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建筑施工中的装配式建筑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2125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施工中的装配式建筑框架,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顶部的定位角块和固定角块、设置在定位角块与固定角块之间的框架本体、设置在框架本体顶部的双层角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通过调节定位角块和固定角块的位置可适应不同大小的框架本体尺寸,装配时先依据框架本体的尺寸固定定位角块的位置,再调节固定角块的位置,使得方便第一框板和第二框板的放置和固定,从而减少传统框架装配时所需相互配合的人力及劳动量,而依据具体需要在相邻框架本体之间通过设置双层角板进行嵌套式的连接再螺栓固定,使得各框板连接稳定从而提高框架本体的一体性,整体结构从内外侧对框架本体进行固定提高整体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建筑施工中的装配式建筑框架
本技术涉及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建筑施工中的装配式建筑框架。
技术介绍
框架是一个框子,指其约束性,也是一个架子,指其支撑性。是一个基本概念上的结构,用于去解决或者处理复杂的问题。随着框架钢结构及其他金属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大量兴起,框架钢结构建筑及其他金属结构以其强度高、自重轻、施工速度快、地基费用省、工业化程度高、外形美观、绿色环保等一系列优点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大型钢结构公司的重视。但是现有的装配式建筑框架,为了提高框架的装配效率而缩减结构,使得框架装配时需要较多的人力进行同时配合,从而增加了人工量,且大多仅仅在框架本体的外侧进行固定,缺少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建筑框架安装稳定不足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减少人工量提高整体结构稳定性的用于建筑施工中的装配式建筑框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建筑施工中的装配式建筑框架,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顶部的定位角块和固定角块、设置在定位角块与固定角块之间的框架本体、设置在框架本体顶部的双层角板;所述底板的两条对角线上均开有槽道,所述定位角块包括第一角钢和固定设于第一角钢内端面底部的弧形板,所述固定角块包括第二角钢和固定设于第二角钢外端面底部的连接板;所述框架本体竖直置于底板的顶端面,且框架本体包括置于第一角钢和第二角钢之间的第一框板和第二框板;所述双层角板置于相邻两个框架本体的边角处之间,且双层角板包括内角板、外角板和水平固定设于内角板和外角板中部的隔板。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角钢和第二角钢均通过底端面固定设有的滑块与槽道滑动连接,且第一角钢的外端面与第二角钢的内端面分别与框架本体的边角处的内端面与外端面接触,所述弧形板和连接板均通过螺钉与底板固定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框板和第二框板的具体数量均为两个,且第一框板和第二框板之间首尾对接构成正方体或矩形体。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内角板和外角板通过隔板构成的槽腔分别与第一框板和第二框板滑动卡接,且通过螺栓贯穿后与螺母固定连接。综上,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1、可以通过在底板的对角线位置开有槽道,使得滑动调节定位角块和固定角块的位置可适应不同大小的框架本体尺寸,装配时先依据框架本体的尺寸固定定位角块的位置,再调节固定角块的位置,使得方便第一框板和第二框板的放置和固定,从而减少传统框架装配时所需相互配合的人力及劳动量。2、通过依据具体需要在相邻框架本体之间通过设置双层角板进行嵌套式的连接再螺栓固定,使得各框板连接稳定从而提高框架本体的一体性,整体结构从内外侧对框架本体进行固定提高整体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结构俯视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结构正视剖视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结果正视外观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A-A剖面处的结构示意图;图例说明:1、底板;11、槽道;2、定位角块;21、第一角钢;22、弧形板;3、固定角块;31、第二角钢;32、连接板;4、框架本体;41、第一框板;42、第二框板;5、双层角板;51、内角板;52、外角板;53、隔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建筑施工中的装配式建筑框架,包括底板1、设置在底板1顶部的定位角块2和固定角块3、设置在定位角块2与固定角块3之间的框架本体4、设置在框架本体4顶部的双层角板5;底板1的两条对角线上均开有槽道11,定位角块2包括第一角钢21和固定设于第一角钢21内端面底部的弧形板22,固定角块3包括第二角钢31和固定设于第二角钢31外端面底部的连接板32;框架本体4竖直置于底板1的顶端面,且框架本体4包括置于第一角钢21和第二角钢31之间的第一框板41和第二框板42;双层角板5置于相邻两个框架本体4的边角处之间,且双层角板5包括内角板51、外角板52和水平固定设于内角板51和外角板52中部的隔板53。进一步,第一角钢21和第二角钢31均通过底端面固定设有的滑块与槽道11滑动连接,且第一角钢21的外端面与第二角钢31的内端面分别与框架本体4的边角处的内端面与外端面接触,弧形板22和连接板32均通过螺钉与底板1固定连接。进一步,第一框板41和第二框板42的具体数量均为两个,且第一框板41和第二框板42之间首尾对接构成正方体或矩形体。进一步,内角板51和外角板52通过隔板53构成的槽腔分别与第一框板41和第二框板42滑动卡接,且通过螺栓贯穿后与螺母固定连接。工作原理:使用时,可以通过在底板1的对角线位置开有槽道11,使得滑动调节定位角块2和固定角块3的位置可适应不同大小的框架本体4尺寸,装配时先依据框架本体4的尺寸固定定位角块2的位置,再调节固定角块3的位置,使得方便第一框板41和第二框板42的放置和固定,从而减少传统框架装配时所需相互配合的人力及劳动量,而依据具体需要在相邻框架本体4之间通过设置双层角板5进行嵌套式的连接再螺栓固定,使得各框板连接稳定从而提高框架本体4的一体性,整体结构从内外侧对框架本体4进行固定提高整体的稳定性。以上,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建筑施工中的装配式建筑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设置在底板(1)顶部的定位角块(2)和固定角块(3)、设置在定位角块(2)与固定角块(3)之间的框架本体(4)、设置在框架本体(4)顶部的双层角板(5);/n所述底板(1)的两条对角线上均开有槽道(11),所述定位角块(2)包括第一角钢(21)和固定设于第一角钢(21)内端面底部的弧形板(22),所述固定角块(3)包括第二角钢(31)和固定设于第二角钢(31)外端面底部的连接板(32);/n所述框架本体(4)竖直置于底板(1)的顶端面,且框架本体(4)包括置于第一角钢(21)和第二角钢(31)之间的第一框板(41)和第二框板(42);/n所述双层角板(5)置于相邻两个框架本体(4)的边角处之间,且双层角板(5)包括内角板(51)、外角板(52)和水平固定设于内角板(51)和外角板(52)中部的隔板(5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建筑施工中的装配式建筑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设置在底板(1)顶部的定位角块(2)和固定角块(3)、设置在定位角块(2)与固定角块(3)之间的框架本体(4)、设置在框架本体(4)顶部的双层角板(5);
所述底板(1)的两条对角线上均开有槽道(11),所述定位角块(2)包括第一角钢(21)和固定设于第一角钢(21)内端面底部的弧形板(22),所述固定角块(3)包括第二角钢(31)和固定设于第二角钢(31)外端面底部的连接板(32);
所述框架本体(4)竖直置于底板(1)的顶端面,且框架本体(4)包括置于第一角钢(21)和第二角钢(31)之间的第一框板(41)和第二框板(42);
所述双层角板(5)置于相邻两个框架本体(4)的边角处之间,且双层角板(5)包括内角板(51)、外角板(52)和水平固定设于内角板(51)和外角板(52)中部的隔板(53)。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崇周新宁立文盛井章赵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天建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