坑的支护设计成为国内各大城市建设工程中的关键问题,但是常规的基坑施工与设计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例如在施作深基坑时,要对工程地质勘察提出一项要求,即应进一步掌握施工场地外的土体性质和地质构造,特别是当设计包含土锚杆、在边坡处、临近边坡处施作基坑或在近水处施作基坑时,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实际工程中,进一步掌握施工场地外的土体性质和地质构造的要求,常常被违背,这是因为很难获得在场地外进行钻探作业允可。在大城市中,通过查阅地质信息库的档案资料,解决施工场地外的土体性质和地质构造的基本情况,已有信息如果与实际日期间隔较长,实际施作深基坑时也不小偏差,当基坑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护且设计围护仅采用土锚杆,那么在基坑开挖到下排锚杆标高位置时,如果出现基坑廓括线外一侧存在流塑性土层,但勘察时未被发现该情况,那么这时锚杆的根部就极有可能会嵌固于这部分软弱土层中,无法保证锚杆的承载力,等到发现时临时修改方案的补救措施被动且耗费大,还易延误深基坑的建造周期。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及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小底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一种减小底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包括顶部支撑体、基坑用地连墙、冠梁、侧部定位体系、底部定位体系和盖板,顶部支撑体水平设置在基坑的顶部,基坑用地连墙竖直设置在基坑的内侧壁上,盖板通过底部定位体系水平设置在基坑的底部,顶部支撑体通过冠梁与基坑用地连墙相连接,基坑用地连墙上设置有侧部定位体系,侧部定位体系包括数个第一锚杆和数个第二锚杆,数个第一锚杆并列设置,每个第一锚杆穿过基坑用地连墙设置在基坑侧部的土体中,数个第一锚杆设置在流塑性土体的上方,数个第二锚杆并列设置在数个第一锚杆的下方,每个第二锚杆依次穿过基坑用地连墙和流塑性土体后设置在基坑侧部土体中。作为优选方案:底部定位体系包括数个底部用锚杆,数个底部用锚杆并列设置,每个第一锚杆穿过盖板设置在基坑底部的土体中。作为优选方案:底部定位体系配合设置有多列加固桩,每列加固桩包括至少两个单桩,每个单桩竖直设置在盖板的下方,每根单桩的顶端与盖板相连接,相邻两列加固桩之间形成有配合底部用锚杆的插入间隙。作为优选方案:每个第一锚杆长度方向与基坑用地连墙厚度方向之间形成有第一倾斜角A,每个第二锚杆长度方向与基坑用地连墙厚度方向之间形成有第二倾斜角B,第一倾斜角A小于第二倾斜角B。作为优选方案:顶部支撑体包括外框体和多个加强肋条,外框体为矩形框体,多个加强肋条布置在外框体内,每个加强肋条的两端分别与外框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制为一体。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基坑用地连墙上加工有多列第一连接孔,多列第一连接孔竖直并列设置,每列第一连接孔包括多个第一单孔,第一单孔与第一锚杆一一对应配合,每个第一锚杆穿过其对应的第一单孔;所述基坑用地连墙上加工有多列第二连接孔,多列第二连接孔竖直并列设置,每列第二连接孔包括多个第二单孔,第二单孔与第二锚杆一一对应配合,每个第二锚杆穿过其对应的第二单孔。作为优选方案:多列第一连接孔和多列第二连接孔交错设置。作为优选方案:盖板为钢筋混凝土板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一、本技术整体结构科学合理,适用于基坑周围出现流塑性土体。本技术应急性好,组装快速,无需临时改变施工方案,减少施工物资因突遇流塑性土体造成的过度浪费。二、本实施方式中数个第一锚杆的设置能够有效控制坑外土体向坑内移动的趋势,减小基坑用地连墙所承受的主动土压力,延缓地表塑性区继续发展的速度、较小塑性区继续发展的范围;通过数个第二锚杆的设置穿过流塑性土体的存在区域嵌入稳定土层中,以此来确保本技术的承载力达标,并进一步发挥土拱效应。三、底部定位体系、盖板和多列加固桩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坑底加固体系,实现基坑底部封闭加固的效果,减小坑底土体的隆起,从而限制基坑底部塑性区的发展。四、本技术尤其适用于流塑性土体出现在基坑底部周围的地质情况中,防止塑性区发展至流塑性土体范围内,直接避免基坑结构的整体滑移失稳的事故发生。附图说明:为了易于说明,本技术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基坑用地连墙和冠梁之间连接关系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C处的放大图。图中,1-顶部支撑体;1-1-外框体;1-2-加强肋条;2-基坑用地连墙;3-冠梁;4-侧部定位体系;4-1-第一锚杆;4-2-第二锚杆;5-底部定位体系;5-1-底部用锚杆;6-盖板;7-流塑性土体;8-单桩;11-第一单孔;12-第二单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技术。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技术,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技术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技术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包括顶部支撑体1、基坑用地连墙2、冠梁3、侧部定位体系4、底部定位体系5和盖板6,顶部支撑体1水平设置在基坑的顶部,基坑用地连墙2竖直设置在基坑的内侧壁上,盖板6通过底部定位体系5水平设置在基坑的底部,顶部支撑体1通过冠梁3与基坑用地连墙2相连接,基坑用地连墙2上设置有侧部定位体系4,侧部定位体系4包括数个第一锚杆4-1和数个第二锚杆4-2,数个第一锚杆4-1并列设置,每个第一锚杆4-1穿过基坑用地连墙2设置在基坑侧部的土体中,数个第一锚杆4-1设置在流塑性土体7的上方,数个第二锚杆4-2并列设置在数个第一锚杆4-1的下方,每个第二锚杆4-2依次穿过基坑用地连墙2和流塑性土体7后设置在基坑侧部土体中。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以顶部支撑体1和基坑用地连墙2所在位置为基准,图中弧形曲线N为含流塑粘土层的潜在滑移迹线,流塑粘土层的潜在滑移迹线与基坑用地连墙2围合区域为侧部定位体系4的集中布置区域,即确保第一锚杆4-1的设置长度能够集中布置在流塑粘土层的潜在滑移迹线与基坑用地连墙2围合区域内。弧形曲线M为正常塑性区发展的潜在滑移迹线。正常塑性区发展的潜在滑移迹线与基坑用地连墙2围合区域也为侧部定位体系4的集中布置区域,即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小底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支撑体(1)、基坑用地连墙(2)、冠梁(3)、侧部定位体系(4)、底部定位体系(5)和盖板(6),顶部支撑体(1)水平设置在基坑的顶部,基坑用地连墙(2)竖直设置在基坑的内侧壁上,盖板(6)通过底部定位体系(5)水平设置在基坑的底部,顶部支撑体(1)通过冠梁(3)与基坑用地连墙(2)相连接,基坑用地连墙(2)上设置有侧部定位体系(4),侧部定位体系(4)包括数个第一锚杆(4-1)和数个第二锚杆(4-2),数个第一锚杆(4-1)并列设置,每个第一锚杆(4-1)穿过基坑用地连墙(2)设置在基坑侧部的土体中,数个第一锚杆(4-1)设置在流塑性土体(7)的上方,数个第二锚杆(4-2)并列设置在数个第一锚杆(4-1)的下方,每个第二锚杆(4-2)依次穿过基坑用地连墙(2)和流塑性土体(7)后设置在基坑侧部土体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小底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支撑体(1)、基坑用地连墙(2)、冠梁(3)、侧部定位体系(4)、底部定位体系(5)和盖板(6),顶部支撑体(1)水平设置在基坑的顶部,基坑用地连墙(2)竖直设置在基坑的内侧壁上,盖板(6)通过底部定位体系(5)水平设置在基坑的底部,顶部支撑体(1)通过冠梁(3)与基坑用地连墙(2)相连接,基坑用地连墙(2)上设置有侧部定位体系(4),侧部定位体系(4)包括数个第一锚杆(4-1)和数个第二锚杆(4-2),数个第一锚杆(4-1)并列设置,每个第一锚杆(4-1)穿过基坑用地连墙(2)设置在基坑侧部的土体中,数个第一锚杆(4-1)设置在流塑性土体(7)的上方,数个第二锚杆(4-2)并列设置在数个第一锚杆(4-1)的下方,每个第二锚杆(4-2)依次穿过基坑用地连墙(2)和流塑性土体(7)后设置在基坑侧部土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小底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底部定位体系(5)包括数个底部用锚杆(5-1),数个底部用锚杆(5-1)并列设置,每个第一锚杆(4-1)穿过盖板(6)设置在基坑底部的土体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小底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底部定位体系(5)配合设置有多列加固桩,每列加固桩包括至少两个单桩(8),每个单桩(8)竖直设置在盖板(6)的下方,每根单桩(8)的顶端与盖板(6)相连接,相邻两列加固桩之间形成有配合底部用锚杆(5-1)的插入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卉玉王吉良陈建华李东文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