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同步注浆的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0074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1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盾构技术领域,提供盾构同步注浆的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包括透明箱体,透明箱体内设置有模拟通道,模拟通道内滑动安装有透明密封塞;第一驱动件,连接于透明箱体且通过第一连杆组件与透明密封塞连接,以驱动透明密封塞沿模拟通道滑动;图像采集组件,通过第二连杆组件滑动地安装于透明箱体,且图像采集组件设置于模拟通道的一侧。该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可使第一连杆组件能够均衡稳定的带动透明密封塞在模拟通道内进行稳定地移动,极大方便了实验人员使用本装置进行重复试验,稳定性好,保证了该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的实验对照准确性。可以对该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内部进行拍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盾构同步注浆的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
本技术涉及盾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盾构同步注浆的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针对超深覆土高水压地层,隧道开挖后,衬砌管片的受力状况以及注浆后,浆液的运动状态均会随着埋深增加而大幅改变,盾构掘进过程中同步注浆时浆液注入的流淌性、充填率和均匀性难以保证,在富含承压水砂性环境及可能含有渗流通道的情况下的同步注浆的浆体材料的稳定性,浆液固化过程中不同强度承压水的冲刷和浆液渗流导致的浆液损失,浆液填充率和损失率不同将会导致浆液填充效果不同。现有技术中,通过透明密封塞的移动而在模拟通道内形成位于模拟管片外侧的注浆间隙,进而通过注浆孔向注浆间隙内注入模拟浆液,以模拟盾构施工中的同步注浆过程,但是这种试验装置存在以下缺点:一是透明密封塞是通过卷扬机和缆绳进行牵引移动,在注浆的过程中,当透明密封塞因受到水泥浆的后坐力而移动后,影响装置的不同实验数据的对照,造成实验数据的不准确性,且透明密封塞无法进行往复移动,非常不便于实验人员使用本装置进行重复试验,同样的,装置内部的摄像台也是通过卷扬机和缆绳进行牵引移动,非常不便于实验人员使用本装置进行重复试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盾构同步注浆的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能够避免透明密封塞在注浆过程中因受到水泥浆的后坐力而移动,保证了该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的实验对照准确性;同时还能够通过图像采集组件准确地采集注浆过程中的浆液损失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盾构同步注浆的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包括:透明箱体,所述透明箱体内设置有模拟通道,所述模拟通道内滑动安装有透明密封塞;第一驱动件,连接于所述透明箱体且通过第一连杆组件与所述透明密封塞连接,以驱动所述透明密封塞沿所述模拟通道滑动;图像采集组件,通过第二连杆组件滑动地安装于所述透明箱体,且所述图像采集组件设置于所述模拟通道的一侧。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盾构同步注浆的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通过第一连杆组件连接第一驱动件以及透明密封塞,可使第一连杆组件能够均衡稳定的带动透明密封塞在模拟通道内进行稳定地移动,极大方便了实验人员使用本装置进行重复试验,稳定性好,能够避免透明密封塞体在注浆过程中因受到水泥浆的后坐力而移动,保证了该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的实验对照准确性。通过第二连杆组件连接图像采集组件使得图像采集装置能够沿着第二连杆组件稳定地滑动,进而可以对该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内部进行拍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支架,设置于所述透明箱体的一侧且通过所述第一连杆组件与所述透明箱体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透明箱体以及所述支架连接;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第一丝杠,所述第一丝杠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支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架且与所述第一丝杠传动连接;第二丝杠,置于所述透明箱体内,且所述第二丝杠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件以及所述透明箱体的侧壁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固定连接于所述透明箱体;第二丝杠,所述第二丝杠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件以及所述图像采集组件连接;导杆,安装于所述透明箱体内,以用于对所述图像采集组件实现导向。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图像采集组件包括:摄像台,所述摄像台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导杆并适于沿所述导杆的长度方向滑动;摄像头,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摄像台。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透明箱体内设置有土仓室以及模拟空间;所述模拟空间的内壁设置有隔离体,所述隔离体内安装有模拟管片,所述隔离体与所述模拟管片之间形成所述模拟通道。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模拟通道的端部还设置有排液口,所述排液口设置有阀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水循环管路,所述水循环管路的两端连接于所述土仓室。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注浆组件,所述注浆组件包括:注浆机,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架;注浆管,所述注浆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注浆机以及所述模拟通道。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丝杠贯穿所述连接板,在所述第一丝杠与所述连接板啮合的位置处还设置有轴承。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盾构同步注浆的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通过第一连杆组件连接第一驱动件以及透明密封塞,可使第一连杆组件能够均衡稳定的带动透明密封塞在模拟通道内进行稳定地移动,极大方便了实验人员使用本装置进行重复试验,稳定性好,能够避免透明密封塞体在注浆过程中因受到水泥浆的后坐力而移动,保证了该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的实验对照准确性。通过第二连杆组件连接图像采集组件使得图像采集装置能够沿着第二连杆组件稳定地滑动,进而可以对该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内部进行拍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盾构同步注浆的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的一个角度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盾构同步注浆的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性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盾构同步注浆的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的又一个角度的示意性剖视图。附图标号说明:100、透明箱体;102、模拟通道;104、透明密封塞;106、第一驱动件;108、支架;110、第一连杆;112、连接板;114、第一丝杠;116、第二连杆;118、第二驱动件;120、第二丝杠;122、导杆;124、摄像头;126、摄像台;128、土仓室;130、模拟空间;132、隔离体;134、模拟管片;136、排液口;138、阀门;140、水循环管路;142、注浆机;144、注浆管;146、轴承;148、安装板;150、支撑架;152、固定板;154、连接件;156、限位板;158、蜗轮丝杠升降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技术中的附图,对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盾构同步注浆的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透明箱体(100),所述透明箱体(100)内设置有模拟通道(102),所述模拟通道(102)内滑动安装有透明密封塞(104);/n第一驱动件(106),连接于所述透明箱体(100)且通过第一连杆(110)组件与所述透明密封塞(104)连接,以驱动所述透明密封塞(104)沿所述模拟通道(102)滑动;/n图像采集组件,通过第二连杆(116)组件滑动地安装于所述透明箱体(100),且所述图像采集组件设置于所述模拟通道(102)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盾构同步注浆的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明箱体(100),所述透明箱体(100)内设置有模拟通道(102),所述模拟通道(102)内滑动安装有透明密封塞(104);
第一驱动件(106),连接于所述透明箱体(100)且通过第一连杆(110)组件与所述透明密封塞(104)连接,以驱动所述透明密封塞(104)沿所述模拟通道(102)滑动;
图像采集组件,通过第二连杆(116)组件滑动地安装于所述透明箱体(100),且所述图像采集组件设置于所述模拟通道(102)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盾构同步注浆的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架(108),设置于所述透明箱体(100)的一侧且通过所述第一连杆(110)组件与所述透明箱体(10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盾构同步注浆的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110)组件包括:
第一连杆(110),所述第一连杆(1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透明箱体(100)以及所述支架(108)连接;
连接板(11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110);
第一丝杠(114),所述第一丝杠(11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板(112)以及所述支架(108)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106)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架(108)且与所述第一丝杠(114)传动连接;
第二连杆(116),所述第二连杆(11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板(112)以及所述透明密封塞(10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盾构同步注浆的浆液损失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116)组件包括:
第二驱动件(118),所述第二驱动件(118)固定连接于所述透明箱体(100);
第二丝杠(120),置于所述透明箱体(100)内,且所述第二丝杠(12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件(118)以及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元凯刘宏涛徐凌黄齐武朱胜利陈明昊孙琦翁雪飞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