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式高压燃油分配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8855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整体式高压燃油分配管,包括一体成型的主体,所述主体包括通油腔、进油管接头、传感器接头及若干喷油器座,所述进油管接头、所述传感器接头及所述喷油器座与所述通油腔相互连通,所述喷油器座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孔对,所述定位孔对用于悬吊住一喷油器。由于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制造所述高压燃油分配管的主体,解决了现有高压燃油分配管通油子零件与主油管之间钎焊结构强度无法满足更高供油压力进而发生开裂及漏油的问题,提高了主体的结构强度,且保证了耐腐蚀性与原材料一致,同时还使得通油腔的外轮廓可根据发动机布置空间灵活改变形状,改善了现有高压燃油分配管与发动机边界干涉导致无法装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整体式高压燃油分配管
本技术涉及汽车发动机零件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整体式高压燃油分配管。
技术介绍
燃油分配管又称燃油导轨或者油轨,它是汽油机燃料喷射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足够的燃油流量并均匀地分配给各缸的喷油器,同时实现各喷油器的安装和连接。现有的高压燃油分配管由主油管、若干喷油器座、若干支架、进油管接头和传感器接头等子零件组成。其中,主油管、喷油器座、进油管接头和传感器接头直接与燃油接触,可称之为通油子零件,支架不直接与燃油接触,可称之为非通油子零件。通油子零件通过钎焊与主油管固定并密封高压燃油,非通油子零件支架通过钎焊固定在主油管上。随着缸内直喷发动机的技术进步,现有的高压燃油分配管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新需求,具体包括:1)更高的供油压力。现有高压燃油分配管通油子零件与主油管之间用于固定和密封的钎焊结构,其结构强度远低于子零件结构强度,是现有高压燃油分配管结构强度的瓶颈。更高油压所带来的更高应力载荷,将超过钎焊结构的结构强度,使得钎焊结构处发生破裂,导致燃油泄漏。而且这种结构强度取决于钎焊材料本身,很难通过结构设计来改善。2)更多的燃油种类。燃油种类从无铅汽油扩展到含乙醇汽油、甲醇汽油。由于钎焊材料的耐腐蚀性较差,乙醇汽油和甲醇汽油中的酸类成分(乙酸、甲酸等)对于钎焊结构造成更大腐蚀,进一步降低钎焊结构的结构强度,使得钎焊结构处发生破裂,导致燃油泄漏。3)更大的振动载荷。振动激励从发动机通过支架传递到各子零件。更大的振动载荷导致两个问题:一方面,使得支架与主油管之间用于固定的钎焊结构受到更大应力载荷,发生断裂;另一方面,各子零件的振动响应增大——振幅及加速度过大,导致对配件接口损伤,例如:传感器接插件磨损等,降低了接口的鲁棒性。4)更紧凑的布置空间。发动机小型化使得高压燃油分配管的可占用空间更小、更复杂。现有高压燃油分配管中笔直的圆柱形的主油管可能与发动机边界干涉,导致无法装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体式高压燃油分配管,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以及耐腐蚀性,能够适应市场的新需求。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整体式高压燃油分配管,包括一体成型的主体,所述主体包括通油腔、进油管接头、传感器接头及若干喷油器座,所述进油管接头、所述传感器接头及所述喷油器座与所述通油腔相互连通,所述喷油器座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孔对,所述定位孔对用于悬吊住一喷油器。可选的,所述喷油器座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每个所述定位孔对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上的两个定位孔,所述喷油器的顶部设置有一悬吊环,一定位销依次贯穿所述第一侧壁的定位孔、所述悬吊环及所述第二侧壁的定位孔以悬吊住所述喷油器。可选的,每个定位孔对包含的两个定位孔均为通孔;或者,每个定位孔对包含的两个定位孔中,一个为通孔,另一个为盲孔。可选的,所述喷油器座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每个所述定位孔对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上的两个定位孔,所述喷油器的顶部设置有U形卡扣,所述U形卡扣的两端分别从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外卡入两个所述定位孔内以悬吊住所述喷油器。可选的,所述主体还包括若干支座,所述支座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穿所述支座。可选的,所述支座、所述通油腔和所述喷油器座之间的过渡区域的外部轮廓均设置有圆角。可选的,所述过渡区域的厚度大于所述通油腔的外壁的厚度。可选的,所述喷油器座上还设置有防转槽,所述防转槽与所述定位孔对不干涉。可选的,所述通油腔的外壁上设置有避让槽。可选的,所述主体为锻造一体成型。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整体式高压燃油分配管,由于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制造所述高压燃油分配管的主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解决了现有高压燃油分配管通油子零件与主油管之间钎焊结构强度无法满足更高供油压力进而发生开裂及漏油的问题,提高了主体的结构强度,同时还减小了高压燃油分配管的尺寸;2)解决了现有高压燃油分配管通油子零件与主油管之间钎焊材料耐腐蚀差,在更高油压下,无法耐乙醇汽油及甲醇汽油腐蚀的问题。主体采用一体成型,耐腐蚀性与原材料一致;3)使得通油腔的外轮廓可根据发动机布置空间灵活改变形状,从而改善了现有高压燃油分配管与发动机边界干涉导致无法装配的问题;4)解决了现有高压燃油分配管各子零件的振动响应增大——振幅及加速度过大,进而导致对配件接口损伤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整体式高压燃油分配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进油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传感器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喷油器座的剖视图;图5a-5c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定位孔对的三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座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过渡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其中,附图标记为:100-通油腔;200-进油管接头;210-通油孔;220-锥形密封面;230-外螺纹;300-传感器接头;310-中间连接器;400-喷油器座;500-定位孔;510-U形卡扣;600-支座;610-安装孔;710、720、730-过渡区域;800-防转槽;900-避让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根据下列描述,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整体式高压燃油分配管,包括一体成型的主体,所述主体包括通油腔100、进油管接头200、传感器接头300及若干喷油器座400,所述进油管接头200、所述传感器接头300及所述喷油器座400与所述通油腔100相互连通,所述喷油器座400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孔对,所述定位孔对用于悬吊住一喷油器。具体的,所述主体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具体工艺可以是锻造、铸造或粉末冶金等工艺方法。本实施例中,由于一体锻造成型工艺的性价比最高,故采用一体锻造成型得到所述主体。通过一体成型的工艺得到高压燃油分配管的主体结构的步骤具体包括:步骤S11:提供一棒材,所述棒材为不锈钢圆棒,其材质可以是马氏体不锈钢,也可以是奥氏体不锈钢,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步骤S12:加热所述棒材并进行热模锻以得到锻胚;步骤S13:对所述锻胚进行热处理及机加工,例如可以采用枪钻加工所述主体的内腔以形成通油腔100,用成型刀加工进油管接头200及传感器接头300,然后用钻铣刀加工所述喷油器座400的内腔,用普通麻花钻加工所述喷油器座400与所述主油管之间的连通孔。由于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制造所述高压燃油分配管的主体,具有以下四个优点:1)解决了现有高压燃油分配管通油子零件与主油管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整体式高压燃油分配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成型的主体,所述主体包括通油腔、进油管接头、传感器接头及若干喷油器座,所述进油管接头、所述传感器接头及所述喷油器座与所述通油腔相互连通,所述喷油器座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孔对,所述定位孔对用于悬吊住一喷油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整体式高压燃油分配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成型的主体,所述主体包括通油腔、进油管接头、传感器接头及若干喷油器座,所述进油管接头、所述传感器接头及所述喷油器座与所述通油腔相互连通,所述喷油器座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孔对,所述定位孔对用于悬吊住一喷油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高压燃油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油器座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每个所述定位孔对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上的两个定位孔,所述喷油器的顶部设置有一悬吊环,一定位销依次贯穿所述第一侧壁的定位孔、所述悬吊环及所述第二侧壁的定位孔以悬吊住所述喷油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体式高压燃油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每个定位孔对包含的两个定位孔均为通孔;或者,每个定位孔对包含的两个定位孔中,一个为通孔,另一个为盲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高压燃油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油器座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每个所述定位孔对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凌旻姜善睿吴顺耘伍中宇
申请(专利权)人: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