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充电桩可升降线束挂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6072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8: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充电桩可升降线束挂钩,至少包括充电桩的箱体,还包括壳体、活动外壳、电机、驱动轮、从动轮、底座、丝杠、插座、卡座、蜗块,所述壳体和活动外壳为矩形结构,所述箱体侧壁面可拆卸连接壳体,所述活动外壳一端插入壳体顶端,并延伸至壳体内,且活动外壳与壳体滑动连接,所述壳体内下表面可拆卸连接底座,所述底座内开有内腔,所述丝杠一端与底座旋转连接,且延伸至内腔。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于活动外壳在壳体内升降,有效解决了充电枪插入插座后,线束部分还位于地面上的问题,进而使线束完全脱离地面,减少摩擦,增加其线束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充电桩可升降线束挂钩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充电桩可升降线束挂钩。
技术介绍
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现有的充电桩为保护充电线束采用了很多办法,例如线束增强其表面耐磨强度或增加其抗压强度,但是为保证可以快速充电和连接车辆的需求,线束较粗并且长度增加,在使用过后充电枪插入充电桩,线束还有部分在地面上,会出现踩踏、碾压以及绊脚,对线束损伤和人身伤害是不利的,所以需要一种可以将线束提升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充电桩可升降线束挂钩,解决了线束使用后部分置于地面的问题,实现了线束提升和安全管理的要求。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充电桩可升降线束挂钩,至少包括充电桩的箱体,还包括壳体、活动外壳、电机、驱动轮、从动轮、底座、丝杠、插座、卡座、蜗块,所述壳体和活动外壳为矩形结构,所述箱体侧壁面可拆卸连接壳体,所述活动外壳一端插入壳体顶端,并延伸至壳体内,且活动外壳与壳体滑动连接,所述壳体内下表面可拆卸连接底座,所述底座内开有内腔,所述丝杠一端与底座旋转连接,且延伸至内腔,所述丝杠位于内腔的内的一端套接从动轮,所述活动外壳内一侧壁面固定蜗块,所述丝杠另一端穿过蜗块,且丝杠与蜗块螺纹连接,所述底座上可拆卸连接电机,所述电机驱动端延伸至底座的内腔,所述电机驱动端位于底座内腔一端套接驱动轮,所述驱动轮与从动轮啮合,所述活动外壳外壁面内嵌插座,所述活动外壳外壁面固定卡座,且卡座位于插座下方。所述壳体上部内嵌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活动外壳接触。还包括第一限位开关和第二限位开关,所述第一限位开关可拆卸连接在壳体内侧壁面,且第一限位开关触发端位于蜗块下方,所述丝杠顶端可拆卸连接有触发挡片,所述第二限位开关可拆卸连接在活动外壳内侧壁面,且第二限位开关触发端位于触发挡片下方。所述卡座为半环形结构,所述卡座内内嵌橡胶垫。所述电机为伺服电机。所述壳体外开有加油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连通加油口和底座内腔的输油管。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活动外壳在壳体内升降,有效解决了充电枪插入插座后,线束部分还位于地面上的问题,进而使线束完全脱离地面,减少摩擦,增加其线束使用寿命。由于采用卡座,有效防止充电枪插入不牢固脱落问题,进而通过卡座卡住线束,增加其稳定提升。由于采用丝杠推动蜗块带动活动外壳升降,可以是活动外壳升降平稳,减少本申请结构体积。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壳体局部放大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卡座结构示意图。图中:1-箱体;2-壳体;3-活动外壳;4-电机;5-驱动轮;6-从动轮;7-底座;8-丝杠;9-插座;10-卡座;11-蜗块;12-密封圈;13-第一限位开关;14-第二限位开关;15-触发挡片;16-橡胶垫;17-输油管。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参照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一种汽车充电桩可升降线束挂钩,至少包括充电桩的箱体1,还包括壳体2、活动外壳3、电机4、驱动轮5、从动轮6、底座7、丝杠8、插座9、卡座10、蜗块11,所述壳体2和活动外壳3为矩形结构,所述箱体1侧壁面可拆卸连接壳体2,所述活动外壳3一端插入壳体2顶端,并延伸至壳体2内,且活动外壳3与壳体2滑动连接,所述壳体2内下表面可拆卸连接底座7,所述底座7内开有内腔,所述丝杠8一端与底座7旋转连接,且延伸至内腔,所述丝杠8位于内腔的内的一端套接从动轮6,所述活动外壳3内一侧壁面固定蜗块11,所述丝杠8另一端穿过蜗块11,且丝杠8与蜗块11螺纹连接,所述底座7上可拆卸连接电机4,所述电机4驱动端延伸至底座7的内腔,所述电机4驱动端位于底座7内腔一端套接驱动轮5,所述驱动轮5与从动轮6啮合,所述活动外壳3外壁面内嵌插座9,所述活动外壳3外壁面固定卡座10,且卡座10位于插座9下方。实际使用时:车辆充电完毕后,使用者将充电枪插入插座9内,然后将充电枪后部线束推入卡座10内,启动电机4,电机4驱动端带动驱动轮5转动,驱动轮5由于与从动轮6啮合,从而从动轮6旋转,从动轮6带动丝杠8进行旋转,丝杠8旋转带动蜗块11升起,蜗块11带动活动外壳3在壳体2内升高,活动外壳3通过插座9与充电枪锁定和卡座10与线束卡接,活动外壳3提升时,带动线束升起,从而使线束脱离地面悬空,充电时,车主激活充电桩,电机4反向旋转,充电枪被活动外壳3下降使其降低高度,然后车主即可拔出充电枪,拔出后,线束由于充电枪拔出向后移动,脱离卡座10,然后即可进行充电。实施例2:参照图1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壳体2上部内嵌有密封圈12,所述密封圈12与活动外壳3接触。实际使用时:通过密封圈12可以防止活动外壳3与壳体2摩擦使活动外壳出现划痕,同时起到防止雨水进入作用。实施例3:参照图1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第一限位开关13和第二限位开关14,所述第一限位开关13可拆卸连接在壳体2内侧壁面,且第一限位开关13触发端位于蜗块11下方,所述丝杠8顶端可拆卸连接有触发挡片15,所述第二限位开关14可拆卸连接在活动外壳3内侧壁面,且第二限位开关14触发端位于触发挡片15下方。实际使用时:活动外壳3在升降时,通过第一限位开关13和第二限位开关14联动电机4限制活动外壳3超出移动的极限位置,起到安全保护作用,活动外壳3下降时,蜗块11触发第一限位开关13,电机4停止转动,此时为降低的最低位置,活动外壳3升起时,第二限位开关14与触发挡片15接触,触发第二限位开关14,电机4停止转动,此时为升起最高位置。实施例4:参照图1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卡座10为半环形结构,所述卡座10内内嵌橡胶垫16。实际使用时:线束送入卡座10内的橡胶垫16后,由于自重线束下坠通过橡胶垫16与线束的摩擦力,阻止线束下滑,方式线束再提起时脱离。实施例5:参照图1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电机4为伺服电机。实际使用时:电机4为伺服电机,伺服电机可以精准控制旋转圈数,从而起到控制丝杠8旋转圈数,达到控制活动外壳3升降高度。实施例6:参照图1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壳体2外开有加油口,所述壳体2内设置有连通加油口和底座7内腔的输油管17。实际使用时:通过输油管17向底座7内腔输入润滑油,可以减少驱动轮5和从动轮6的摩擦,增加其使用寿命。上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充电桩可升降线束挂钩,至少包括充电桩的箱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2)、活动外壳(3)、电机(4)、驱动轮(5)、从动轮(6)、底座(7)、丝杠(8)、插座(9)、卡座(10)、蜗块(11),所述壳体(2)和活动外壳(3)为矩形结构,所述箱体(1)侧壁面可拆卸连接壳体(2),所述活动外壳(3)一端插入壳体(2)顶端,并延伸至壳体(2)内,且活动外壳(3)与壳体(2)滑动连接,所述壳体(2)内下表面可拆卸连接底座(7),所述底座(7)内开有内腔,所述丝杠(8)一端与底座(7)旋转连接,且延伸至内腔,所述丝杠(8)位于内腔的内的一端套接从动轮(6),所述活动外壳(3)内一侧壁面固定蜗块(11),所述丝杠(8)另一端穿过蜗块(11),且丝杠(8)与蜗块(11)螺纹连接,所述底座(7)上可拆卸连接电机(4),所述电机(4)驱动端延伸至底座(7)的内腔,所述电机(4)驱动端位于底座(7)内腔一端套接驱动轮(5),所述驱动轮(5)与从动轮(6)啮合,所述活动外壳(3)外壁面内嵌插座(9),所述活动外壳(3)外壁面固定卡座(10),且卡座(10)位于插座(9)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充电桩可升降线束挂钩,至少包括充电桩的箱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2)、活动外壳(3)、电机(4)、驱动轮(5)、从动轮(6)、底座(7)、丝杠(8)、插座(9)、卡座(10)、蜗块(11),所述壳体(2)和活动外壳(3)为矩形结构,所述箱体(1)侧壁面可拆卸连接壳体(2),所述活动外壳(3)一端插入壳体(2)顶端,并延伸至壳体(2)内,且活动外壳(3)与壳体(2)滑动连接,所述壳体(2)内下表面可拆卸连接底座(7),所述底座(7)内开有内腔,所述丝杠(8)一端与底座(7)旋转连接,且延伸至内腔,所述丝杠(8)位于内腔的内的一端套接从动轮(6),所述活动外壳(3)内一侧壁面固定蜗块(11),所述丝杠(8)另一端穿过蜗块(11),且丝杠(8)与蜗块(11)螺纹连接,所述底座(7)上可拆卸连接电机(4),所述电机(4)驱动端延伸至底座(7)的内腔,所述电机(4)驱动端位于底座(7)内腔一端套接驱动轮(5),所述驱动轮(5)与从动轮(6)啮合,所述活动外壳(3)外壁面内嵌插座(9),所述活动外壳(3)外壁面固定卡座(10),且卡座(10)位于插座(9)下方。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青
申请(专利权)人:正平隆地陕西电动汽车充电运营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