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纤维丝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1522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纤维丝支架。该光学纤维丝支架包括:底板,设置有定位部件;所述底板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齿条,设置于第一侧;第一齿条上设置有若干第一齿;第二齿条,设置于第二侧;第二齿条上设置有若干第二齿;所述第一齿和所述第二齿的数量相等,均向上设置;所述第一齿条上的第一齿与所述第二齿条上的第二齿位置一一对应;其还包括挡板和垫板;由第二侧起,第二齿条、垫板和挡板依次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二侧。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将光纤面板制造中智能排板的人工喂丝变为机械自动喂丝,避免人手与光学纤维丝的接触,提高了产品质量合格率,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纤维丝支架
本技术属于光纤制造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纤维丝支架。
技术介绍
光学纤维面板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光电成像元件,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分辨率高、数值孔径大、级间耦合损失小、传像清晰、真实、传光效率高、在图像传输上具有光学零厚度以及能改善边缘像质等特点。基于人工智能制造的光纤面板性能优良,其智能排板方法能通过图像识别获取光学纤维丝的空间位置信息、尺寸信息等环境参数以及排板模具的环境参数,控制光学纤维丝和排板模具的排板工作状态,然后通过机械臂装配的机械夹具的拾取和移动,让光学纤维丝的排板定位更准确,更能满足光学纤维面板的光学纤维丝的排板要求。现有技术中,光纤面板的智能排板过程主要靠人工给机械手喂丝,即:由人工将定长切好的光学纤维丝逐根递给机械手,由机械手抓取所述的光学纤维丝完成排板动作。但是,此种人工喂丝的方式存在以下缺陷:由于光学纤维丝的皮层厚度极薄,薄至0.2微米,在手工操作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皮层的破损,导致严重影响光学纤维面板的传像性能,且人工喂丝很难保证取丝时的稳定性,导致排板过程不稳定,影响光学纤维面板的内部质量合格率;同时成本高、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纤维丝支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将光纤面板制造中的智能排板的人工喂丝变为机械自动喂丝,避免人手与光学纤维丝的接触,提高了产品质量合格率,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光学纤维丝支架,其包括:底板,设置有定位部件,用于为所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定位;所述底板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齿条,设置于所述的第一侧;所述的第一齿条上设置有若干第一齿;和第二齿条,设置于所述的第二侧;所述的第二齿条上设置有若干第二齿;其中,所述第一齿和所述第二齿的数量相等,均向上设置;所述第一齿条上的第一齿与所述第二齿条上的第二齿位置一一对应。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优选的,前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其中所述的光学纤维丝是正六边形的复丝;所述的第一齿条的齿槽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的下部为竖槽,上部为喇叭形开口;所述的竖槽的宽度为所述正六边形对边距离的0.5~0.9倍;所述的竖槽的深度大于所述正六边形的边长的一半;所述喇叭形开口的角度≥100°;所述的第二齿条的齿槽为V字形结构;所述V字形结构的开口角度90°~130°。优选的,前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其中所述的第一齿条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的第一侧。优选的,前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其还包括挡板和垫板;由所述的第二侧起,所述的第二齿条、垫板和挡板依次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的第二侧。优选的,前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其还包括L形挡板;由所述的第二侧起,所述的第二齿条和所述挡板依次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的第二侧;其中,所述L形挡板的水平部分连接所述的第二齿条。优选的,前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其中所述的第一齿、所述的第二齿的位置均高于所述的底板;所述的垫板的顶端位置低于所述的第二齿的位置;所述的挡板的顶端位置高于所述的第二齿的位置。优选的,前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其中所述的垫板的厚度4mm~6mm。优选的,前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其中所述L型挡板的水平部分的长度4mm~6mm。优选的,前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其中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的材质为金属材料。优选的,前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其中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的材质为不锈钢或铝。优选的,前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其中所述挡板为透明材料。优选的,前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其中所述挡板的材质为有机玻璃或玻璃。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光学纤维丝支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提出的光学纤维丝支架,其可以放置于长光学纤维丝下方指定位置,在长光学纤维丝被撅断为指定长度的光学纤维丝时能够自动落入该光学纤维丝支架中,然后该光学纤维丝支架被整体搬至下一工序机械手取丝的工位中备用。通过该光学纤维丝支架可以实现光纤面板智能排板过程中的无人工接触光学纤维丝。其无需通过人工喂丝给机械手,而是通过机械撅断的光学纤维丝自动落入该支架中,由机械手自动从该光学纤维丝支架上取丝排板,避免了手工操作过程中人手与光学纤维丝的接触,克服了皮层破损的缺陷;且,通过光学纤维丝支架存放光学纤维丝,使机械手取丝时稳定,从而提高了光学纤维面板的内部质量合格率;同时,采用机械化接丝、取丝后,可以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光学纤维丝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齿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第二齿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光学纤维丝支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a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b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齿条的结构示意图;图5c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齿条的结构示意图;图5d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垫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e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光学纤维丝支架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本技术提出一种光学纤维丝支架,如附图1所示,其包括:底板1,设置有定位部件11,用于为所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定位;所述底板1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齿条2,设置于所述的第一侧;所述的第一齿条2上设置有若干第一齿;和第二齿条3,设置于所述的第二侧;其中,所述第一齿和所述第二齿的数量相等,均向上设置,所述第一齿条上的第一齿与所述第二齿条上的第二齿位置一一对应。所述的定位部件可以是定位孔,也可以是定位块,主要是为了其在和前一工序以及后一工序配合时为所述光学纤维丝支架定位。一方面,所述的定位部件和光学纤维丝的生产线需要进行位置配合,使得生产线制备的定长的光学纤维丝能够准确落入所述第一齿条的齿槽和第二齿条的齿槽中;另一方面,当所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摆好丝之后,需将所述光学纤维丝支架转运至下一工序的指定位置进行定位,以便于机械手从所述光学纤维丝支架上取丝操作。所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用于码放光学纤维丝。在长光学纤维丝被撅断之前,先将所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摆放至未撅断的长光学纤维丝的下方,当所述的长光学纤维丝被撅断后,被撅断的光学纤维丝自然落入所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上,使每根光学纤维丝的两端分别被相互对应的第一齿和第二齿支撑。所述的第一齿和与其呼应的第二齿共同支撑一根光学纤维丝;若干第一齿和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纤维丝支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n底板,设置有定位部件,用于为所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定位;所述底板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n第一齿条,设置于所述的第一侧;所述的第一齿条上设置有若干第一齿;和/n第二齿条,设置于所述的第二侧;所述的第二齿条上设置有若干第二齿;其中,所述第一齿和所述第二齿的数量相等,均向上设置;所述第一齿条上的第一齿与所述第二齿条上的第二齿位置一一对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纤维丝支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底板,设置有定位部件,用于为所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定位;所述底板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第一齿条,设置于所述的第一侧;所述的第一齿条上设置有若干第一齿;和
第二齿条,设置于所述的第二侧;所述的第二齿条上设置有若干第二齿;其中,所述第一齿和所述第二齿的数量相等,均向上设置;所述第一齿条上的第一齿与所述第二齿条上的第二齿位置一一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学纤维丝是正六边形的复丝;所述的第一齿条的齿槽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的下部为竖槽,上部为喇叭形开口;所述的竖槽的宽度为所述正六边形对边距离的0.5~0.9倍;所述的竖槽的深度大于所述正六边形的边长的一半;所述喇叭形开口的角度≥100°;所述的第二齿条的齿槽为V字形结构;所述V字形结构的开口角度90°~1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齿条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的第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纤维丝支架,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挡板和垫板;由所述的第二侧起,所述的第二齿条、垫板和挡板依次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的第二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浩洋张弦张磊许慧超赵越张敬樊志恒宋普光汤晓峰洪常华王爱新石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