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轻型轨道交通车辆及其运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01521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轻型轨道交通车辆及其运行系统,包括车体、转向架及及车身蒙皮,还包括与车辆适配的具有2根轨条的轨道,所述车体下端下沉位于2根轨条之间,且车体的重心位于轨条的上表面下方,所述转向架包括与轨条接触带动车体移动的车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超轻型轨道交通车辆及其运行系统,能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通过车辆两侧的轨道对车辆进行有效支撑、限位、导向及保护,避免车辆脱轨,极大提高车辆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轻型轨道交通车辆及其运行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超轻型轨道交通
,尤其是涉及一种超轻型轨道交通车辆及其运行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轨道交通领域中,使用的主要有地铁、高铁、比亚迪的云轨、中车的空轨、重庆的跨座式单轨、上海的磁悬浮交通以及有轨电车等,而上述的各种制式轨道交通除了悬挂式单轨交通车辆以外,其余的制式轨道交通车辆的重心均在轨道的水平面之上,即重心高于轨道,抗脱轨能力较差,行驶稳定性也稍差,引发安全事故的概率相对较大,且上述各种制式轨道交通占地多、拆迁成本高、环保成本高、工程造价高、工程周期长,经济效益低;而悬挂式轨道交通车辆因悬挂在轨道下方,其在抗侧风能力、横向稳定性、运营安全性、救援便捷性上均存在较大的缺陷;而且,目前的普通制式轨道交通车辆一次承载较多乘客,一旦出现脱轨、火灾、塌方、撞击等安全事故,便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超轻型轨道交通车辆及其运行系统,提升了车辆的抗脱轨能力,有效提升了轨道交通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也为个性化出行提供了一种便捷方式。
[0004]本专利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超轻型轨道交通车辆,包括车体、转向架及及车身蒙皮,还包括与车辆适配的具有2根轨条的轨道,所述车体下端下沉位于2根轨条之间,且车体的重心位于轨条的上表面下方,所述转向架包括与轨条接触带动车体移动的车轮。
[0006]更进一步地,所述车体的底板位于轨条的上表面下方,且车体底板的上表面与轨条的上表面之间的高度差≥150mm。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车体底部固定有蓄电池箱。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车体底板为折弯成凵型的钢板。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车体前后两端各设置有一转向架,所述转向架包括构架、侧架、牵引电机、由牵引电机驱动转动的一级减速器、与一级减速器的输出端连接的差速器、与差速器的输出端连接的二级减速器、由二级减速器驱动转动的车轮;
[0010]所述构架包括内凹形成凹槽的壁板及设置在壁板两端的连接部,所述构架两侧各设置有一侧架,所述侧架包括架体、位于架体两端的安装轴头端盖及承载鞍,所述车轮中心固定连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与安装轴头端盖转动连接,且传动轴与二级减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架体端部延伸至连接部下方,所述承载鞍与连接部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一减震装置;
[0011]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第二减震装置,所述牵引电机与一级减速器固定在第二减震装置上,且牵引电机、一级减速器均与侧架相连并由第二减震装置和侧架承载重量,所述差速
器及二级减速器固定在侧架上。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牵引电机设置有1个,所述一级减速器及差速器均设置有2 个,2个所述一级减速器与牵引电机之间通过齿轮来进行转换驱动,且一级减速器位于侧架与牵引电机之间,所述二级减速器设置有4个,且二级减速器的输出轴位于输入轴的上方。
[0013]更进一步地,所述构架为薄钢板整体冲压成型。
[0014]更进一步地,所述座椅设置有9张,所述车辆的自重量≤3.5t,所述车辆的满载负荷≤1t。
[0015]一种上述轨道交通车辆的运行系统,包括:
[0016]移动客户端,供客户上传乘车信息并接收车辆信息;
[0017]线路运营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线路实施变轨作业和安全信息发布;
[0018]线路监测系统,其与线路运营控制单元连接,监测轨道实时状况并上传至线路运营控制单元;
[0019]车辆运行控制单元,其控制车辆的启动或停止、车门及安全门的开启或关闭、故障处理、车辆测速定位;
[0020]中央控制系统,其接收移动客户端、线路运营控制单元、车辆运营控制单元的信息,并计算筛选合适的车辆、运行线路,然后发送至移动客户端与客户达成乘车合约,合约达成后中央控制系统下发指令至指定车辆的车辆运营控制单元,对指定车辆进行控制以完成乘车合约。
[0021]更进一步地,所述线路监测系统包括若干安装在轨道(3)沿线的音频传感器与视频监控器。
[002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3]1.车辆采用下沉式重心设计,以车辆地板为参考系来看,目前的车辆车体,包括高铁车辆、地铁车辆、跨座式单轨车辆、有轨电车甚至是普通的汽车商用车车辆的地板(即乘员地板)均在车辆的车轴线以上(制式轨道交通)或者是地平面以上 (汽车、轿车等,目前最低的车辆地板为超级跑车车辆的地板,距离地面不到100mm);但是本专利技术中的车体乘员地板高度低于轨道水平面以下至少150mm,车辆运行时,由于受到两侧轨条的支撑、限位、导向和防护,车辆运行的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均高于现有的制式轨道交通车辆;
[0024]2.车辆重心处于两侧的轨条水平连线的下方且落在车辆中心线上,车辆支撑点 (即车轮踏面与轨条接触点)与车辆重心形成最为稳定的倒三角形结构,进一步提升了车辆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0025]3.转向架由4个相互分离的独立轴系组成,依靠二级减速器和差速器进行连接,提供轮轨滚动摩擦关系,相对于常规的转向架而言,其不设置有整体贯通的轴与轮对,而是设置独立的轴系悬挂,从而使二级减速器、差速器、牵引电机及一级减速器总体可以实现下沉式设计,从而降低转向架的重心,亦即降低车辆的重心;
[0026]4.车辆定员设置为9座,车辆自重≤3.5t,满载负荷≤1t,从而使得车辆的满载重量≤4.5t,而转向架单个轴重仅560kg左右,仅为标准铁路轨道车辆轴重的1/20 左右,车辆采用超轻型设计,降低了车辆的生产成本,相对地,对轨道的负载能力要求也降低了,从而也能有效降低轨道的架设成本,从而从整体上降低轨道交通的成本;
[0027]5.蓄电池箱安装在车体底部,其重量大约占据车体重量的1/4,从而进一步降低了
车辆的重心。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车辆与轨道配合简化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车辆与轨道配合正面结构示意图;
[0030]图3是转向架简化结构俯视图;
[0031]图4是图3中A向结构示意图;
[0032]图5是图4中B向结构示意图;
[0033]图6是图3中C向结构示意图;
[0034]图7是图6中D向结构示意图;
[0035]图8是牵引装置结构示意图;
[0036]图9是构架与侧架配合简化结构示意图;
[0037]图10是构架结构示意图;
[0038]图11是侧架侧面结构示意图;
[0039]图12是侧架俯视结构示意图;
[0040]图13是侧架与构架配合结构示意图;
[0041]图14是轨道直接设置在地面结构示意图;
[0042]图15是轨道架设在空中结构示意图;
[0043]图16是轨道铺设示例图;
[0044]图17是变轨前后结构示意图简图;
[004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轻型轨道交通车辆,包括车体(102)、转向架(2)及及车身蒙皮(10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车辆(1)适配的具有2根轨条(301)的轨道(3),所述车体(102)下端下沉位于2根轨条(301)之间,且车体(102)的重心位于轨条(301)的上表面下方,所述转向架(2)包括与轨条(301)以滚动方式接触带动车体(102)移动的车轮(2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轻型轨道交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02)的底板位于轨条(301)的上表面下方,且车体(102)底板的上表面与轨条(301)的上表面之间的高度差≥150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轻型轨道交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02)底部固定有蓄电池箱(10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轻型轨道交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02)底板为折弯成凵型的带有压制筋条的钢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轻型轨道交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02)前后两端各设置有一转向架(2),所述转向架(2)包括构架(202)、侧架(203)、牵引电机(2042)、由牵引电机(2042)驱动转动的一级减速器(2041)、与一级减速器(2041)的输出端连接的差速器、与差速器的输出端连接的二级减速器、由二级减速器驱动转动的车轮(201);所述构架(202)包括内凹形成凹槽(2023)的壁板(2022)及设置在壁板(2022)两端的连接部(2021),所述构架(202)两侧各设置有一侧架(203),所述侧架(203)包括架体(2031)、位于架体(2031)两端的安装轴头端盖(2034)及承载鞍(2032),所述车轮(201)中心固定连接有传动轴(2011),所述传动轴(2011)与安装轴头端盖(2034)转动连接,且传动轴(2011)与二级减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架体(2031)端部延伸至连接部(2021)下方,所述承载鞍(2032)与连接部(2021)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一减震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剑熊嘉阳阳光武周亚波刘开成杨浚纲魏松金耀辉王新国曹辉李小标梁景珏刘雨鑫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青云智创超轻型智慧轨道交通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合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