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模板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3448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32
一种沉降模板框架,包括第一模板,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位于第二侧壁上方;第二模板,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三侧壁位于第四侧壁上方;至少两个加固组件,每一加固组件包括第一加固件和第二加固件,第一加固件固定于第二加固件上;每一第一加固件固定于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上;一个加固组件的第二加固件抵持第二侧壁,另一个加固组件的第二加固件抵持第四侧壁,第二加固件位于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之间。通过将多个第一加固件固定于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上,并通过多个第二加固件分别抵持于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上,以保证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相对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沉降模板框架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沉降模板框架。
技术介绍
随着铝模板在国内的迅速推广,越来越多的建筑选择使用铝模板进行施工。而为了满足特定的建筑需求,往往需要在建筑物的特定部位设置一定深度的沉降部位。在建筑物的浇注过程中,由于沉降部位的模板在下端处于自由端,在浇注时,混凝土对沉降部位的模板产生冲击而导致模板下端向内偏移而影响特定沉降部位的浇注成型。现有的方式通常是采用单顶或木方支撑沉降部位模板的自由端,以防止模板的自由端在浇注时向内偏移的问题。而采用单顶或木方来支撑沉降部位模板时,需要将多个零件相互组合加固,且单顶圆管在使用时易损坏,木方在使用时需要现场切割至指定长度,从而在增加了其装配难度,降低了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装配效率高的沉降模板框架。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沉降模板框架,包括第一模板,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位于第二侧壁上方;第二模板,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三侧壁位于第四侧壁上方;至少两个加固组件,每一加固组件包括第一加固件和第二加固件,第一加固件固定于第二加固件上;每一第一加固件固定于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上;一个加固组件的第二加固件抵持第二侧壁,另一个加固组件的第二加固件抵持第四侧壁,第二加固件位于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之间。通过将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设置在建筑物的沉降部位,并使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与其他模板连接,以使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一端形成稳固的固定端,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端形成自由端。通过将多个第一加固件固定于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上,以使多个第一加固件与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稳固连接。并通过将至少一个第二加固件固定在相应的第一加固件上并抵持第一模板的自由端,通过将至少一个第二加固件固定于另一第一加固件上并抵持第二模板的自由端,以在混凝土浇注并对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上的自由端产生冲击力时,多个第二加固件将冲击力传递至第一加固件上,由于第一加固件与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稳固连接,从而抵消从第二加固件传递来的压力,以使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自由端保持相对平衡。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固件和所述第二加固件垂直设置。通过将第一加固件和第二加固件垂直设置,以在第一加固件与第二加固件固定时,无需将第二加固件与第一加固件倾斜设置并保证精准的位置,降低了操作工艺,提高了效率。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所述第二加固件自所述第一加固件一端向第二侧壁倾斜设置,另一个所述第二加固件自第一加固件一端向第四侧壁倾斜设置。通过将至少一第二加固件倾斜设于相应的第一加固件和第二侧壁上,并通过将至少一第二加固件倾斜设于相应的第一加固件和第四侧壁上,以在混凝土浇注时,第一加固件给与每一第二加固件一斜向的力,从而转换为与冲击力方向相反的力,以抵消部分冲击力,防止第二加固件因受力而折弯的问题。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固件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上,所述第二加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二面上。通过设置相互垂直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并将第一模板、第二模板与第二加固件分别固定于不同的面上,以防止第一模板、第二模板与第二加固件固定于第一加固件同一位置时产生干涉的问题。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沉降模板框架还包括销钉,所述第一面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销钉穿入一个所述安装孔以将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一侧壁或所述第三侧壁固定。通过销钉穿过安装孔即可将第一面固定于第一侧壁或第三侧壁上,其固定方式简单易操作。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安装孔等间距的开设于所述第一面上。通过在第一面上等间距开设多个安装孔,以在沉降部位的宽度变化时,通过将第一面上不同安装孔所在位置固定于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上,以适用于不同宽度的产沉降部位。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固件与所述第二面的固定方式为焊接或铆接中的一种。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将第二加固件固定于第二面上,其固定方式简单易操作,且固定牢固。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沉降模板框架还包括顶撑件,所述顶撑件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并分别贴合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设置,所述顶撑件位于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之间。通过在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之间设置顶撑件,以使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上的自由端上所受的冲击力相互抵持,以进一步在增加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稳固性。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沉降模板框架还包括第三模板和第四模板,所述第三模板和所述第四模板固定于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一模板、所述第二模板、所述第三模板和所述第四模板围设形成沉降空间。通过围设的方式可以将第一模板、第二模板、第三模板和第四模板形成建筑物不同形状的沉降空间。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模板平行所述第二模板,所述第三模板平行所述第四模板。通过使第一模板平行第二模板,使第三模板平行第四模板,以围成特定的沉降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例中沉降模板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另一实施例中沉降模板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加固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沉降模板框架中使用顶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沉降模板框架100第一模板10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二模板20第三侧壁21加固组件30第一加固件31第一面311安装孔3111第二面312第二加固件32顶撑件40第三模板50第四模板6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顶”、“底”、“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沉降模板框架,包括第一模板,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位于第二侧壁上方;第二模板,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三侧壁位于第四侧壁上方;至少两个加固组件,每一加固组件包括第一加固件和第二加固件,第一加固件固定于第二加固件上;每一第一加固件固定于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上;一个加固组件的第二加固件抵持第二侧壁,另一个加固组件的第二加固件抵持第四侧壁,第二加固件位于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之间。上述提供的沉降模板框架通过将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设置在建筑物的沉降部位,并使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与其他模板连接,以使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一端形成稳固的固定端,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端形成自由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沉降模板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模板,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所述第二侧壁上方;/n第二模板,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位于所述第四侧壁上方;/n至少两个加固组件,每一所述加固组件包括第一加固件和第二加固件,所述第一加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加固件上;/n每一所述第一加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上;/n一个所述加固组件的所述第二加固件抵持所述第二侧壁,另一个所述加固组件的所述第二加固件抵持所述第四侧壁,所述第二加固件位于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降模板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模板,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所述第二侧壁上方;
第二模板,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位于所述第四侧壁上方;
至少两个加固组件,每一所述加固组件包括第一加固件和第二加固件,所述第一加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加固件上;
每一所述第一加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上;
一个所述加固组件的所述第二加固件抵持所述第二侧壁,另一个所述加固组件的所述第二加固件抵持所述第四侧壁,所述第二加固件位于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降模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件和所述第二加固件垂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降模板框架,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第二加固件自所述第一加固件一端向第二侧壁倾斜设置,另一个所述第二加固件自第一加固件一端向第四侧壁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降模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件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所述第一面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上,所述第二加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二面上。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宇洲杨志辉
申请(专利权)人:晟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