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插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3452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32
一种USB插座,包括上下两排设置的端子组、置于上下两排端子组之间的中板、将所述端子组与中板固持为一体的绝缘本体及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自所述基部前向延伸形成的加厚部及自所述加厚部前向延伸形成的对接舌部,所述端子组的每个导电端子包括表面暴露于所述对接舌部的上或下表面的接触部、自所述接触部后向延伸形成的固持部及自所述固持部后向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外的焊脚,所述接触部后端靠近所述固持部处形成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沉降。本申请USB插座制造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USB插座
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USB插座。
技术介绍
TypeC型USB插座支持正反插,现有TypeC型USB插座如图1所示,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两组导电端子30’、置于两组导电端子30’之间的中板、将所述导电端子30’与中板结合为一体的绝缘本体20’及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20’外的金属外壳10’。所述绝缘本体20’包括与所述金属外壳10’固接的基部21’、自所述基部21’前向延伸形成的加厚部22’及自所述加厚部22’前向延伸形成的对接舌部23’。每个导电端子30’均包括暴露于所述对接舌部23’上或下表面的接触臂31’,按USB-IF协会的标准规格,所述导电端子30’的接触臂31’暴露的接触面会在所述对接舌部23’表面延伸较长的距离,如图中h=2.03mm的距离,而插头端子与所述接触臂31’接触的区域并不需要如此长。而裸露在外的接触臂31’需要电镀贵金属,如金、铂金等,且传输大电流以实现快速充电的电子设备更要求在接触臂31’外电镀比铂金稳定性更好的铑、钌等贵金属,成本很高,电镀贵金属的目的即是解决裸露在外的接触臂接触用户汗水时,在大电流的加持上,产生电解的化学反应,需要具备强耐腐蚀性能。如果电镀区域过大,则电镀成本非常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电端子电镀成本更低,且不影响性能的USB插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USB插座,包括上下两排设置的端子组、置于上下两排端子组之间的中板、将所述端子组与中板固持为一体的绝缘本体及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自所述基部前向延伸形成的加厚部及自所述加厚部前向延伸形成的对接舌部,所述端子组的每个导电端子包括表面暴露于所述对接舌部的上或下表面的接触部、自所述接触部后向延伸形成的固持部及自所述固持部后向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外的焊脚,所述接触部后端靠近所述固持部处形成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沉降部。优选地,所述绝缘本体的对接舌部包括覆盖于所述沉降部外侧的覆盖部,所述覆盖部的外表面与所述接触部的外表面平齐。优选地,上下两排端子组包括分别位于上下两侧的第一、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的沉降部是自所述接触部后端朝向所述第二端子组凹陷折弯形成的,所述第二端子组的沉降部是自所述接触部后端朝向所述第一端子组凹陷折弯形成的。优选地,所述沉降部的前后两端分别形成有具有斜度的折弯部,所述沉降部外侧被所述绝缘本体的覆盖部所覆盖。优选地,上下两排端子组包括分别位于上下两侧的第一、第二端子组,所述沉降部分别自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后端冲切形成的凹槽。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均包括位于最外侧的一对接地端子、位于一对所述接地端子之间的电源端子及位于一对所述电源端子之间的信号端子,所述中板包括延伸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的接地端子之间的中板主体,所述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之间不存在中板。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的固持部埋设于所述加厚部与所述基部,所述焊脚延伸至所述基部后端并排列成一排,所述中板还包括形成于所述接地端子横向外侧的卡扣部及自所述中板主体延伸出外界的焊接部。优选地,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将所述端子组与所述中板结合为一体,所述第一绝缘体包裹于所述第二绝缘体外。优选地,所述接触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介于0.9~1.1mm之间,所述沉降部在前后方向上长度介于0.7~0.9mm之间。优选地,所述端子组的接触部外表面需要电镀贵金属,所述沉降部表面无需电镀贵金属。本申请USB插座通过将端子组的第一、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后端凹陷形成完全埋入绝缘本体内的沉降部,而所述绝缘本体的对接舌部在所述沉降部外侧成型形成覆盖部以将所述沉降部完全遮盖,如此,降低了所述端子组需要电镀贵金属的电镀成本,降低了电镀面积40%以上,使产品生产过程更环保、节能。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USB插座的剖面图图2本申请USB插座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申请USB插座的插接件的立体图;图4为本申请USB插座的插接件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申请USB插座的端子组与中板的侧视图;图6为沿图2所示A-A虚线的剖视图。附图标识:金属外壳-10;环形外壁-11;第一焊接部-12、第二焊接部-13;压持部-14;绝缘本体20;基部-21;加厚部-22;对接舌部-23;覆盖部-24;第一绝缘体-20a;第二绝缘体-20b;端子组-30;接地端子-301;电源端子-302;信号端子-303;第一端子组-30a;第二端子组-30b;接触部-31;折弯端部-311;沉降部-32;折弯部-321;固持部-33;焊脚-34;中板-40;中板主体-41;连接脚-42;卡扣部-43。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申请以图2所示X方向为前后方向或纵向方向的前方,以Y方向为左右方向或横向方向的右方,以Z方向为垂直方向的上方。请参阅图2至图6所示,本申请USB插座包括呈上下两排设置的端子组30、置于上下两排端子组30之间的中板40、将所述端子组30与中板固持为一体的绝缘本体20及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20外的金属外壳10。所述金属外壳10包括围设有腔体15的环形外壁11、自所述环形外壁11横向两侧向下撕裂延伸形成的第一、第二焊接部12,13及自所述环形外壁11顶面与底面朝向所述腔体15凸出的压持部14。所述压持部14在所述环形外壁11顶面与底面分别设有一对。所述端子组30包括上下隔离设置的第一端子组30a与第二端子组30b。每个端子组30a,30b均包括位于最外侧的一对接地端子301、位于一对所述接地端子301内侧的一对电源端子302及位于一对所述电源端子302之间的若干信号端子303。所述端子组30的每个导电端子均包括接触部31、自所述接触部31后向延伸形成的固持部33及自所述固持部33后向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20后端的焊脚34。所述第一端子组30a的每个导电端子的接触部31后端靠近所述固持部33位置处朝向所述第二端子组30b凹陷形成沉降部32;所述第二端子组30b每个导电端子的接触部31后端靠近所述固持部33位置处朝向所述第一端子组30a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USB插座,包括上下两排设置的端子组、置于上下两排端子组之间的中板、将所述端子组与中板固持为一体的绝缘本体及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自所述基部前向延伸形成的加厚部及自所述加厚部前向延伸形成的对接舌部,所述端子组的每个导电端子包括表面暴露于所述对接舌部的上或下表面的接触部、自所述接触部后向延伸形成的固持部及自所述固持部后向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外的焊脚,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后端靠近所述固持部处形成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沉降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USB插座,包括上下两排设置的端子组、置于上下两排端子组之间的中板、将所述端子组与中板固持为一体的绝缘本体及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自所述基部前向延伸形成的加厚部及自所述加厚部前向延伸形成的对接舌部,所述端子组的每个导电端子包括表面暴露于所述对接舌部的上或下表面的接触部、自所述接触部后向延伸形成的固持部及自所述固持部后向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外的焊脚,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后端靠近所述固持部处形成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沉降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USB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对接舌部包括覆盖于所述沉降部外侧的覆盖部,所述覆盖部的外表面与所述接触部的外表面平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USB插座,其特征在于,上下两排端子组包括分别位于上下两侧的第一、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的沉降部是自所述接触部后端朝向所述第二端子组凹陷折弯形成的,所述第二端子组的沉降部是自所述接触部后端朝向所述第一端子组凹陷折弯形成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USB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部的前后两端分别形成有具有斜度的折弯部,所述沉降部外侧被所述绝缘本体的覆盖部所覆盖。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USB插座,其特征在于,上下两排端子组包括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少灿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