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帆专利>正文

一种高效的轴承加工自动上料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8279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的轴承加工自动上料机,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传动框,所述传动框的内腔依次设有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所述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内腔的两侧均套设有驱动杆,驱动杆的一侧通过轴承与传动框的连接处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旋转杆、电动伸缩杆、驱动杆、第一传动带、第二红外检测仪、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传动带、挡板、第二伺服电机、从动锥齿、主动锥齿和第一红外检测仪,解决了现有市场上的轴承加工用上料装置不具备自动化程度高的功能,设备作业需要工人手动上料,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制造成本大大增加,不利于使用者操作使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的轴承加工自动上料机
本技术涉及轴承加工
,具体为一种高效的轴承加工自动上料机。
技术介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机械加工过程渐渐趋于自动化,现有市场上的轴承加工用上料装置不具备自动化程度高的功能,设备作业需要工人手动上料,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制造成本大大增加,不利于使用者的操作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的轴承加工自动上料机,具备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解决了现有市场上的轴承加工用上料装置不具备自动化程度高的功能,设备作业需要工人手动上料,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制造成本大大增加,不利于使用者操作使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的轴承加工自动上料机,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传动框,所述传动框的内腔依次设有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所述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内腔的两侧均套设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一侧通过轴承与传动框的连接处活动连接,所述驱动杆的一侧贯穿传动框并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驱动杆的端面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框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二传动带配合使用的挡板,所述传动框的内腔位于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接触水平线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红外检测仪,所述传动框的内腔位于第一红外检测仪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红外检测仪,所述底板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驱动框,所述驱动框内腔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输出杆,所述输出杆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所述主动锥齿的左侧啮合从动锥齿,所述从动锥齿的内腔固定连接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的底部通过轴承与驱动框的连接处活动连接,所述旋转杆的顶部贯穿驱动框并固定连接有横板,所述横板底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电磁吸盘。优选的,所述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的内腔均设有辅助辊,所述辅助辊的顶部和底部均通过轴承与传动框的连接处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旋转杆的表面套设有活动套,所述活动套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的顶部与驱动框的连接处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横板底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与电动伸缩杆配合使用的配重块,所述横板的厚度为3mm。优选的,所述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的表面均开设有摩擦凸台,且第二传动带的离地高度比第一传动带高出1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旋转杆、电动伸缩杆、驱动杆、第一传动带、第二红外检测仪、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传动带、挡板、第二伺服电机、从动锥齿、主动锥齿和第一红外检测仪,可使装置达到自动化程度高的功能,解决了现有市场上的轴承加工用上料装置不具备自动化程度高的功能,设备作业需要工人手动上料,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制造成本大大增加,不利于使用者操作使用的问题。2、通过辅助辊的使用,能够有效避免传动带在传动使用时受力倾斜凹陷影响传动使用的现象,提升传动的精度和稳定性;通过活动套和安装杆的使用,能够有效避免旋转杆在转动时出现受力歪斜影响使用的现象,提升了旋转杆转动时的稳定性;通过配重块的使用,能够有效避免横板在使用时两侧受力不均出现歪斜的现象,保障了横板的使用寿命;通过摩擦凸台的使用,能够有效避免轴承在传动带的表面出现打滑影响传动使用时的现象,提升了轴承传动时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传动框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驱动框剖视图。图中:1、底板;2、驱动框;3、旋转杆;4、配重块;5、横板;6、电动伸缩杆;7、传动框;8、固定杆;9、驱动杆;10、第一传动带;11、第二红外检测仪;12、第一伺服电机;13、辅助辊;14、第二传动带;15、挡板;16、第二伺服电机;17、活动套;18、安装杆;19、从动锥齿;20、主动锥齿;21、输出杆;22、第一红外检测仪。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的底板1、驱动框2、旋转杆3、配重块4、横板5、电动伸缩杆6、传动框7、固定杆8、驱动杆9、第一传动带10、第二红外检测仪11、第一伺服电机12、辅助辊13、第二传动带14、挡板15、第二伺服电机16、活动套17、安装杆18、从动锥齿19、主动锥齿20、输出杆21和第一红外检测仪22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请参阅图1-3,一种高效的轴承加工自动上料机,包括底板1,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8,固定杆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传动框7,传动框7的内腔依次设有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4,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4的内腔均设有辅助辊13,辅助辊13的顶部和底部均通过轴承与传动框7的连接处活动连接,通过辅助辊13的使用,能够有效避免传动带在传动使用时受力倾斜凹陷影响传动使用的现象,提升传动的精度和稳定性,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4内腔的两侧均套设有驱动杆9,驱动杆9的一侧通过轴承与传动框7的连接处活动连接,驱动杆9的一侧贯穿传动框7并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12,第一伺服电机12的输出端与驱动杆9的端面固定连接,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4的表面均开设有摩擦凸台,且第二传动带14的离地高度比第一传动带10高出10mm,通过摩擦凸台的使用,能够有效避免轴承在传动带的表面出现打滑影响传动使用时的现象,提升了轴承传动时的效率,传动框7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二传动带14配合使用的挡板15,传动框7的内腔位于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4接触水平线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红外检测仪22,传动框7的内腔位于第一红外检测仪22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红外检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的轴承加工自动上料机,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8),所述固定杆(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传动框(7),所述传动框(7)的内腔依次设有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4),所述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4)内腔的两侧均套设有驱动杆(9),所述驱动杆(9)的一侧通过轴承与传动框(7)的连接处活动连接,所述驱动杆(9)的一侧贯穿传动框(7)并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12),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2)的输出端与驱动杆(9)的端面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框(7)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二传动带(14)配合使用的挡板(15),所述传动框(7)的内腔位于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4)接触水平线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红外检测仪(22),所述传动框(7)的内腔位于第一红外检测仪(22)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红外检测仪(11),所述底板(1)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驱动框(2),所述驱动框(2)内腔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伺服电机(16),所述第二伺服电机(16)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输出杆(21),所述输出杆(2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20),所述主动锥齿(20)的左侧啮合从动锥齿(19),所述从动锥齿(19)的内腔固定连接有旋转杆(3),所述旋转杆(3)的底部通过轴承与驱动框(2)的连接处活动连接,所述旋转杆(3)的顶部贯穿驱动框(2)并固定连接有横板(5),所述横板(5)底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6),所述电动伸缩杆(6)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电磁吸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的轴承加工自动上料机,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8),所述固定杆(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传动框(7),所述传动框(7)的内腔依次设有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4),所述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4)内腔的两侧均套设有驱动杆(9),所述驱动杆(9)的一侧通过轴承与传动框(7)的连接处活动连接,所述驱动杆(9)的一侧贯穿传动框(7)并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12),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2)的输出端与驱动杆(9)的端面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框(7)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二传动带(14)配合使用的挡板(15),所述传动框(7)的内腔位于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4)接触水平线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红外检测仪(22),所述传动框(7)的内腔位于第一红外检测仪(22)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红外检测仪(11),所述底板(1)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驱动框(2),所述驱动框(2)内腔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伺服电机(16),所述第二伺服电机(16)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输出杆(21),所述输出杆(2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20),所述主动锥齿(20)的左侧啮合从动锥齿(19),所述从动锥齿(19)的内腔固定连接有旋转杆(3),所述旋转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成凤王帆
申请(专利权)人:王帆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