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质张弦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3423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32
一种木质张弦梁结构,属于建筑物技术领域。包括主梁,端部设有第一容置腔;支座,嵌装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与所述主梁固定相连;拉索,连接所述主梁两端的支座。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主梁的两端设置第一容置腔,将连接拉索的支座嵌装在第一容置腔内,并与主梁固定相连,从而使拉索给主梁提供预应力,由于支座是嵌装在主梁内的,因此拉索的拉力由第一容置腔处的主梁整体承担,而不是受力点偏向其中一侧,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受力更平衡,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将连接拉索的连接件设置在主梁一侧,本发明专利技术避免了主梁受力后向另一侧凸出弯折以及对连接件产生扭转力矩而导致其损毁主梁并脱离的问题,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受力更平衡,进而不容易产生损毁情况,使用寿命更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木质张弦梁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物
,具体涉及一种木质张弦梁结构。
技术介绍
张弦梁结构是一种由刚性构件上弦梁、柔性拉索、中间连以撑杆形成的混合结构体系,其结构组成是一种新型自平衡体系,也是一种大跨度预应力空间结构体系。目前应用在木质建筑上的张弦梁结构是通过螺钉将板状连接件安装在木质上弦梁端部的外侧,上弦梁两端的连接件连接拉索,通过拉索给上弦梁提供预应力,以支撑屋面。但是,由于连接件安装在上弦梁外侧,因此其受到拉索的拉力后,会导致螺钉与连接件接触的一端产生沿拉力方向移动的扭转力矩,进而使螺钉位于上弦梁内部的另一端产生反方向移动的扭转力矩,即螺钉受到由垂直于拉索方向转变为平行于拉索方向的扭转力矩,因此上弦梁始终受到螺钉群集中力,而由于上弦梁为木质,刚性强度较弱,因此在设置螺钉处容易产生受力损毁,使螺钉拔出,此时由于拉索无法提供预应力,会导致上弦梁受屋面压力而损毁;此外,由于连接件位于上弦梁一侧,因此上弦梁在受到拉索的拉力后,会产生朝向其另一侧方向凸出弯折的形变,进而导致上弦梁损毁。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木质张弦梁结构由于连接拉索的连接件位于上弦梁外侧而导致上弦梁容易损毁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木质张弦梁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木质张弦梁结构,包括:主梁,端部设有第一容置腔;支座,嵌装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与所述主梁固定相连;拉索,连接所述主梁两端的支座。可选地,所述主梁为木质。<br>可选地,所述支座为板状结构;所述支座与所述主梁通过沿所述支座垂直方向布置的植筋件贯穿相连。可选地,木质张弦梁结构还包括:撑杆,其一端与所述主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拉索相连,以向所述主梁提供预应力。可选地,所述撑杆的端部嵌入所述主梁内,并通过植筋件与所述主梁贯穿相连。可选地,木质张弦梁结构还包括:次梁,设置在所述主梁径向方向上,并与所述主梁相连,多个所述次梁沿所述主梁的长度方向排列。可选地,所述次梁为木质。可选地,木质张弦梁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结构,用于连接所述主梁和所述次梁,其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梁侧部以及所述次梁端部二者其一上的第一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所述主梁侧部以及所述次梁端部二者其一上的插槽;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插槽配合插接相连,并通过沿所述次梁径向方向设置的植筋件贯穿相连。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由横板和竖板组成的T形结构;所述横板与所述主梁和所述次梁二者其一贴合相连,所述竖板与所述主梁和所述次梁二者另一上的所述插槽配合插接相连。可选地,与所述撑杆相邻的第一连接件还具有朝向所述撑杆方向延伸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通过隅撑和与其相邻的所述撑杆相连。可选地,每个所述撑杆其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一个所述隅撑,所述隅撑为拉杆式隅撑。可选地,木质张弦梁结构还包括:屋面支撑件,设置在配合相连的所述主梁和所述次梁之间,以构成米字型支撑结构;第二连接结构,用于连接所述主梁、所述次梁和所述屋面支撑件,其包括:由横板和竖板组成的T形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竖板两侧的连接插板;所述T形结构用于连接所述主梁和所述次梁,所述连接插板与所述屋面支撑件上的插槽配合插接固定相连。可选地,木质张弦梁结构还包括:支撑柱,支撑所述支座;和/或,框架梁,所述框架梁的中部与所述支撑柱相连,所述框架梁的两端嵌装在所述次梁内。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木质张弦梁结构,包括主梁,端部设有第一容置腔;支座,嵌装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与所述主梁固定相连;拉索,连接所述主梁两端的支座。本专利技术在主梁的两端设置第一容置腔,将连接拉索的支座嵌装在第一容置腔内,并与主梁固定相连,从而使拉索给主梁提供预应力,由于支座是嵌装在主梁的第一容置腔内,主梁和支座构成一个整体结构,因此拉索的拉力由第一容置腔处的主梁整体承担,而不是受力点偏向其中一侧。因此本专利技术受力更平衡,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将连接拉索的连接件设置在主梁一侧,本专利技术避免了主梁受力后向另一侧凸出弯折以及对连接件产生扭转力矩而导致其损毁主梁并脱离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受力更平衡,进而不容易产生损毁情况,使用寿命更长。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木质张弦梁结构,所述主梁为木质。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能够在木质建筑上使用,即主梁为木质,使得大跨度木质建筑可以通过使用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而避免设置更多的支撑柱,增加建筑内的使用空间,从而提升木质建筑的整洁程度,同时由于支座是嵌装在主梁内的,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连接件设置在主梁外侧,本专利技术减少了支座的外露面积,即减少了木质建筑中的钢结构露出面积,从而提升木质建筑的美观程度。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木质张弦梁结构,所述支座为板状结构;所述支座与所述主梁通过沿所述支座垂直方向布置的植筋件贯穿相连。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沿支座垂直方向布置的植筋件贯穿连接支座和主梁,使得支座受到的拉力通过植筋件传递给主梁,由于植筋件贯穿主梁,因此支座受到的拉力会均衡的传递到主梁整体,而不会传递到其中一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将连接拉索的连接件设置在主梁一侧,而导致主梁受力后向另一侧凸出弯折以及拉力对连接件产生扭转力矩而导致其损毁主梁并脱离的问题。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木质张弦梁结构,还包括撑杆,其一端与所述主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拉索相连,以向所述主梁提供预应力,所述撑杆的端部嵌入所述主梁内,并通过植筋件与所述主梁贯穿相连。本专利技术在拉索上设置撑杆以向主梁提供预应力,撑杆的端部嵌入主梁内,使得撑杆与主梁相连,并起到定位作用,避免受力后撑杆与主梁产生偏移,从而导致预应力不足,植筋件将撑杆的端部与主梁贯穿相连,进一步使撑杆与主梁连接稳定,同时将撑杆提供的预应力均衡的传递给主梁,避免主梁受力不均而产生偏移弯折。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木质张弦梁结构,还包括次梁,设置在所述主梁径向方向上,并与所述主梁相连,多个所述次梁沿所述主梁的长度方向排列。本专利技术沿主梁径向方向设置次梁,且多个次梁沿主梁的长度方向排列,使次梁与主梁同时支撑屋面,从而增加屋面受到支撑力的受力点,使其受力更均衡,防止屋面受力点少而导致屋面变形。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木质张弦梁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结构,用于连接所述主梁和所述次梁,其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梁侧部以及所述次梁端部二者其一上的第一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所述主梁侧部以及所述次梁端部二者其一上的插槽;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插槽配合插接相连,并通过沿所述次梁径向方向设置的植筋件贯穿相连。本专利技术设置第一连接件连接主梁和次梁,第一连接件和插槽插接相连能够起到限位作用,防止次梁与主梁产生偏移或窜动,第一连接件和插槽通过沿次梁径向方向设置的植筋件贯穿相连可以使次梁受到的压力均衡的传递到主梁上,相较于第一连接件与次梁一侧相连,可以避免次梁受力向另一侧凸出弯折,以及导致第一连接件与次梁脱离的问题。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木质张弦梁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由横板和竖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木质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梁(1),端部设有第一容置腔;/n支座(8),嵌装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与所述主梁(1)固定相连;/n拉索(5),连接所述主梁(1)两端的支座(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木质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梁(1),端部设有第一容置腔;
支座(8),嵌装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与所述主梁(1)固定相连;
拉索(5),连接所述主梁(1)两端的支座(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质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1)为木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质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8)为板状结构;
所述支座(8)与所述主梁(1)通过沿所述支座(8)垂直方向布置的植筋件(11)贯穿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木质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撑杆(6),其一端与所述主梁(1)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拉索(5)相连,以向所述主梁(1)提供预应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木质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6)的端部嵌入所述主梁(1)内,并通过植筋件(11)与所述主梁(1)贯穿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木质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次梁(2),设置在所述主梁(1)径向方向上,并与所述主梁(1)相连,多个所述次梁(2)沿所述主梁(1)的长度方向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木质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次梁(2)为木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木质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连接结构,用于连接所述主梁(1)和所述次梁(2),其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梁(1)侧部以及所述次梁(2)端部二者其一上的第一连接件(9),以及设置在所述主梁(1)侧部以及所述次梁(2)端部二者其一上的插槽;
所述第一连接件(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庆英刘文珽李正张晓萌倪竣周金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