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用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2203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17
一种摩托车用轮胎(1),包含胎面橡胶(G2)、以及经由界面(K)与胎面橡胶(G2)相连的侧壁橡胶(G3)。侧壁橡胶(G3)在70℃下的损失正切tanδS小于胎面橡胶(G2)在70℃下的损失正切tanδ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用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维度地兼得抓地性能与减震性能的摩托车用轮胎。
技术介绍
在摩托车用轮胎中,若抓地性能不足,则存在翻倒的担忧。因此,在胎面橡胶,由于损失正切tanδ较高的橡胶的滞后摩擦较大,所以通常被使用。另一方面,在偏置构造的轮胎中,根据其制造方法,存在胎面部以及侧壁部使用相同的橡胶的趋势。但是,在这样的偏置构造的轮胎中,为了抓地性能而使用损失正切tanδ较高的橡胶的情况下,在侧壁部存在冲击吸收性(所谓减震性能)变差,从而损坏把手操作性能的问题。此外,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将胎面橡胶分割为轮胎赤道侧的中心橡胶及其两侧的胎肩橡胶,在中心橡胶使用损失正切tanδ大于胎肩橡胶的橡胶。这基于以下的理由。在摩托车用轮胎中,在直行时,中心橡胶主要与路面接地,从而相比胎肩橡胶,在潮湿路面上的行驶时间较长。据此,中心橡胶与胎肩橡胶相比,特别要求潮湿抓地性能。另外,在转弯时,胎肩橡胶接地,但胎肩橡胶与中心橡胶相比,损失正切tanδ相对较低,因此在转弯时能够发挥减震性能。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2017/204236号公报但是,在胎面橡胶的改善中,难以高维度地兼得抓地性能与减震性能,由此期望进一步的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维度地兼得抓地性能与减震性能的摩托车用轮胎。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摩托车用轮胎,其包含从胎面部经由侧壁部直至胎圈部的胎体,并且上述胎面部的外表面从轮胎赤道至胎面端呈凸圆弧状弯曲地延伸,上述摩托车用轮胎包含形成上述胎面部的胎面橡胶、以及形成上述侧壁部并且经由界面与上述胎面橡胶连接的侧壁橡胶,上述侧壁橡胶在70℃下的损失正切tanδS小于上述胎面橡胶在70℃下的损失正切tanδT。在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为:上述胎体形成为偏置构造。在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为:上述界面的轮胎轴向的外端位于上述侧壁部的外表面上,上述外端在轮胎径向上距胎圈基线的高度Ho与上述胎面端在轮胎径向上距胎圈基线的高度HS满足下式(1)。HS>Ho>0.6×HS---(1)在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为:上述界面的轮胎轴向的外端位于上述侧壁部的外表面上,上述界面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位于上述胎体上,上述外端在轮胎径向上距胎圈基线的高度Ho与上述内端在轮胎径向上距胎圈基线的高度Hi满足下式(2)。Ho>Hi---(2)在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为:通过上述界面的上述内端与上述外端的直线相对于轮胎轴向线的角度α为5°以上。在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为:上述侧壁橡胶的损失正切tanδS的峰值温度Ts小于上述胎面橡胶的损失正切tanδT的峰值温度Tt。在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为:上述侧壁橡胶在70℃下的复弹性模量E*S小于上述胎面橡胶在70℃下的复弹性模量E*T。在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为:上述侧壁橡胶与上述胎面橡胶分别包含抗老化剂,上述上述侧壁橡胶的抗老化剂相对于橡胶成分100重量部的调配量大于上述胎面橡胶的抗老化剂相对于橡胶成分100重量部的调配量。在本说明书中,轮胎的各部的尺寸等是指在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正规状态下被特定的值。上述“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Rim”。上述“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70℃下的损失正切tanδ以及70℃下的复弹性模量E*是依据JIS-K6394的规定,在测定温度为70℃、初始形变为10%、振幅为±1%、频率为10Hz、变形模式为拉伸这样的条件下,使用“粘弹谱仪”测定出的值。损失正切tanδ的峰值温度依据JIS-K6394的规定,在测定温度为-120~80℃、初始形变为10%、振幅为±1%、频率为10Hz、变形模式为拉伸这样的条件下对tanδ进行测定,并根据该测定结果求得tanδ的峰值温度。本专利技术如上所述,形成侧壁部的侧壁橡胶在70℃下的损失正切tanδS被设定为小于胎面橡胶在70℃下的损失正切tanδT。通常情况下,行驶时的轮胎的温度上升到70℃左右。因此,在行驶时,胎面橡胶的损失正切tanδT相对较大,由此,能够在直行时以及转弯时均发挥优越的抓地性能。另一方面,在行驶时,侧壁橡胶的损失正切tanδS相对变小。因此,能够不受胎面橡胶的制约,对侧壁部赋予柔和的挠曲与优越的减震性能,从而能够有助于乘坐舒适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的提高。即,能够高维度地兼得抓地性能与减震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用轮胎的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是放大表示其一部分的剖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胎面橡胶的其他的实施例的简要剖视图。图4是对在Ho≤Hi的情况下产生的界面处的裂缝进行说明的简要剖视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摩托车用轮胎;2…胎面部;3…侧壁部;4…胎圈部;6…胎体;BL…胎圈基线;Co…轮胎赤道;G2…胎面橡胶;G3…侧壁橡胶;K…界面;Pki…内端;Pko…外端;Te…胎面端;X…直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1具备:胎面部2、从胎面部2的两端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的一对侧壁部3、设置于各侧壁部3的内侧端并且埋设有胎圈芯5的胎圈部4。作为胎面部2的外表面的胎面表面2S从轮胎赤道Co至胎面端Te,呈向轮胎径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弯曲地延伸。胎面端Te、Te之间的轮胎轴向的直线宽度即胎面宽度成为轮胎最大宽度,由此,实现赋予较大的外倾角来转弯这样的摩托车用轮胎所特有的转弯性能。摩托车用轮胎1包含从胎面部2经由侧壁部3直至胎圈部4的胎体6。在本例中,示出了在胎体6的轮胎径向的外侧且是胎面部2的内部配置有缓冲层7的情况。胎体6具备跨越胎圈芯5、5之间的主体部6a、以及与该主体部6a相连并且在胎圈芯5的周围折回的折回部6b。本例的胎体6具有偏置构造。具体而言,胎体6由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o例如以30~60°的角度倾斜排列而成的多张、在本例中为2张胎体帘布层6A、6B形成。胎体帘布层6A、6B以各胎体帘线在帘布层之间相互交叉的方式使胎体帘线的倾斜的朝向错开地进行配置。缓冲层7与胎体6相同,由缓冲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o例如以30~60°的角度倾斜排列而成的多张、在本例中为2张缓冲帘布层7A、7B形成。缓冲层7吸收来自路面的突起等的冲击,从而保护胎体6。摩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用轮胎,包含从胎面部经由侧壁部直至胎圈部的胎体,并且所述胎面部的外表面从轮胎赤道至胎面端呈凸圆弧状弯曲地延伸,/n所述摩托车用轮胎的特征在于,/n包含成为所述胎面部的胎面橡胶、以及成为所述侧壁部且经由界面与所述胎面橡胶相连的侧壁橡胶,/n所述侧壁橡胶在70℃下的损失正切tanδS小于所述胎面橡胶在70℃下的损失正切tanδT。/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217 JP 2019-2275491.一种摩托车用轮胎,包含从胎面部经由侧壁部直至胎圈部的胎体,并且所述胎面部的外表面从轮胎赤道至胎面端呈凸圆弧状弯曲地延伸,
所述摩托车用轮胎的特征在于,
包含成为所述胎面部的胎面橡胶、以及成为所述侧壁部且经由界面与所述胎面橡胶相连的侧壁橡胶,
所述侧壁橡胶在70℃下的损失正切tanδS小于所述胎面橡胶在70℃下的损失正切tanδ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体成为偏置构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界面的轮胎轴向的外端位于所述侧壁部的外表面上,
所述外端在轮胎径向上距胎圈基线的高度Ho与所述胎面端在轮胎径向上距胎圈基线的高度HS满足下式(1),即:
HS>Ho>0.6×HS---(1)。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界面的轮胎轴向的外端位于所述侧壁部的外表面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坂航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