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5010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2:12
热交换器(10)具备:多个管(21)、筒状的第一箱(30)以及筒状的第二箱(40)。制冷剂以第一箱的第一内部流路、第一管(21a)、第二箱、第二管(21b)、第一箱的第二内部流路的顺序流动。在第二箱的内部设置有流路形成部(41),在该流路形成部形成有制冷剂流路(410),该制冷剂流路的与第二箱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具有比第二箱的内部流路的截面积小的截面积。制冷剂流路配置为从第二箱的长度方向看时的投影面与管重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器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基于2018年10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203966号,主张其优先权的权益,并将其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而编入本说明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以往,存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被用作构成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热泵循环的室外热交换器。在热泵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在该热交换器中流动。在热泵循环以制冷模式驱动时,该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该冷凝器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在外部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使制冷剂的热向空气放出而冷却制冷剂。另一方面,在热泵循环以制热模式驱动时,该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该蒸发器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在外部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使制冷剂吸收空气的热从而加热制冷剂。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70027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工作的情况下,为了使在其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从空气吸热,需要使制冷剂的温度比空气的温度低。因此,在冬天的低温环境,例如,在5度以下的环境下,为了使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需要使在热交换器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为比5度低的温度。另一方面,制冷剂中一般含有用于润滑压缩机的各部位的油。如上所述,当为了使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而降低制冷剂的温度时,制冷剂所含的油的温度也降低。油的温度越低,则油的粘度越大。当油的粘度变大时,存在在热泵循环中循环的油难以返回压缩机的担忧,即存在所谓油返回性恶化的担忧。尤其是,在由制冷剂从铅垂方向下方流入的结构构成的横流式的热交换器中,箱配置为沿着铅垂方向,因此,制冷剂以在箱的内部朝向铅垂方向上方的方式流动。在这样的箱中,其内部的油收到重力等惯性力的影响,因此粘度大的油相对于箱的铅垂方向偏靠于一部分。因此,油返回性进一步恶化。此外,像这样的油返回性的恶化在由制冷剂从铅垂方向上方流入的结构构成的横流式的热交换器中也会同样地发生。当油返回性因以上那样的原因而恶化时,向压缩机供给的油不足,因此,无法避免压缩机的烧结、因压缩机的各部位的摩擦而导致的异物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热泵循环中被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油返回性的热交换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热交换器被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并供含有用于润滑压缩机的油的制冷剂流动,该热交换器具备:多个管、筒状的第一箱以及筒状的第二箱。在管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在该多个管的外部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一箱配置为在铅垂方向上延伸,并与多个管各自的一端部连接。第二箱配置为在铅垂方向上延伸,并与多个管各自的另一端部连接。在第一箱的内部划分形成有:第一内部流路;以及与第一内部流路相比配置于铅垂方向上方的第二内部流路。在将多个管中的与第一箱的第一内部流路连通的管作为第一管,并将与第一箱的第二内部流路连通的管作为第二管时,制冷剂以第一箱的第一内部流路、第一管、第二箱、第二管、第一箱的第二内部流路的顺序流动。在第二箱的内部设置有流路形成部,在该流路形成部形成有制冷剂流路,该制冷剂流路的与第二箱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具有比第二箱的内部流路的截面积小的截面积。制冷剂流路配置为从第二箱的长度方向看时的投影面与管重合。根据该结构,在从第一管流入到第二箱内的制冷剂朝向第二管流动时,制冷剂通过流路形成部的制冷剂流路。此时,由于制冷剂流路的截面积比第二箱的内部流路的截面积小,因此在第二箱内流动的制冷剂与流路形成部碰撞,由此,制冷剂的流动发生紊乱。由此,制冷剂和油被搅拌,从而即使在油的粘度大的情况下,油也混入制冷剂而容易进入下游侧的管以外。因此,容易将含有油的制冷剂导向第二管。由此,对于每根管1,用于使油流出的阻力变小,从而容易使油返回。而且,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制冷剂流路配置为与管重合,因此成为通过制冷剂流路后的制冷剂容易流入第二管的结构。通过像这样采用制冷剂容易流入第二管的结构,容易使含有油的制冷剂在热泵循环中循环,因此能够确保油返回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箱的流路形成部周边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箱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第二箱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第二箱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第二箱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第二箱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沿着图8的IX-IX线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第二箱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箱的流路形成部周边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沿着图11的XII-XII线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箱的流路形成部周边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图1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箱的流路形成部周边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热交换器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在各附图中尽可能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对热交换器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在例如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热泵循环中被用作室外热交换器。除了作为室外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10之外,热泵循环还包含例如压缩机、水冷器、减压器、膨胀阀、室内蒸发器等。从压缩机压送的制冷剂在这些要素中循环。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热泵循环被用于冷却或加热向车室内吹送的空调空气。例如,在热泵循环中,在以制冷模式动作的情况下,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热交换器10。此时,热交换器10作为冷凝器驱动。即,热交换器10通过使在其内部流动的高温制冷剂与在其外部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来冷却制冷剂。被冷却后的低温的制冷剂在通过减压器而被减压后流入室内蒸发器。室内蒸发器通过使低温的制冷剂与空调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冷却空调空气。通过室内蒸发器后的制冷剂流入压缩机。在热泵循环以制冷模式动作的情况下,制冷剂以这样的方式循环。另外,在热泵循环中,在以制热模式动作的情况下,热交换器10作为蒸发器驱动。即,热交换器10通过使在其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在其外部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来加热制冷剂。被加热后的高温的制冷剂被压缩机压缩,并且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从压缩机排出。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水冷器。在水冷器中,通过使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与发动机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来加热发动机冷却水。被加热后的发动机冷却水在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室内冷凝器与空调空气进行热交换,由此,空调空气被加热。通过水冷器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器,被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并供含有用于润滑压缩机的油的制冷剂流动,该热交换器(10)的特征在于,具备:/n多个管(21),在该多个管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在该多个管的外部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n筒状的第一箱(30),该第一箱配置为在铅垂方向上延伸,并与多个所述管各自的一端部连接;以及/n筒状的第二箱(40),该第二箱配置为在铅垂方向上延伸,并与多个所述管各自的另一端部连接,/n在所述第一箱的内部划分形成有:第一内部流路(S11);及与所述第一内部流路相比配置于铅垂方向上方的第二内部流路(S12),/n在将多个所述管中的与所述第一箱的所述第一内部流路连通的管作为第一管(21a),并将与所述第一箱的所述第二内部流路连通的管作为第二管(21b)时,/n制冷剂以所述第一箱的所述第一内部流路、所述第一管、所述第二箱、所述第二管、所述第一箱的所述第二内部流路的顺序流动,/n在所述第二箱的内部设置有流路形成部(41),在该流路形成部形成有制冷剂流路(410),该制冷剂流路的与所述第二箱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具有比所述第二箱的内部流路的截面积小的截面积,/n所述制冷剂流路配置为从所述第二箱的长度方向看时的投影面与所述管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030 JP 2018-2039661.一种热交换器,被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并供含有用于润滑压缩机的油的制冷剂流动,该热交换器(10)的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管(21),在该多个管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在该多个管的外部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筒状的第一箱(30),该第一箱配置为在铅垂方向上延伸,并与多个所述管各自的一端部连接;以及
筒状的第二箱(40),该第二箱配置为在铅垂方向上延伸,并与多个所述管各自的另一端部连接,
在所述第一箱的内部划分形成有:第一内部流路(S11);及与所述第一内部流路相比配置于铅垂方向上方的第二内部流路(S12),
在将多个所述管中的与所述第一箱的所述第一内部流路连通的管作为第一管(21a),并将与所述第一箱的所述第二内部流路连通的管作为第二管(21b)时,
制冷剂以所述第一箱的所述第一内部流路、所述第一管、所述第二箱、所述第二管、所述第一箱的所述第二内部流路的顺序流动,
在所述第二箱的内部设置有流路形成部(41),在该流路形成部形成有制冷剂流路(410),该制冷剂流路的与所述第二箱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具有比所述第二箱的内部流路的截面积小的截面积,
所述制冷剂流路配置为从所述第二箱的长度方向看时的投影面与所述管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路形成部中,在形成有所述制冷剂流路的开口端的部分的周围形成有凸部(4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路形成部中,所述凸部形成于形成有所述制冷剂流路的流入口侧的开口端(410a)的部分的周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村辽平泷濑真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