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后备箱布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后备箱结构及车辆;后备箱结构包括:后备箱本体,其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第一容纳腔靠近后排座椅设置,第二容纳腔靠近车尾设置,用于容纳备胎;制氧机和氧气瓶,制氧机和氧气瓶均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用于为驾乘人员提供高浓度氧气;第一隔板,其扣于第一容纳腔上,用于遮盖制氧机;第二隔板,其扣于第二容纳腔上,用于遮盖备胎。制氧机和氧气瓶均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用于为驾乘人员提供高浓度氧气避免驾乘人员在高原地区出现高原反应引起的不适现象。氧气瓶和制氧机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可以避免在行车过程中出现的颠簸晃动情况,保证行车安全及保证氧气瓶和制氧机的不被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备箱结构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后备箱布置
,尤其涉及一种后备箱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去高原地区自驾游。当开车从高氧气浓度到低氧气浓度的高原地区时,驾乘人员容易出现不适应及不舒适现象。为了提高车内舒适性(氧气含量),高原地区行驶的SUV车辆一般都会在二排座椅后用绳或紧固装置绑定储氧瓶或制氧机。这种固定方式一方面固定不牢靠,储氧瓶或制氧机在行车过程中易出现颠簸晃动情况,影响行车安全且储氧瓶或制氧机容易受颠簸损坏,还会导致颠簸异响影响驾乘感受。另一方面储氧瓶或制氧机整体外露在后备箱内,影响后备箱美观性及储物空间。因此,亟需一种后备箱结构及车辆,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备箱结构及车辆,其可以避免氧气瓶和制氧机在行车过程中出现的颠簸晃动情况,保证行车安全及保证氧气瓶和制氧机不被损坏。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后备箱结构,包括:后备箱本体,其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靠近后排座椅设置,所述第二容纳腔靠近车尾设置,用于容纳备胎;制氧机和氧气瓶,所述制氧机和所述氧气瓶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用于为驾乘人员提供高浓度氧气;第一隔板,其扣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上,用于遮盖所述制氧机;第二隔板,其扣于所述第二容纳腔上,用于遮盖所述备胎。作为一种后备箱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供所述氧气瓶穿过的避让孔。作为一种后备箱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框架,所述框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制氧机固定于所述框架上。作为一种后备箱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框架上设置有固定组件,所述氧气瓶放置在所述固定组件内。作为一种后备箱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底箍、顶箍及连接片,所述连接片连接所述底箍和所述顶箍,所述氧气瓶插于所述顶箍和所述底箍内。作为一种后备箱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箍、顶箍及所述连接片的材质为不锈钢。作为一种后备箱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顶箍上设置有锁扣组件,其用于锁定所述氧气瓶。作为一种后备箱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泡沫盒,其扣于所述备胎靠近所述第一容纳腔的部分上,所述第二隔板部分位于所述泡沫盒的上方。作为一种后备箱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音箱,其固定在所述框架上。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后备箱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后备箱结构,其制氧机和氧气瓶均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用于为驾乘人员提供高浓度氧气避免驾乘人员在高原地区出现高原反应引起的不适现象。氧气瓶和制氧机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可以避免在行车过程中出现的颠簸晃动情况,保证行车安全及保证氧气瓶和制氧机的不被损坏。第一隔板遮盖制氧机,避免制氧机外露在后备箱内,保证后备箱美观性及储物空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后备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后备箱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后备箱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后备箱本体;11、第一容纳腔;12、第二容纳腔;2、制氧机;3、氧气瓶;4、第一隔板;5、第二隔板;6、框架;61、固定组件;611、底箍;612、顶箍;613、连接片;614、锁扣组件;62、连接结构;7、泡沫盒;8、音箱。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后备箱结构,其包括后备箱本体1、框架6、第一隔板4和第二隔板5,还包括制氧机2和氧气瓶3。后备箱本体1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第一容纳腔11靠近后排座椅设置,第二容纳腔12靠近车尾设置,第二容纳腔12用于容纳备胎。具体地,第二容纳腔12内设置有与备胎相匹配的凹槽,备胎部分放置在凹槽内,以对备胎进行限位,避免在行驶过程中备胎移位晃动。框架6设置在第一容纳腔11内,通过卡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容纳腔11内。框架6的材质为铝合金,其质轻且结构强度高,可以支撑氧气瓶3和制氧机2。制氧机2和氧气瓶3均设置在第一容纳腔11内,用于为驾乘人员提供高浓度氧气。具体地,制氧机2固定于框架6上,框架6上设置有多个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备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后备箱本体(1),其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所述第一容纳腔(11)靠近后排座椅设置,所述第二容纳腔(12)靠近车尾设置,用于容纳备胎;/n制氧机(2)和氧气瓶(3),所述制氧机(2)和所述氧气瓶(3)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11)内,用于为驾乘人员提供高浓度氧气;/n第一隔板(4),其扣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1)上,用于遮盖所述制氧机(2);/n第二隔板(5),其扣于所述第二容纳腔(12)上,用于遮盖所述备胎。/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备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备箱本体(1),其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所述第一容纳腔(11)靠近后排座椅设置,所述第二容纳腔(12)靠近车尾设置,用于容纳备胎;
制氧机(2)和氧气瓶(3),所述制氧机(2)和所述氧气瓶(3)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11)内,用于为驾乘人员提供高浓度氧气;
第一隔板(4),其扣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1)上,用于遮盖所述制氧机(2);
第二隔板(5),其扣于所述第二容纳腔(12)上,用于遮盖所述备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备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4)上设置有供所述氧气瓶(3)穿过的避让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备箱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框架(6),所述框架(6)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11)内,所述制氧机(2)固定于所述框架(6)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备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6)上设置有固定组件(61),所述氧气瓶(3)放置在所述固定组件(61)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惠国,路胜利,张德亮,张周辉,郑丽丽,陈研言,宋立慧,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