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容量容器的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2496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公开了一种大容量容器的注塑模具,包括右侧板,所述右侧板右侧表面中间位置横向连接有右固定板,所述右固定板上表面上方并排设置有两个热流道,热流道通过固定块连接在右固定板上,热流道上设置有加热块,热流道左端连接有注入嘴,所述右侧板左侧表面中心位置连接有定模,右侧板四角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左侧板,左侧板右侧表面连接有左固定板,左固定板四角固定连接有滑动杆,滑动杆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定模上,所述滑动杆上滑动连接有动模,所述动模左侧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液压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双热流道同时注入,提升热流道的注入速率,减少注入时间。提升了装置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容量容器的注塑模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具体是一种大容量容器的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注塑模具通常包括上模、下模、上模上设上模仁、下模仁上设下模仁,匹配上模仁与下模仁的合模/脱模而完成注塑。现有中,对于成型大容量的塑胶容器大多采用注塑模具注塑成型。但是,现有的成型大容量的塑胶容器的注塑模具存在的不足在于,一是,现有的注塑模具一次注塑成型的产品数目少,生产效率低;二是,现有的注塑模具不能一次成型产品的结构形状,需要二次加工才能构成匹配的结构形状;三是,现有注塑模具注塑成型的产品品质差。因此,市场亟需一种结构精简、生产效率高的用于注塑成型大容量容器的注塑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容量容器的注塑模具,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容量容器的注塑模具,包括右侧板,所述右侧板右侧表面中间位置横向连接有右固定板,所述右固定板上表面上方并排设置有两个热流道,热流道通过固定块连接在右固定板上,热流道上设置有加热块,热流道左端连接有注入嘴,所述右侧板左侧表面中心位置连接有定模,右侧板四角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左侧板,左侧板右侧表面连接有左固定板,左固定板四角固定连接有滑动杆,滑动杆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定模上,所述滑动杆上滑动连接有动模,所述动模左侧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液压杆,液压杆另一端穿过左固定板与左侧板连接液压机。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定模上设置有若干冷却管。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滑动杆外缘设置有弹簧,弹簧位于动模与左固定板之间。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热块侧面连接于导线,导线另一端连接电源。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右侧板上设置有注入口,与注入嘴配合。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定模底端设置有进料口,进料口与注入口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大容量容器产品容积较大,因此产品体积也较大,单个热流道注塑较慢,注塑时间较长,会导致过早注入的原料冷却凝固,无法生产,因此采用双热流道同时注入,提升热流道的注入速率,减少注入时间。提升了装置的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一种大容量容器的注塑模具的右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中一种大容量容器的注塑模具的左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一种大容量容器的注塑模具的俯视图。图中:1-右侧板、2-右固定板、3-热流道、4-加热块、5-固定块、6-注入嘴、7-注入口、8-定模、9-支撑杆、10-左侧板、11-动模、12-滑动杆、13-弹簧、14-左固定板、15-液压杆、16-冷却管、17-导线、18-进料口。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1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大容量容器的注塑模具,包括右侧板1,所述右侧板1右侧表面中间位置横向连接有右固定板2,右侧板1左侧表面中心位置连接有定模8,所述右固定板2上表面上方并排设置有两个热流道3,由于产品容积较大,因此产品体积也较大,单个热流道3注塑较慢,注塑时间较长,会导致过早注入的原料冷却凝固,无法生产,因此采用双热流道3同时注入,提升热流道3的注入速率,热流道3通过固定块5连接在右固定板2上,热流道3上设置有加热块4,所述加热块4侧面连接于导线17,导线17另一端连接电源,加热块4采用电加热,热流道3左端连接有注入嘴6,所述右侧板1上设置有注入口7,与注入嘴6配合,所述定模8底端设置有进料口18,进料口18与注入口7相连,颗粒原料进入热流道3后通过加热块4对颗粒原料进行熔融,熔融后的原料通过注入嘴6流进注入口7,从注入口7流进进料口18,最终流进模具。优选的,为了更好的对产品进行注塑,所述右侧板1四处边角固定连接有支撑杆9,支撑杆9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左侧板10,左侧板10与右侧板1通过支撑杆9进行固定,左侧板10右侧表面连接有左固定板14,左固定板14四处边角固定连接有滑动杆12,滑动杆12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定模8上,所述滑动杆12上滑动连接有动模11,将动模11设置在滑动杆12上便于对模具进行开合,而且可以通过滑动杆12对动模11与定模8进行定位,防止模具发生错位,所述滑动杆12外缘设置有弹簧13,弹簧13位于动模11与左固定板14之间,所述动模11左侧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液压杆15,液压杆15另一端穿过左固定板14与左侧板10连接液压机,装置通过液压机带动液压杆15,通过液压杆15控制动模11的移动,实现模具的开合。实施例2参阅图1,本技术还提供另外一种实施例中,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所述定模8上设置有若干冷却管16,装置通过设置冷却管16加速模具内产品的冷却速度,提升装置的生产效率。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装置在进行注塑生产时,颗粒原料进入热流道3后通过加热块4对颗粒原料进行熔融,熔融后的原料通过注入嘴6流进注入口7,从注入口7流进进料口18,最终流进模具,原料在模具内冷却定型后,装置通过液压机带动液压杆15,通过液压杆15控制动模11移动,进行开模。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容量容器的注塑模具,包括右侧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板(1)右侧表面中间位置横向连接有右固定板(2),所述右固定板(2)上表面上方并排设置有两个热流道(3),热流道(3)通过固定块(5)连接在右固定板(2)上,热流道(3)上设置有加热块(4),热流道(3)左端连接有注入嘴(6),所述右侧板(1)左侧表面中心位置连接有定模(8),右侧板(1)四角固定连接有支撑杆(9),支撑杆(9)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左侧板(10),左侧板(10)右侧表面连接有左固定板(14),左固定板(14)四角固定连接有滑动杆(12),滑动杆(12)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定模(8)上,所述滑动杆(12)上滑动连接有动模(11),所述动模(11)左侧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液压杆(15),液压杆(15)另一端穿过左固定板(14)与左侧板(10)连接液压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容量容器的注塑模具,包括右侧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板(1)右侧表面中间位置横向连接有右固定板(2),所述右固定板(2)上表面上方并排设置有两个热流道(3),热流道(3)通过固定块(5)连接在右固定板(2)上,热流道(3)上设置有加热块(4),热流道(3)左端连接有注入嘴(6),所述右侧板(1)左侧表面中心位置连接有定模(8),右侧板(1)四角固定连接有支撑杆(9),支撑杆(9)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左侧板(10),左侧板(10)右侧表面连接有左固定板(14),左固定板(14)四角固定连接有滑动杆(12),滑动杆(12)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定模(8)上,所述滑动杆(12)上滑动连接有动模(11),所述动模(11)左侧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液压杆(15),液压杆(15)另一端穿过左固定板(14)与左侧板(10)连接液压机。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绎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