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内病人术后仰卧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5906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8:55
一种心内病人术后仰卧固定装置,有效的解决了不便对不同体型的患者身体有效固定,及医护人员工作量大的问题;包括前后方向的床体,床体上设有倒U形且可前后滑动的支撑块,支撑块内开设有左右方向的矩形槽,矩形槽内固定有左右方向的环形板,环形板内设有腰形且可转动的齿形带,齿形带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位于环形板下方的连接块,两个连接块呈中心对称分布,连接块下侧固定有连杆,矩形槽内左右两侧分别设有T形且可左右滑动的辅助块,连杆自由端与其对应侧的辅助块固定连接,辅助块下端贯穿支撑块且固定有前后方向的弧形板,两个弧形板的弧口相对;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心内病人术后仰卧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心内科辅助器械
,特别是一种心内病人术后仰卧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心内科患者在进行开胸手术后,需要卧床休息两个月,且卧床休息的体位必须是仰卧位,以避免胸骨畸形愈合,为保证患者能够一直保持仰卧的姿势,避免侧卧,通常采用的固定方法是使用纱布捆绑,这种方式操作比较麻烦,而且纱布固定位置不确定,容易造成捆绑不牢固,用纱布捆绑对患者身体固定,同时用纱布对不同体型的患者身体进行束缚,容易对患者身体固定的过紧或过松,不能够使患者有效的保持仰卧姿态,且纱布捆绑也容易使患者感到不适,即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患者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心内病人术后仰卧固定装置,有效的解决了不便对不同体型的患者身体有效固定,及医护人员工作量大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前后方向的床体,床体上设有倒U形且可前后滑动的支撑块,支撑块内开设有左右方向的矩形槽,矩形槽内固定有左右方向的环形板,环形板内设有腰形且可转动的齿形带,齿形带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位于环形板下方的连接块,两个连接块呈中心对称分布,连接块下侧固定有连杆,矩形槽内左右两侧分别设有T形且可左右滑动的辅助块,连杆自由端与其对应侧的辅助块固定连接,辅助块下端贯穿支撑块且固定有前后方向的弧形板,两个弧形板的弧口相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的支撑块、弧形板和海绵软垫,不仅便于对患者身体上半身进行有效的固定,使患者保持仰卧姿态,也能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设有的齿形带、连接块、辅助板和连杆,能够使两个弧形板相对或相背移动,有效的夹紧患者身体,保持稳定的仰卧姿态,避免触及伤口,增加患者的痛苦,设有的蜗轮蜗杆机构,便于调节两个弧形板之间的距离,对不同体型的患者身体有效的固定,不仅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轴测图。图2是本技术的全剖主视轴测图。图3是本技术的阶梯剖右视轴测图。图4是本技术中支撑块的全剖仰视轴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由图1至图4给出,包括前后方向的床体1,床体1上设有倒U形且可前后滑动的支撑块2,支撑块2内开设有左右方向的矩形槽3,矩形槽3内固定有左右方向的环形板4,环形板4内设有腰形且可转动的齿形带5,齿形带5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位于环形板4下方的连接块6,两个连接块6呈中心对称分布,连接块6下侧固定有连杆7,矩形槽3内左右两侧分别设有T形且可左右滑动的辅助块8,连杆7自由端与其对应侧的辅助块8固定连接,辅助块8下端贯穿支撑块2且固定有前后方向的弧形板9,两个弧形板9的弧口相对。为了使支撑块2能够前后滑动,所述的床体1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前后方向的滑槽10,两个滑槽10开口相背,支撑块2内左右两侧分别经滑块11与其对应侧的滑槽10滑动连接。为了使齿形带5能够转动,所述的矩形槽3内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连接有上下轴向的转动轴12,转动轴12上同轴固定有位于齿形带5内且与齿形带5啮合的带轮13。为了便于带轮13的转动,所述的左侧的转动轴12上同轴固定有位于带轮13上方的蜗轮14,矩形槽3内转动连接有与蜗轮14啮合的蜗杆15,蜗杆15后端贯穿支撑块2且同轴固定有手轮16。为了使辅助块8能够左右滑动,所述的支撑块2上开设有左右方向且与矩形槽3连通的T形槽17,辅助块8位于T形槽17内且与T形槽17滑动连接。为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所述的两个弧形板9的相对面上分别设有与其形状一致的海绵软垫18。本技术在使用时,首先使患者躺在床体1上保持仰卧姿势,随之向前推动支撑块2,使支撑块2经滑块11沿滑槽10向前滑动至患者身体前侧,不再推动支撑块2,由于支撑块2与滑槽10紧密连接,在不受外力时,能够处于稳定位置,便于对患者身体进行仰卧体位固定;需要对患者仰卧位固定时,首先顺时针转动手轮16,手轮16带动蜗杆15转动,蜗杆15经啮合的蜗轮14带动转动轴12转动,转动轴12经左侧的带轮13带动齿形带5沿环形板4转动,同时齿形带5经转动轴12带动右侧的带轮13转动,在齿形带5转动的同时,齿形带5带动连接块6顺时针转动,连接块6经连杆7拉动对应侧的辅助块8沿T形槽17相对滑动,辅助块8带动弧形板9相对移动,使弧形板9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夹紧,且设有的海绵软垫18,能够避免夹伤患者,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调整好弧形板9的位置后,不再转动手轮16,由于蜗轮14蜗杆15结构具有一定的自锁性,能够使弧形板9处于稳定位置,使患者能够保持稳定仰卧位姿态,避免翻身时触及伤口,增加患者的痛苦;不再对患者仰卧姿态固定时,首先逆时针转动手轮16,手轮16带动蜗杆15转动,蜗杆15经啮合的蜗轮14带动转动轴12转动,转动轴12经左侧的带轮13带动齿形带5沿环形板4转动,同时齿形带5经转动轴12带动右侧的带轮13转动,在齿形带5转动的同时,齿形带5带动连接块6逆时针转动,连接块6经连杆7推动对应侧的辅助块8沿T形槽17相背滑动,辅助块8带动弧形板9相背移动至初始位置,使弧形板9不再对患者身体夹紧,然后推动支撑块2经滑块11沿滑槽10向后滑动至初始位置,不再使支撑块2位于患者身体前侧,操作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的支撑块、弧形板和海绵软垫,不仅便于对患者身体上半身进行有效的固定,使患者保持仰卧姿态,也能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设有的齿形带、连接块、辅助板和连杆,能够使两个弧形板相对或相背移动,有效的夹紧患者身体,保持稳定的仰卧姿态,避免触及伤口,增加患者的痛苦,设有的蜗轮蜗杆机构,便于调节两个弧形板之间的距离,对不同体型的患者身体有效的固定,不仅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心内病人术后仰卧固定装置,包括前后方向的床体(1),其特征在于,床体(1)上设有倒U形且可前后滑动的支撑块(2),支撑块(2)内开设有左右方向的矩形槽(3),矩形槽(3)内固定有左右方向的环形板(4),环形板(4)内设有腰形且可转动的齿形带(5),齿形带(5)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位于环形板(4)下方的连接块(6),两个连接块(6)呈中心对称分布,连接块(6)下侧固定有连杆(7),矩形槽(3)内左右两侧分别设有T形且可左右滑动的辅助块(8),连杆(7)自由端与其对应侧的辅助块(8)固定连接,辅助块(8)下端贯穿支撑块(2)且固定有前后方向的弧形板(9),两个弧形板(9)的弧口相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心内病人术后仰卧固定装置,包括前后方向的床体(1),其特征在于,床体(1)上设有倒U形且可前后滑动的支撑块(2),支撑块(2)内开设有左右方向的矩形槽(3),矩形槽(3)内固定有左右方向的环形板(4),环形板(4)内设有腰形且可转动的齿形带(5),齿形带(5)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位于环形板(4)下方的连接块(6),两个连接块(6)呈中心对称分布,连接块(6)下侧固定有连杆(7),矩形槽(3)内左右两侧分别设有T形且可左右滑动的辅助块(8),连杆(7)自由端与其对应侧的辅助块(8)固定连接,辅助块(8)下端贯穿支撑块(2)且固定有前后方向的弧形板(9),两个弧形板(9)的弧口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内病人术后仰卧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床体(1)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前后方向的滑槽(10),两个滑槽(10)开口相背,支撑块(2)内左右两侧分别经滑块(11)与其对应侧的滑槽(10)滑动连接。


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庆祝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