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术后颈椎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5907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术后颈椎保护装置,包括枕体、旋转杆和支撑臂,所述枕体为“U”形结构,所述枕体外侧为光滑曲面,所述枕体内侧向中心凸起,所述旋转杆为圆柱体结构,所述旋转杆连接在枕体与支撑臂之间,所述支撑臂外侧为光滑曲面,内侧向内部靠拢。在使用过程中,将水通过出水口注入水袋中,将病人的头部轻放在该术后颈椎保护装置上,按动操作按钮,控制支撑臂支撑头部,将带绳拉扣在带扣上。结束后打开带绳,关闭该保护装置,将水经出水口排出水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较好地解决了颈椎保护装置功能单一,可操作性差不能固定头部和病疮受挤压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术后颈椎保护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术后颈椎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申请号为CN201320671038.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颈椎理疗的保健装置,特点是底座的顶面和底面均为矩形,长边侧面为弧面,宽边侧面为垂直平面,底座设凹槽形药仓,药仓周围上设凸台,药物袋和发热体置于药仓内,底座下设气流通道,与药仓相接相通;上盖由弧形框、弧形网板和垫层片组成,弧形框顶面为弧形,底面为矩形,宽边侧面为垂直平面,弧形网板嵌装在弧形框上,垫层片铺在弧形网板上;弧形框底面与底座顶面吻合,弧形框套装在底座的凸台上。优点是构思新颖,结构简凑、合理,该理疗枕的造型符合人体颈部的生理曲线,垫层片使人感到舒适,对颈椎有理疗保健作用;但是,目前大部分术后颈椎保护装置功能单一,可操作性差,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有很舒适的体验,头部不能有很有效地固定以及对病疮不能用有很好的保护,本专利通过采用液体枕芯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术后颈椎保护装置,用以解决颈椎保护装置功能单一,可操作性差不能固定头部和病疮受挤压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术后颈椎保护装置,包括枕体、旋转杆和支撑臂,所述枕体为“U”形结构,所述枕体包括外侧接触端、内侧接触端、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位于枕体下端左侧,所述第二连接端位于枕体下端右侧,所述枕体外侧接触端为光滑曲面,所述枕体内侧接触端向内侧凸起,所述旋转杆为圆柱体结构,所述旋转杆连接在枕体与支撑臂之间。进一步,所述支撑臂包括外侧接触端、内侧接触端、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所述支撑臂外侧接触端为光滑曲面,内侧接触端向内部靠拢。所述第三连接端位于左侧支撑臂的顶部,所述第四连接端位于右侧支撑臂的顶部,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三连接端通过旋转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第四连接端通过旋转杆连接。进一步,还包括水袋和出水口,还包括套筒、伸缩杆和推盘;所述套筒置于枕体内侧顶部,所述套筒对称分布,所述伸缩杆为圆柱体结构,所述伸缩杆一端安装在套筒内,所述伸缩杆与套筒滑动连接,所述伸缩杆另一端与推盘背面连接,所述推盘为椭圆盘结构,所述推盘中部凹陷。进一步,还包括水袋和出水口,所述水袋与枕体上部分封闭连接,所述出水口置于枕体顶部外侧,所述出水口与水袋内部贯通。进一步,所述支撑臂对称安装在枕体两侧末端,所述枕体包括左侧支撑臂和右侧支撑臂。进一步,还包括带扣和带绳,所述带扣安装在左侧支撑臂上,所述带绳安装在右侧支撑臂上,所述带扣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带扣上分布有环形槽,所述带绳上设有多个一字排列的通孔。进一步,还包括按钮控制台,所述按钮控制台设于枕体外壁左侧,所述按钮控制台上设有多个控制按钮。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较好地解决了颈椎保护装置功能单一,可操作性差不能固定头部和病疮受挤压等问题。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术后颈椎保护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位局部放大图;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枕体1;出水口2;水袋3;旋转杆4;支撑臂5;带扣6;套筒7;伸缩杆8;推盘9;带绳10;按钮控制台11;第一连接端101;第二连接端102;第三连接端501;第四连接端502。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2所示,一种术后颈椎保护装置,包括枕体1、旋转杆4和支撑臂5,枕体1为“U”形结构,枕体1包括外侧接触端、内侧接触端、第一连接端101和第二连接端102,第一连接端101位于枕体1下端左侧,第二连接端102位于枕体1下端右侧,枕体1外侧接触端为光滑曲面,枕体1内侧接触端向内侧凸起,旋转杆4为圆柱体结构,旋转杆4连接在枕体1与支撑臂5之间。支撑臂5包括外侧接触端、内侧接触端、第三连接端501和第四连接端502,支撑臂5外侧接触端为光滑曲面,内侧接触端向内部靠拢。第三连接端501位于左侧支撑臂5的顶部,第四连接端502位于右侧支撑臂5的顶部,第一连接端101与第三连接端501通过旋转杆4连接,第二连接端102与第四连接端502通过旋转杆4连接。“U”形枕体1结构便于头部舒适地放置,并可将脖颈部位架空不挤压疮口。作为优选方案的,还包括套筒7、伸缩杆8和推盘9;套筒7置于枕体1内侧顶部,套筒7对称分布,伸缩杆8为圆柱体结构,伸缩杆8一端安装在套筒7内,伸缩杆8与套筒7滑动连接,伸缩杆8另一端与推盘9背面连接,推盘9为椭圆盘结构,推盘9中部凹陷。伸缩杆8带动推盘9前后移动,保证水流的流动。作为优选方案的,还包括水袋3和出水口2,水袋3与枕体1上部分封闭连接,出水口2置于枕体1顶部外侧,出水口2与水袋3内部贯通。在不需要水袋3功能时,可将水经出水口2排出水袋。实施例二:如图1-2所示,一种术后颈椎保护装置,包括枕体1、旋转杆4和支撑臂5,枕体1为“U”形结构,枕体1包括外侧接触端、内侧接触端、第一连接端101和第二连接端102,第一连接端101位于枕体1下端左侧,第二连接端102位于枕体1下端右侧,枕体1外侧接触端为光滑曲面,枕体1内侧接触端向内侧凸起,旋转杆4为圆柱体结构,旋转杆4连接在枕体1与支撑臂5之间。支撑臂5包括外侧接触端、内侧接触端、第三连接端501和第四连接端502,支撑臂5外侧接触端为光滑曲面,内侧接触端向内部靠拢。第三连接端501位于左侧支撑臂5的顶部,第四连接端502位于右侧支撑臂5的顶部,第一连接端101与第三连接端501通过旋转杆4连接,第二连接端102与第四连接端502通过旋转杆4连接。“U”形枕体1结构便于头部舒适地放置,并可将脖颈部位架空不挤压疮口。作为优选方案的,还包括套筒7、伸缩杆8和推盘9;套筒7置于枕体1内侧顶部,套筒7对称分布,伸缩杆8为圆柱体结构,伸缩杆8一端安装在套筒7内,伸缩杆8与套筒7滑动连接,伸缩杆8另一端与推盘9背面连接,推盘9为椭圆盘结构,推盘9中部凹陷。伸缩杆8带动推盘9前后移动,保证水流的流动。作为优选方案的,还包括水袋3和出水口2,水袋3与枕体1上部分封闭连接,出水口2置于枕体1顶部外侧,出水口2与水袋3内部贯通。在不需要水袋3功能时,可将水经出水口2排出水袋。作为优选方案的,支撑臂5对称安装在枕体1两侧末端,支撑臂5包括左侧支撑臂和右侧支撑臂。支撑臂5通过旋转折叠,取代以往沙袋对术后头部的支撑。作为优选方案的,还包括带扣6和带绳10,带扣6安装在左侧支撑臂上,带绳10安装在右侧支撑臂上,带扣6为圆柱体结构,带扣6上分布有环形槽,带绳10上设有多个通孔。带绳10通过不同孔在带扣6上挂扣,以实现不同情况下对头部的拉紧固定。作为优选方案的,还包括按钮控制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术后颈椎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枕体(1)、旋转杆(4)和支撑臂(5),所述枕体(1)为“U”形结构,所述枕体(1)包括外侧接触端、内侧接触端、第一连接端(101)和第二连接端(102),所述第一连接端(101)位于枕体(1)下端左侧,所述第二连接端(102)位于枕体(1)下端右侧,所述枕体(1)外侧接触端为光滑曲面,所述枕体(1)内侧接触端向内侧凸起,所述旋转杆(4)为圆柱体结构,所述旋转杆(4)连接在枕体(1)与支撑臂(5)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术后颈椎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枕体(1)、旋转杆(4)和支撑臂(5),所述枕体(1)为“U”形结构,所述枕体(1)包括外侧接触端、内侧接触端、第一连接端(101)和第二连接端(102),所述第一连接端(101)位于枕体(1)下端左侧,所述第二连接端(102)位于枕体(1)下端右侧,所述枕体(1)外侧接触端为光滑曲面,所述枕体(1)内侧接触端向内侧凸起,所述旋转杆(4)为圆柱体结构,所述旋转杆(4)连接在枕体(1)与支撑臂(5)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术后颈椎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5)包括外侧接触端、内侧接触端、第三连接端(501)和第四连接端(502),所述支撑臂(5)外侧接触端为光滑曲面,内侧接触端向内部靠拢,所述第三连接端(501)位于左侧支撑臂(5)的顶部,所述第四连接端(502)位于右侧支撑臂(5)的顶部,所述第一连接端(101)与第三连接端(501)通过旋转杆(4)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102)与第四连接端(502)通过旋转杆(4)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术后颈椎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筒(7)、伸缩杆(8)和推盘(9);所述套筒(7)置于枕体(1)内侧顶部,所述套筒(7)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宁李云路艳霞
申请(专利权)人: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