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行道雨水排放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91998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14
本申请涉及市政道路排水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人行道雨水排放系统,解决了目前人行道排水性差的问题。人行道雨水排放系统,包括路基、铺设于路基上方的透水砖和设置于路基两侧的路沿石,路基上设置有支撑格栅,支撑格栅的侧部与路沿石相抵接,透水砖依次拼接铺设于支撑格栅的上表面,路基的下方设置有雨水回收利用机构,雨水回收利用机构连通有排水管,排水管的上端贯穿于路基的上表面。本申请能够在下雨时将路基上的雨水快速排放掉,避免路面积水而影响行人的正常通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行道雨水排放系统
本申请涉及市政道路排水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人行道雨水排放系统。
技术介绍
车行道两侧一般会设置人行道,人行道包括路基、彩砖和设置于人行道两侧的路沿石,路基自下而上为素土层和碎石层,碎石层采用厚水泥稳定。碎石层表面较为粗糙不平,为了找平并对彩砖进行固定,在碎石层上方铺设有水泥砂浆,再将彩砖依次拼接铺设到水泥砂浆上,使用橡胶锤人工找平。为了对车行道与人行道进行分隔同时增加城市绿化面积,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通常会设置有隔离绿化带。但是路基的排水性较差,且由于彩砖铺设在水泥砂浆上,因此在下雨时彩砖与路基之间会产生积水,当雨量较大时积水难以快速排至市政排水系统,彩砖长时间在雨水的浸泡下可能会松动翘起,当行人踩到松动翘起的彩砖时,容易出现溅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目前人行道排水性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人行道雨水排放系统。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人行道雨水排放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人行道雨水排放系统,包括路基、铺设于所述路基上方的透水砖和设置于所述路基两侧的路沿石,所述路基上设置有支撑格栅,所述支撑格栅的侧部与所述路沿石相抵接,所述透水砖依次拼接铺设于所述支撑格栅的上表面,所述路基的下方设置有雨水回收利用机构,所述雨水回收利用机构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远离所述雨水回收利用机构的一端贯穿于所述路基的上表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雨时,雨水透过透水砖经由支撑格栅流至路基的上表面并经排水管流至雨水回收利用机构内;支撑格栅用于对透水砖进行支撑,从而使透水砖与路基之间间隔开并形成一定的缓冲空间,有利于对雨水进行排放,可使雨水快速排放至雨水回收利用机构内,保证了路面无积水,同时支撑格栅也能够避免透水砖长时间浸泡在雨水中而导致行人通过时出现溅水现象,方便行人正常通行;雨水回收利用机构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优选的,所述路基的上表面由两侧向中部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排水管的上端连通于所述路基上表面的中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路基上表面的倾斜设置能够对雨水起到引导作用,使雨水更快地流入排水管内而排出,避免路基与格栅之间积水。优选的,所述支撑格栅的下表面设置为与所述路基相配合的斜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格栅的下表面与路基相抵接,提高了支撑格栅的稳固性,增加了支撑格栅的承重能力,延长了支撑格栅的使用寿命。优选的,所述路基上表面的中部设有汇流槽,所述汇流槽沿所述路基的路径方向延伸,所述排水管连通于所述汇流槽,所述路基上表面的两侧均设有多个导流槽,多个所述导流槽均沿靠近所述汇流槽的方向延伸且连通于所述汇流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流槽能够对雨水进行引导,避免支撑格栅对雨水的排放造成阻挡,汇流槽能够进一步对雨水进行引导,使雨水更容易流向排水管,进而加快了雨水排出的速度。优选的,所述支撑格栅与所述透水砖之间铺设有过滤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层可对雨水中的异物起到过滤作用,避免异物堵塞支撑格栅而影响排水效果;由于透水砖为可拆卸式拼接铺设,进而方便对过滤层进行清理更换。优选的,所述支撑格栅设有多个且依次拼接铺设于所述路基的上表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支撑格栅依次拼接铺设于路基的上表面便于施工,节省人力。优选的,所述路沿石靠近所述支撑格栅的一侧设置有卡块,每块所述支撑格栅的两侧均设有与所述卡块相配合的卡槽,所述卡块嵌设于所述卡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块与卡槽相配合对支撑格栅进行定位,防止支撑格栅出现移动而导致透水砖松动,同时卡块与卡槽的设置也便于支撑格栅的定位安装。优选的,所述雨水回收利用机构包括连通于所述排水管的蓄水箱、连通于所述蓄水箱下部的水泵以及连通于所述水泵上的喷水管,所述喷水管远离所述水泵的一端设置有喷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蓄水箱可对雨水进行储存,蓄水箱内的雨水可通过水泵经喷头泵出以用于对隔离绿化带进行浇灌,节约了水资源,同时也减少了市政用水中用于浇灌隔离绿化带的水量,缓解了市政用水的压力。优选的,所述蓄水箱的上部连通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远离所述蓄水箱的一端连通于市政排水系统。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雨量较大时,当蓄水箱内积水的水位上升至溢流管的水平高度后,蓄水箱内的水会通过溢流管排放至市政排水系统,防止蓄水箱蓄满而导致雨水回流至路面上,避免路面积水。优选的,靠近隔离绿化带一侧的所述路沿石的下部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槽口朝向隔离绿化带,所述喷头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路沿石可对喷头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喷头被损坏,同时将喷头隐藏起来也能够节省空间。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下雨时,雨水能够快速经由透水砖和支撑格栅流下,再通过排水管排放至雨水回收利用机构内,达到快速排水的效果,防止透水砖长时间浸泡在积水中而影响行人正常通行;路基上表面的倾斜设置对经由透水砖和支撑格栅流下的雨水起到引流作用,能够使雨水快速流至排水管而排出,提升了排水效果;雨水回收利用机构能够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蓄水箱可对雨水进行储存,蓄水箱内的雨水可通过水泵经喷头泵出以用于对隔离绿化带进行浇灌,节约了水资源,减轻了市政用水的压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喷头与路沿石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路基与支撑格栅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路基;11、汇流槽;12、导流槽;2、透水砖;3、路沿石;31、卡块;32、容置槽;4、支撑格栅;41、卡槽;51、蓄水箱;52、水泵;53、喷水管;54、喷头;55、溢流管;6、排水管;7、过滤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人行道雨水排放系统。参照图1,人行道雨水排放系统包括路基1、铺设于路基1上方的透水砖2以及铺设于路基1两侧的路沿石3。参照图2,为了避免透水砖2长时间浸泡在积水中而导致行人通过时出现溅水现象,在路基1与透水砖2之间安装有支撑格栅4,支撑格栅4为多个依次拼接铺设在路基的上表面且支撑格栅4的侧部与路沿石3相抵接,透水砖2依次拼接铺设于支撑格栅4的上表面,支撑格栅4对透水砖2进行支撑并将透水砖2与路基1间隔开,使透水砖2与路基1之间形成一定的缓冲空间,有利于雨水排放。为了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在路基1下方安装有雨水回收利用机构,雨水回收利用机构连通有排水管6,排水管6远离雨水回收利用机构的一端贯穿于路基1的上表面。参照图2,雨水回收利用机构包括连通于排水管6的蓄水箱51、连通于蓄水箱51下部的水泵52以及连通于水泵52上的喷水管53,喷水管53远离水泵52的一端设置有喷头54。蓄水箱51起到对雨水的储存作用,蓄水箱51内的雨水通过水泵52经喷头54泵出用于对隔离绿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行道雨水排放系统,包括路基(1)、铺设于所述路基(1)上方的透水砖(2)和设置于所述路基(1)两侧的路沿石(3),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1)上设置有支撑格栅(4),所述支撑格栅(4)的侧部与所述路沿石(3)相抵接,所述透水砖(2)依次拼接铺设于所述支撑格栅(4)的上表面,所述路基(1)的下方设置有雨水回收利用机构,所述雨水回收利用机构连通有排水管(6),所述排水管(6)远离所述雨水回收利用机构的一端贯穿于所述路基(1)的上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行道雨水排放系统,包括路基(1)、铺设于所述路基(1)上方的透水砖(2)和设置于所述路基(1)两侧的路沿石(3),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1)上设置有支撑格栅(4),所述支撑格栅(4)的侧部与所述路沿石(3)相抵接,所述透水砖(2)依次拼接铺设于所述支撑格栅(4)的上表面,所述路基(1)的下方设置有雨水回收利用机构,所述雨水回收利用机构连通有排水管(6),所述排水管(6)远离所述雨水回收利用机构的一端贯穿于所述路基(1)的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行道雨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1)的上表面由两侧向中部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排水管(6)的上端连通于所述路基(1)上表面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人行道雨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格栅(4)的下表面设置为与所述路基(1)上表面相配合的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人行道雨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1)上表面的中部设有汇流槽(11),所述汇流槽(11)沿所述路基(1)的路径方向延伸,所述排水管(6)连通于所述汇流槽(11),所述路基(1)上表面的两侧均设有多个导流槽(12),多个所述导流槽(12)均沿靠近所述汇流槽(11)的方向延伸且连通于所述汇流槽(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行道雨水排放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德凤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景鹏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