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向可控硅过零控制电路以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双向可控硅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向可控硅过零控制电路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在交流电路中,由于交流电的电流方向按交流电频率发生交替变化,在前半周周期里,电流从一极流向另一极,在后半周周期里,电流流动方向相反,因此,需要可以双向导通的半导体器件,而双向可控硅因只要在其门极上施加驱动信号便能导通,因此,双向可控硅在交流电路得到广泛应用,通常将双向可控硅用作可控整流、无触点开关等。但是,在交流电路中,当电流很大时,如果导通回路或者切断回路会造成很大的冲击电流,容易损害器件和造成谐波干扰;而在交流过零点时,由于电流和电压都很小,如果交流过零点时才导通回路或者切断回路,就能把冲击降到最小,从而保护器件和减小谐波干扰,因此,通常控制双向可控硅在交流过零点时导通。传统控制控制双向可控硅在交流过零点时导通的方式为:采用过零检测电路来检测交流过零点,再通过控制器采集过零检测电路发送的过零信号,最后通过控制器控制双向可控硅导通。专利技术人发现:传统控制双向可控硅在交流过零点时导通的方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可控硅过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第三开关电路、第一二极管和双向可控硅;/n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使能端与所述控制器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n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使能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电路输入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双向可控硅的门极连接;所述双向可控硅的两个主端子连接于负载的交流供电回路;/n所述第三开关电路的使能端为交流电源的接入端;所述第三开关电路的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三开关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双向可控硅过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第三开关电路、第一二极管和双向可控硅;
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使能端与所述控制器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使能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电路输入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双向可控硅的门极连接;所述双向可控硅的两个主端子连接于负载的交流供电回路;
所述第三开关电路的使能端为交流电源的接入端;所述第三开关电路的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三开关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可控硅过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一限流电阻和第一偏置电阻;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使能端与所述控制器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一限流电阻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偏置电阻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使能端和所述直流电源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可控硅过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关管为三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的使能端为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为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为三极管的集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可控硅过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管、第二限流电阻、第三限流电阻和第二偏置电阻;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使能端经由所述第二限流电阻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经由所述第三限流电阻连接至所述直流电源;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双向可控硅的门极;所述第二偏置电阻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开关管的使能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向可控硅过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开关管为三极管;所述第二开关的使能端为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为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为三极管的发射极。
技术研发人员:尹波,刘南,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