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气冷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6262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气冷凝装置。该技术方案将外管体、中管体、内管体相互嵌套,利用焊接部将中管体上端口与外管体内壁之间的环隙加以封闭,利用半球壳端头将中管体的下端口加以封闭;基于这种结构,分别构建了用于供油气流通的通道和用于供冷媒流通的通道,且二者保持隔壁接触。在此基础上,于中管体外壁增设若干沿螺旋线分布的凸片,并在相邻凸片之间保留间隙,从而在增大中管体与油气间换热面积的同时,使油汽混合物得以顺利下行;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中管体内壁上增设了内螺纹部,有助于增大冷媒与中管体之间的换热面积。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换热效率,具有良好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气冷凝装置
本技术涉及油气冷凝器
,具体涉及一种油气冷凝装置。
技术介绍
在针对油田钻井废弃物的处理工程中,热相分离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与常见的焚化技术相比,热相分离没有燃烧过程,因而不会排放有害气体。同时,由于此过程可将烃类物质从其他材料中分离出来,因此能产生洁净的油气产物以及惰性的填充物残渣。该技术首先将含油的污染物通过旋转桨叶气闸引入到间接加热萃取室。在萃取室外部设有加热套,热量通过萃取室外壳被间接传导到基质材料上,导致碳氢化合物的蒸发或沸腾,从而转化为蒸汽状态。接下来,将油气(即烃蒸汽)送入冷凝器,使油脂冷却成为液体,从而得以回收;在此基础上,通过沉淀、过滤等手段最终得到清洁、可利用的油料产物。在上述工艺过程中,冷凝是耗费时间最长的环节,由于高级烃本申请流动性较差,再加之导热系数较低,因此常规冷凝系统要将油气从550℃左右降低至200℃以内,需要多轮的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冷凝系统的冷却效率,一直以来都是本领域中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油气冷凝装置,以解决常规冷凝系统的冷却效率有待改善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油气冷凝装置,包括外管体,进气管,排液管,锥头,中管体,扩口部,凸片,间隙,半球壳端头,内螺纹部,内管体,油气容腔,冷媒进口,冷媒出口,其中,在外管体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进气管,在外管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排液管,在排液管的外壁上具锥头,中管体位于外管体内部,在中管体的上端具有扩口部,扩口部的上端与外管体的内壁焊接固定,在中管体的外壁上具有若干沿螺旋线分布的凸片,在相邻的凸片之间具有间隙,中管体的下端由半球壳端头封闭,在中管体的内壁上具有内螺纹部,内管体从外管体的顶端纵向伸入至中管体中,内管体与外管体焊接固定,中管体与外管体之间的空间为油气容腔,凸片位于油气容腔中,进气管和排液管均与油气容腔相连通,在外管体的侧壁上具有冷媒进口,冷媒进口与中管体的内部空间相连通,内管体的外端为冷媒出口。作为优选,内管体的下端位于半球壳端头内部。作为优选,外管体的轴线、中管体的轴线、内管体的轴线,三者相互重合。作为优选,排液管的轴线与外管体的轴线相互重合,进气管的轴线与外管体的轴线夹75°角。作为优选,在排液管中固定连接有滤网。在以上技术方案中,外管体、中管体、内管体的相互嵌套结构用于构建出油气的流动通道以及冷媒的流动通道;其中,外管体与中管体所围成的油气容腔即为油气的流动通道,油气在流经此通道的过程中,与冷媒隔壁接触,从而冷凝液化,进而从排液管处排出;进气管用于将待冷却的油气导入油气容腔;由于内管体嵌套在中管体中,且中管体下端由半球壳端头封闭,因此,构建出由冷媒进口、中管体、内管体、冷媒出口的单向流动通道,该通道即为冷媒的流动通道;排液管外壁上的锥头便于将本技术固定在外部的基础结构上,以便于并联多组本技术共同进行作业;中管体上端的扩口部用于同外管体内壁焊接固定,通过焊接固定,一方面用于对中管体起到承载作用,另一方面用于将油气同冷媒加以隔绝;凸片用于增大中管体与冷媒间的换热面积;凸片之间留有的间隙用于供油汽混合物通过;内螺纹部用于增大冷媒与中管体之间的换热面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气冷凝装置。该技术方案对冷凝器内部构造加以改进,同时对换热界面的构型进行了全新设计。具体来看,本技术将外管体、中管体、内管体相互嵌套,利用焊接部将中管体上端口与外管体内壁之间的环隙加以封闭,利用半球壳端头将中管体的下端口加以封闭;基于这种结构,分别构建了用于供油气流通的通道和用于供冷媒流通的通道,且二者保持隔壁接触。在此基础上,于中管体外壁增设若干沿螺旋线分布的凸片,并在相邻凸片之间保留间隙,从而在增大中管体与油气间换热面积的同时,使油汽混合物得以顺利下行;同时,本技术在中管体内壁上增设了内螺纹部,有助于增大冷媒与中管体之间的换热面积。应用本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换热效率,具有良好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整体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中,中管体局部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中,中管体局部的侧视图;图中:1、外管体2、进气管3、排液管4、锥头5、中管体6、扩口部7、凸片8、间隙9、半球壳端头10、内螺纹部11、内管体12、油气容腔13、冷媒进口14、冷媒出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实施例1一种油气冷凝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外管体1,进气管2,排液管3,锥头4,中管体5,扩口部6,凸片7,间隙8,半球壳端头9,内螺纹部10,内管体11,油气容腔12,冷媒进口13,冷媒出口14,其中,在外管体1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进气管2,在外管体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排液管3,在排液管3的外壁上具锥头4,中管体5位于外管体1内部,在中管体5的上端具有扩口部6,扩口部6的上端与外管体1的内壁焊接固定,在中管体5的外壁上具有若干沿螺旋线分布的凸片7,在相邻的凸片7之间具有间隙8,中管体5的下端由半球壳端头9封闭,在中管体5的内壁上具有内螺纹部10,内管体11从外管体1的顶端纵向伸入至中管体5中,内管体11与外管体1焊接固定,中管体5与外管体1之间的空间为油气容腔12,凸片7位于油气容腔12中,进气管2和排液管3均与油气容腔12相连通,在外管体1的侧壁上具有冷媒进口13,冷媒进口13与中管体5的内部空间相连通,内管体11的外端为冷媒出口14。该装置的结构特点如下:外管体1、中管体5、内管体11的相互嵌套结构用于构建出油气的流动通道以及冷媒的流动通道;其中,外管体1与中管体5所围成的油气容腔12即为油气的流动通道,油气在流经此通道的过程中,与冷媒隔壁接触,从而冷凝液化,进而从排液管3处排出;进气管2用于将待冷却的油气导入油气容腔12;由于内管体11嵌套在中管体5中,且中管体5下端由半球壳端头9封闭,因此,构建出由冷媒进口13、中管体5、内管体11、冷媒出口14的单向流动通道,该通道即为冷媒的流动通道;排液管3外壁上的锥头4便于将本技术固定在外部的基础结构上,以便于并联多组本技术共同进行作业;中管体5上端的扩口部6用于同外管体1内壁焊接固定,通过焊接固定,一方面用于对中管体5起到承载作用,另一方面用于将油气同冷媒加以隔绝;凸片7用于增大中管体5与冷媒间的换热面积;凸片7之间留有的间隙8用于供油汽混合物通过;内螺纹部10用于增大冷媒与中管体5之间的换热面积。实施例2一种油气冷凝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气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体(1),进气管(2),排液管(3),锥头(4),中管体(5),扩口部(6),凸片(7),间隙(8),半球壳端头(9),内螺纹部(10),内管体(11),油气容腔(12),冷媒进口(13),冷媒出口(14),其中,在外管体(1)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进气管(2),在外管体(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排液管(3),在排液管(3)的外壁上具有锥头(4),中管体(5)位于外管体(1)内部,在中管体(5)的上端具有扩口部(6),扩口部(6)的上端与外管体(1)的内壁焊接固定,在中管体(5)的外壁上具有若干沿螺旋线分布的凸片(7),在相邻的凸片(7)之间具有间隙(8),中管体(5)的下端由半球壳端头(9)封闭,在中管体(5)的内壁上具有内螺纹部(10),内管体(11)从外管体(1)的顶端纵向伸入至中管体(5)中,内管体(11)与外管体(1)焊接固定,中管体(5)与外管体(1)之间的空间为油气容腔(12),凸片(7)位于油气容腔(12)中,进气管(2)和排液管(3)均与油气容腔(12)相连通,在外管体(1)的侧壁上具有冷媒进口(13),冷媒进口(13)与中管体(5)的内部空间相连通,内管体(11)的外端为冷媒出口(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气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体(1),进气管(2),排液管(3),锥头(4),中管体(5),扩口部(6),凸片(7),间隙(8),半球壳端头(9),内螺纹部(10),内管体(11),油气容腔(12),冷媒进口(13),冷媒出口(14),其中,在外管体(1)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进气管(2),在外管体(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排液管(3),在排液管(3)的外壁上具有锥头(4),中管体(5)位于外管体(1)内部,在中管体(5)的上端具有扩口部(6),扩口部(6)的上端与外管体(1)的内壁焊接固定,在中管体(5)的外壁上具有若干沿螺旋线分布的凸片(7),在相邻的凸片(7)之间具有间隙(8),中管体(5)的下端由半球壳端头(9)封闭,在中管体(5)的内壁上具有内螺纹部(10),内管体(11)从外管体(1)的顶端纵向伸入至中管体(5)中,内管体(11)与外管体(1)焊接固定,中管体(5)与外管体(1)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渤雄
申请(专利权)人:永清县宏强容器清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