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6536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能够应对预混合燃烧方式和扩散燃烧方式,使液体燃料供给用轨道管和引燃燃料供给用轨道管的维护变得容易。发动机(21)具备主燃料喷射阀(79)、引燃燃料喷射阀(82)、液体燃料供给用轨道管(42)以及引燃燃料供给用轨道管(47)。主燃料喷射阀(79)在扩散燃烧方式下的燃烧时向燃烧室(110)供给来自液体燃料供给用轨道管(42)的液体燃料。引燃燃料喷射阀(82)在预混合燃烧方式下的燃烧时为了将气体燃料点燃而向燃烧室(110)供给来自引燃燃料供给用轨道管(47)的引燃燃料。液体燃料供给用轨道管(42)及引燃燃料供给用轨道管(47)配备于比排气歧管(44)更低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780037526.9、申请日为2017年6月9日、专利技术名称为“发动机”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采用多种燃料型的发动机。详细而言,涉及发动机中的液体燃料供给用的配管的配置。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如下所谓的双燃料发动机:能够择一选择预混合燃烧方式和扩散燃料方式中的任意方式进行驱动,在上述预混合燃烧方式中,使天然气等燃料气体与空气混合并使之燃烧,在上述扩散燃料方式中,使重油等液体燃料(燃油)扩散并使之燃烧。专利文献1公开了作为这种发动机的发动机装置。在该专利文献1的发动机装置中,用于在扩散燃烧方式下的燃烧时向燃烧室供给液体燃料的液体燃料供给用轨道管,相对于作为发动机输出轴的曲轴而设置于右侧。另外,用于在预混合燃烧方式下的燃烧时出于将气体燃料点燃的目的而向燃烧室供给引燃燃料的共轨管,相对于曲轴而设置于左侧的、俯视时紧邻排气歧管的侧方的位置,更具体而言,设置于排气歧管的排气支管的上方的位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8672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液体燃料供给用轨道管相对于曲轴而配置于右侧,引燃燃料供给用共轨管相对于曲轴而配置于左侧,所以难以从共用的场所进行这些轨道管的维护,从而导致作业效率降低。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情况而完成的,其潜在的目的在于使液体燃料供给用轨道管和引燃燃料供给用轨道管的维护变得容易。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上,接下来说明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及其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观点,提供以下结构的发动机。即,该发动机能够应对预混合燃烧方式和扩散燃烧方式,其中,在上述预混合燃烧方式中,使气体燃料与空气混合之后流入到燃烧室,在上述扩散燃烧方式中,向上述燃烧室内喷射液体燃料并使之燃烧。该发动机具备主燃料喷射阀、引燃燃料喷射阀、液体燃料供给用轨道管以及引燃燃料供给用轨道管。上述主燃料喷射阀在上述扩散燃烧方式下的燃烧时向上述燃烧室供给液体燃料。上述引燃燃料喷射阀在上述预混合燃烧方式下的燃烧时出于将气体燃料点燃的目的而向上述燃烧室供给引燃燃料。该发动机具备排气歧管,其收集由于上述燃烧室中的燃烧而产生的气体并将其排出到外部。将上述液体燃料供给用轨道管及引燃燃料供给用轨道管配备于比上述排气歧管更低的位置由此,液体燃料供给用轨道管及引燃燃料供给用轨道管配备于比排气歧管更低的位置,所以,即使假设在供给到燃烧室之前的燃料泄漏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与高温的排气歧管的表面接触而导致火灾的风险。在上述发动机中,优选形成为以下结构。即,该发动机还具备燃料喷射泵,该燃料喷射泵从上述液体燃料供给用轨道管向上述主燃料喷射阀供给液体燃料。在侧视观察上述发动机时,上述燃料喷射泵配备于与上述液体燃料供给用轨道管及上述引燃燃料供给用轨道管重叠的位置。由此,液体燃料供给用轨道管、引燃燃料供给用轨道管以及上述燃料喷射泵的维护作业变得容易。在上述发动机中,优选形成为以下结构。即,该发动机还具备覆盖部件。上述覆盖部件将上述液体燃料供给用轨道管、上述引燃燃料供给用轨道管以及上述燃料喷射泵覆盖。由此,即使假设燃料从液体燃料供给用轨道管、引燃燃料供给用轨道管或者燃料喷射泵中的任意部件泄漏,也能防止燃料向周围扩散,从而维护性以及安全性得到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概略地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动机以及双系统的燃料供给路径的示意图。图2是发动机的后视图。图3是详细示出燃烧室周围的结构的背面局部剖视图。图4是发动机的主视图。图5是发动机的俯视图。图6是发动机的右视图。图7是示出液体燃料供给路径的示意性的前方立体图。图8是发动机的左视图。图9是示出拆下侧盖的一部分以及隔热盖时的情形的发动机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拆下侧盖的状态的发动机的放大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概略地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动机21以及双系统的燃料供给路径30、31的示意图。图2是发动机21的后视图。图3是详细示出燃烧室110周围的结构的背面局部剖视图。图4是发动机21的主视图。图5是发动机21的俯视图。图6是发动机21的右视图。图7是示出液体燃料供给路径的示意性的前方立体图。图8是发动机21的左视图。图9是示出拆下侧盖43的一部分以及隔热盖45时的情形的发动机21的立体图。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多气缸发动机)21是能够应对预混合燃烧方式和扩散燃烧方式中的任意方式的、所谓的双燃料发动机,其中,在预混合燃烧方式中,使气体燃料与空气混合之后流入到燃烧室,在扩散燃烧方式中,向燃烧室内喷射液体燃料并使其燃烧。作为未图示的船舶的推进兼发电机构的驱动源,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21借助基座而安装于船舶的燃机室的内底板上。作为发动机输出轴的曲轴24从发动机21的后端部朝向后方突出。未图示的减速器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曲轴24的一端连结。船舶的未图示的推进轴配置为:与曲轴24之间隔着该减速器且轴线与曲轴24的轴线一致。在推进轴的端部安装有产生船舶的推进力的螺旋桨。上述减速器具有PTO轴,未图示的轴驱动发电机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连结于该PTO轴。根据该结构,发动机21的动力经由减速器而分流传递到推进轴和轴驱动发电机。由此,产生船舶的推进力,并且将通过轴驱动发电机的驱动而产生的电力供给到船舶内的电气系统。接下来,参照附图对发动机21进行详细说明。如上所述,发动机21是双燃料发动机,能够选择预混合燃烧方式和扩散燃烧方式中的任意方式而进行驱动,其中,在预混合燃烧方式中,使天然气等燃料气体与空气混合并使之燃烧,在扩散燃烧方式中,使重油等液体燃料(燃油)扩散并使之燃烧。另外,以下,以与减速器连接的那侧(供飞轮配置的那侧)为后侧、以朝向发动机21的前表面时的右侧为右、且以朝向发动机21的前表面时的左侧为左,由此对发动机21的结构的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因此,前后方向可以改称为与曲轴24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左右方向可以改称为与曲轴24的轴线垂直的方向。其中,本说明并不限定发动机21的朝向,发动机21可以根据用途等而以各种朝向进行设置。如图1所示,双系统的燃料供给路径30、31与发动机21连接。供液化天然气(LNG)贮存的气体燃料箱32与一方的燃料供给路径30连接,并且,供船舶用柴油(MDO)贮存的液体燃料箱33与另一方的燃料供给路径31连接。在该结构中,一方的燃料供给路径30向发动机21供给燃料气体,另一方的燃料供给路径31向发动机21供给燃油。燃料供给路径30从上游侧开始依次配置有:供液化状态的气体燃料储存的气体燃料箱32;使得气体燃料箱32的液化燃料气化的气化装置34;以及对从气化装置34向发动机21的燃料气体的供给量进行调节的气阀单元35。如图2至图4所示,发动机21是气缸盖26组装于气缸体25的上方而构成的直列多气缸发动机。如图2及图4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其能够应对预混合燃烧方式和扩散燃烧方式,在所述预混合燃烧方式中,使气体燃料与空气混合之后流入到燃烧室,在所述扩散燃烧方式中,向所述燃烧室内喷射液体燃料并使之燃烧,/n所述发动机的特征在于,具备:/n主燃料喷射阀,其在所述扩散燃烧方式下的燃烧时向所述燃烧室供给液体燃料;/n引燃燃料喷射阀,其在所述预混合燃烧方式下的燃烧时出于将气体燃料点燃的目的而向所述燃烧室供给引燃燃料;/n液体燃料供给用轨道管,其向所述主燃料喷射阀供给液体燃料;/n引燃燃料供给用轨道管,其向所述引燃燃料喷射阀供给引燃燃料;以及/n排气歧管,其收集由于所述燃烧室中的燃烧而产生的气体并将其排出到外部,/n将所述液体燃料供给用轨道管及所述引燃燃料供给用轨道管配备于比所述排气歧管更低的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714 JP 2016-1394401.一种发动机,其能够应对预混合燃烧方式和扩散燃烧方式,在所述预混合燃烧方式中,使气体燃料与空气混合之后流入到燃烧室,在所述扩散燃烧方式中,向所述燃烧室内喷射液体燃料并使之燃烧,
所述发动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主燃料喷射阀,其在所述扩散燃烧方式下的燃烧时向所述燃烧室供给液体燃料;
引燃燃料喷射阀,其在所述预混合燃烧方式下的燃烧时出于将气体燃料点燃的目的而向所述燃烧室供给引燃燃料;
液体燃料供给用轨道管,其向所述主燃料喷射阀供给液体燃料;
引燃燃料供给用轨道管,其向所述引燃燃料喷射阀供给引燃燃料;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村胜博广濑宏一
申请(专利权)人:洋马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