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数码电子雷管间距调整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7409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无线数码电子雷管间距调整治具,包括底座、多个治具块以及转模驱动组件,多个治具块设置在底座上,而且,相邻的两治具块通过连杆可相对分开/靠拢地连接,多个治具块由转模驱动组件控制分开或者靠拢,多个治具块的上表面具有转模槽位,分开状态下,相邻治具块上的转模槽位按第一转模间距排布,靠拢状态下,相邻治具块上的转模槽位按第二转模间距排布;通过在多个治具块的上表面设有转模槽位,分开状态下,相邻治具块上的转模槽位按第一转模间距排布,靠拢状态下,相邻治具块上的转模槽位按第二转模间距排布,从而通过控制治具块的分开和靠拢来实现转模功能,完成雷管在不同雷管治具之间的转移,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线数码电子雷管间距调整治具
本技术涉及电子雷管治具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无线数码电子雷管间距调整治具。
技术介绍
电子雷管,又称数码电子雷管、数码雷管或工业数码电子雷管,即采用电子控制模块对起爆过程进行控制的电雷管。在传统的电子雷管生产中,不同的工序需要使用不同的雷管治具来装载雷管,所以在转换工序时,需要将雷管从第一雷管治具转移到第二雷管治具,然而,目前主要是通过人工来完成雷管在不同雷管治具之间的转移,不能实现自动化,这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数码电子雷管间距调整治具,其实现雷管间距调整的自动化,完成雷管在不同雷管治具之间的转移。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无线数码电子雷管间距调整治具,包括底座、多个治具块以及转模驱动组件,多个治具块设置在底座上,而且,相邻的两治具块通过连杆可相对分开/靠拢地连接,多个治具块由转模驱动组件控制分开或者靠拢,多个治具块的上表面具有转模槽位,分开状态下,相邻治具块上的转模槽位按第一转模间距排布,靠拢状态下,相邻治具块上的转模槽位按第二转模间距排布。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座上开设有滑槽,多个治具块的底部设置在滑槽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转模间距包括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分别对应第一雷管治具上的第一槽位间距和第二槽位间距,第二转模间距对应第二雷管治具上的第三槽位间距。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多个治具块包括一个固定治具块、多个第一治具块以及多个第二治具块,该固定治具块固定在底座上,固定治具块的上表面设有一排按第一间距排布的转模槽位和一排按第二间距排布的转模槽位,多个第一治具块和多个第二治具块分别位于固定治具块的两侧,分开状态下,相邻第一治具块的转模槽位按第一间距排布,相邻第二治具块的转模槽位按第二间距排布。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固定治具块上设有用于与底座固定的螺丝固定孔。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治具块和第二治具块的厚度相同,固定治具块的厚度是第一治具块/第二治具块的两倍。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模驱动组件包括分别固定在底座两侧的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第一气缸与位于外侧的第一治具块连接,第二气缸与位于外侧的第二治具块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在多个治具块的上表面设有转模槽位,分开状态下,相邻治具块上的转模槽位按第一转模间距排布,靠拢状态下,相邻治具块上的转模槽位按第二转模间距排布,从而通过控制治具块的分开和靠拢来实现转模功能,完成雷管在不同雷管治具(第一治具和第二治具)之间的转移,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另一组装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固定治具块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0、底座11、滑槽20、治具块201、连杆21、转模槽位22、固定治具块221、螺丝固定孔23、第一治具块24、第二治具块30、转模驱动组件31、第一气缸32、第二气缸。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底座10、多个治具块20以及转模驱动组件30。多个治具块20设置在底座10上,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0上开设有滑槽11,多个治具块20的底部设置在滑槽11上,而且,相邻的两治具块20通过连杆201可相对分开/靠拢地连接,多个治具块20由转模驱动组件30控制分开或者靠拢,多个治具块20的上表面具有转模槽位21,分开状态下,相邻治具块20上的转模槽位21按第一转模间距排布,靠拢状态下,相邻治具块20上的转模槽位21按第二转模间距排布。该第一转模间距包括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分别对应第一雷管治具上的第一槽位间距和第二槽位间距,第二转模间距对应第二雷管治具上的第三槽位间距。具体而言,多个治具块20包括一个固定治具块22、多个第一治具块23以及多个第二治具块24,该固定治具块22固定在底座10上,固定治具块22上设有用于与底座10固定的螺丝固定孔221,固定治具块22的上表面设有一排按第一间距排布的转模槽位21和一排按第二间距排布的转模槽位21,多个第一治具块23和多个第二治具块24分别位于固定治具块22的两侧,分开状态下,相邻第一治具块23的转模槽位21按第一间距排布,相邻第二治具块24的转模槽位21按第二间距排布。另外,该第一治具块23和第二治具块24的厚度相同,固定治具块22的厚度是第一治具块23/第二治具块24的两倍。在本实施例中,该转模驱动组件30包括分别固定在底座10两侧的第一气缸31和第二气缸32,第一气缸31与位于外侧的第一治具块23连接,第二气缸32与位于外侧的第二治具块24连接,通过第一气缸31和第二气缸32,可以分别驱动第一治具块23和第二治具块24朝固定治具块22靠拢和分开。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工作时,先通过转模驱动组件30控制多个治具块20分开,然后,通过相应的雷管机械手从第一雷管治具中抓取按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分布的雷管,并将雷管对应插入到转模槽位21中,接着,通过转模驱动组件30控制多个治具块20靠拢,使得多个治具块20上的雷管按第二转模间距排布,此时,通过相应的雷管机械手将治具块20上的雷管抓取并插入到对应的第二雷管治具中即可。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在多个治具块的上表面设有转模槽位,分开状态下,相邻治具块上的转模槽位按第一转模间距排布,靠拢状态下,相邻治具块上的转模槽位按第二转模间距排布,从而通过控制治具块的分开和靠拢来实现转模功能,完成雷管在不同雷管治具(第一治具和第二治具)之间的转移,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线数码电子雷管间距调整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多个治具块以及转模驱动组件,多个治具块设置在底座上,而且,相邻的两治具块通过连杆可相对分开/靠拢地连接,多个治具块由转模驱动组件控制分开或者靠拢,多个治具块的上表面具有转模槽位,分开状态下,相邻治具块上的转模槽位按第一转模间距排布,靠拢状态下,相邻治具块上的转模槽位按第二转模间距排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数码电子雷管间距调整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多个治具块以及转模驱动组件,多个治具块设置在底座上,而且,相邻的两治具块通过连杆可相对分开/靠拢地连接,多个治具块由转模驱动组件控制分开或者靠拢,多个治具块的上表面具有转模槽位,分开状态下,相邻治具块上的转模槽位按第一转模间距排布,靠拢状态下,相邻治具块上的转模槽位按第二转模间距排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数码电子雷管间距调整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开设有滑槽,多个治具块的底部设置在滑槽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数码电子雷管间距调整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模间距包括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分别对应第一雷管治具上的第一槽位间距和第二槽位间距,第二转模间距对应第二雷管治具上的第三槽位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数码电子雷管间距调整治具,其特征在于:多个治具块包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国良徐子凡王伟东王建国陈果林幼辉
申请(专利权)人:红河弥勒憨包民爆云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酒钢集团甘肃兴安民爆器材有限责任公司静宁分公司东莞市成林自动化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