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直排的集中式村镇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8928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直排的集中式村镇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兼氧区、MBR膜区、清水区;其中,70%污水进入厌氧区、20%污水进入缺氧区、10%污水进入兼氧区;本申请通过改变内回流方式、降低了系统硝化液对厌氧区释磷的影响,提高了系统生物除磷效率,减少了外加药剂的用量;通过增设后置兼氧区、改变系统进水布点方式,减轻了缺氧区脱氮压力,弥补了传统脱氮单一的缺陷、提高了进水碳源利用率,强化了系统脱氮除磷效果;通过与MBBR工艺技术的结合,提升了生化区容积负荷,使系统耐冲击性强,有机物去除率更好,系统性能更稳定;通过与膜处理技术的结合,减少了处理工艺段数量、使泥水分离更彻底,出水水质更加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直排的集中式村镇污水处理装置
本技术属于环境保护
,具体涉及一种可直排的集中式村镇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快,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未经处理或仅经简单处理后就地排入地表水体的情况依然存在,影响着区域生态环境。随着全民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污水治理的政策,拟通过生活污水净化工程建设的实施,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减少生活污水对地表、地下水质的污染,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活污水相比,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水质波动大、有机物浓度低、氨氮、总磷偏高等特点,传统常规的污水处理装置难以保证其常态化、稳定化的出水标准和要求。因此急需研发出一种可直排的集中式村镇污水处理装置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直排的集中式村镇污水处理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可直排的集中式村镇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兼氧区;MBR膜区;清水区;其中,70%污水进入厌氧区、20%污水进入缺氧区、10%污水进入兼氧区;厌氧区的出水口与缺氧区的进水口连接,缺氧区的出水口与好氧区的进水口连接,好氧区的出水口与兼氧区的进水口连接,兼氧区的出水口与MBR膜区的进水口连接,MBR膜区的出水口与清水区的进水口连接,清水区的出水口输出达标水。具体地,厌氧区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潜水搅拌机;厌氧区的顶部设置有第一ORP仪,第一ORP仪用于检测厌氧区内污水。具体地,缺氧区的底部设置第二潜水搅拌机;缺氧区的顶部设置有第二ORP仪与碳源投加系统,第二ORP仪用于检测缺氧区内污水;碳源投加系统用于通过碳源加药管道向缺氧区内投加碳源。具体地,好氧区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曝气系统;好氧区的末端设置第一回流泵,第一回流泵的进水端置于好氧区内,第一回流泵的出水端置于缺氧区内;好氧区的中部填充MBBR填料;好氧区内的上部设置填料隔板;好氧区的顶部设置有溶氧仪、污泥浓度计、PAC投加系统、PAC加药管道,PAC投加系统用于通过PAC加药管道向好氧区内投加除磷药物。具体地,兼氧区底部设置有第三潜水搅拌机;兼氧区的末端设置第二回流泵,第二回流泵的进水端置于兼氧区内,第二回流泵的出水端置于厌氧区内;兼氧区的顶部设置ORP仪。具体地,MBR膜区底部设置第二曝气系统;MBR膜区的末端设置第三回流泵,第三回流泵的进水端置于MBR膜区内,第三回流泵的出水端置于好氧区内;MBR膜区的中部设置MBR组件;MBR膜区的顶部设置液位计;MBR膜区的外部配套设置抽吸管道、电动阀门、抽吸泵,抽吸管道的第一端与MBR组件连接,抽吸管道的第二端与抽吸泵的进水端连接,抽吸泵的出水端置于清水区内,电动阀门安装在抽吸管道上。具体地,清水区内部设置有紫外灯管组件、沉水风机,清水区的清水经紫外灯管组件消毒后通过出水管排放,沉水风机通过风管分别与第一曝气系统、第二曝气系统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改变内回流方式、降低了系统硝化液对厌氧区释磷的影响,提高了系统生物除磷效率,减少了外加药剂的用量;2、通过增设后置兼氧区、改变系统进水布点方式,减轻了缺氧区脱氮压力,弥补了传统脱氮单一的缺陷、提高了进水碳源利用率,强化了系统脱氮除磷效果;3、通过与MBBR工艺技术的结合,提升了生化区容积负荷,使系统耐冲击性强,有机物去除率更好,系统性能更稳定;4、通过与膜处理技术的结合,减少了处理工艺段数量、使泥水分离更彻底,出水水质更加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进水主管、2-进水支管、3-厌氧区、4-MBBR填料、51-第一潜水搅拌机、52-第二潜水搅拌机、53-第三潜水搅拌机、61-第一ORP仪、62-第二ORP仪、7-缺氧区、8-碳源投加系统、91-碳源加药管道、92-PAC加药管道、10-好氧区、111-第一曝气系统、112-第二曝气系统、121-第一回流泵、122-第二回流泵、123-第三回流泵、13-PAC投加系统、14-溶氧仪、15-污泥浓度计、16-兼氧区、17-MBR膜区、18-MBR膜组件、19-抽吸管、20-电动阀门、21-抽吸泵、22-液位计、23-清水区、24-紫外灯管组件、25-沉水风机、26-风管、27-出水管、28-检查孔、29-填料隔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可直排的集中式村镇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厌氧区3;缺氧区7;好氧区10;兼氧区16;MBR膜区17;清水区23;其中,70%污水进入厌氧区3、20%污水进入缺氧区7、10%污水进入兼氧区16;厌氧区3的出水口与缺氧区7的进水口连接,缺氧区7的出水口与好氧区10的进水口连接,好氧区10的出水口与兼氧区16的进水口连接,兼氧区16的出水口与MBR膜区17的进水口连接,MBR膜区17的出水口与清水区23的进水口连接,清水区23的出水口输出达标水。在本实施例中,厌氧区3、缺氧区7、好氧区10、兼氧区16、MBR膜区17、清水区23的顶部均设置检查孔28,方便后期检修维护。相邻两区之间通过隔板分开,使得处理效果更好,针对性更强。如图1所示,厌氧区3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潜水搅拌机51;厌氧区3的顶部设置有第一ORP仪61,第一ORP仪61用于检测厌氧区3内污水。在本实施例中,污水在第一潜水搅拌机51的搅拌下与内部的厌氧微生物充分接触混合,发生释磷与水解酸化反应。如图1所示,缺氧区7的底部设置第二潜水搅拌机52;缺氧区7的顶部设置有第二ORP仪62与碳源投加系统8,第二ORP仪62用于检测缺氧区7内污水;碳源投加系统8用于通过碳源加药管道91向缺氧区7内投加碳源。在本实施例中,来自厌氧区以及通过进水支管进入的污水在第二潜水搅拌机52的搅拌作用下充分接触混合,为缺氧区7反硝化反应提供碳源。当进水碳源不足时,系统将通过碳源加药管道91与配套的碳源加药装置8为内部反硝化提供外加碳源。如图1所示,好氧区10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曝气系统111;好氧区10的末端设置第一回流泵121,第一回流泵121的进水端置于好氧区10内,第一回流泵121的出水端置于缺氧区内;好氧区10的中部填充MBBR填料4;好氧区10内的上部设置填料隔板29;好氧区10的顶部设置有溶氧仪14、污泥浓度计15、PAC投加系统13、PAC加药管道92,PAC投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可直排的集中式村镇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厌氧区(3);/n缺氧区(7);/n好氧区(10);/n兼氧区(16);/nMBR膜区(17);/n清水区(23);/n其中,70%污水进入厌氧区(3)、20%污水进入缺氧区(7)、10%污水进入兼氧区(16);厌氧区(3)的出水口与缺氧区(7)的进水口连接,缺氧区(7)的出水口与好氧区(10)的进水口连接,好氧区(10)的出水口与兼氧区(16)的进水口连接,兼氧区(16)的出水口与MBR膜区(17)的进水口连接,MBR膜区(17)的出水口与清水区(23)的进水口连接,清水区(23)的出水口输出达标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可直排的集中式村镇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厌氧区(3);
缺氧区(7);
好氧区(10);
兼氧区(16);
MBR膜区(17);
清水区(23);
其中,70%污水进入厌氧区(3)、20%污水进入缺氧区(7)、10%污水进入兼氧区(16);厌氧区(3)的出水口与缺氧区(7)的进水口连接,缺氧区(7)的出水口与好氧区(10)的进水口连接,好氧区(10)的出水口与兼氧区(16)的进水口连接,兼氧区(16)的出水口与MBR膜区(17)的进水口连接,MBR膜区(17)的出水口与清水区(23)的进水口连接,清水区(23)的出水口输出达标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直排的集中式村镇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厌氧区(3)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潜水搅拌机(51);厌氧区(3)的顶部设置有第一ORP仪(61),第一ORP仪(61)用于检测厌氧区(3)内污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直排的集中式村镇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缺氧区(7)的底部设置第二潜水搅拌机(52);缺氧区(7)的顶部设置有第二ORP仪(62)与碳源投加系统(8),第二ORP仪(62)用于检测缺氧区(7)内污水;碳源投加系统(8)用于通过碳源加药管道(91)向缺氧区(7)内投加碳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直排的集中式村镇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好氧区(10)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曝气系统(111);好氧区(10)的末端设置第一回流泵(121),第一回流泵(121)的进水端置于好氧区(10)内,第一回流泵(121)的出水端置于缺氧区内;好氧区(10)的中部填充MBBR填料(4);好氧区(10)内的上部设置填料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新利赵俊先吴春燕江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瑞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