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次性腹腔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6156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次性腹腔引流管,包括中心引流管和设置在中心引流管上下两侧的给药管和冲洗管,且中心引流管管壁前端设置有引流孔,所述给药管远离中心引流管一侧的管壁上设置有给药孔,所述冲洗管与中心引流管接触的一侧上设置有贯穿冲洗管和中心引流管管壁的冲洗孔;采用这种结构的引流管,可以利用给药管实现对腹腔内直接给药,而冲洗管只针对中心引流管内进行冲洗,增大了水压,提高了冲洗的效果,且所述中心引流管尾部设置的导气管还可以更加安全的将腹腔内的气体排出,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整个引流管结构合理且操作使用更加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次性腹腔引流管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一次性腹腔引流管。
技术介绍
腹部外科手术后常用腹腔置管引流用于清除腹腔渗血渗液,防止腹腔感染,促进腹腔切口愈合。腹腔中由于积液固体物质较多,在引流过程中极易造成堵塞,一般会在引流端口接入负压设备进行引流,若负压设备压力控制不当,或堵塞较为严重时,会造成引流管内压力长期处于真空状态,一旦疏通,巨大的压力差会对腹腔内组织造成损伤,影响患者康复。另外在腹腔引流中,如果腹腔内有气,在引流中,气液同时引流会影响渗血渗液引流效果。现有技术中包括本申请的申请人都为解决上述问题作出过相应的努力,如在引流管外侧设置冲洗管等手段,但是实际使用中发现,冲洗管内的冲洗液均是向腹腔内冲洗,用以稀释腹腔积液,但是对于冲洗引流管内的堵塞效果不好,同时现有的引流管均难以达到无菌排气的效果,难以解决上述的诸多问题,因此亟需一种安全有效的腹腔引流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一次性腹腔引流管,包括中心引流管和设置在中心引流管上下两侧的给药管和冲洗管,且中心引流管管壁前端设置有引流孔,所述给药管远离中心引流管一侧的管壁上设置有给药孔,所述冲洗管与中心引流管接触的一侧上设置有贯穿冲洗管和中心引流管管壁的冲洗孔;采用这种结构的引流管,可以利用给药管实现对腹腔内直接给药,而冲洗管只针对中心引流管内进行冲洗,增大了水压,提高了冲洗的效果,且所述中心引流管尾部设置的导气管还可以更加安全的将腹腔内的气体排出,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整个引流管结构合理且操作使用更加方便。本申请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一次性腹腔引流管,包括中心引流管和设置在中心引流管上下两侧的给药管和冲洗管,且中心引流管管壁前端设置有引流孔,所述给药管远离中心引流管一侧的管壁上设置有给药孔,所述冲洗管与中心引流管接触的一侧上设置有贯穿冲洗管和中心引流管管壁的冲洗孔;所述的中心引流管内设置有可抽拉的引流内管,该引流内管前端设置有引流内孔,所述引流内管尾部穿出中心引流管,且穿出中心引流管的引流内管外侧套接有连接侧塞,所述连接侧塞与中心引流管尾部通过收缩管密封连接,且连接侧塞靠近中心引流管一侧的设置有导气环,与导气环连接的连接侧塞的直径大于等于中心引流管尾部直径;所述的连接侧塞内设置有导气管,该导气管与导气环直接连接;所述的收缩管与连接侧塞远离导气环的一侧固定连接,且将整个导气环包裹在收缩管内;其中所述的中心引流管和设置在中心引流管上下两侧的给药管和冲洗管组合后的组合体截面为类椭圆形,这种截面相比其它形状管体更好与腹腔切口贴合,方便引流管的插入,同时降低对周边组织的影响;所述给药管前端超过中心引流管,从而确保药物能够更好的送入腹腔内,不会随腹腔积液被直接排出;采用上述结构的引流管,使用时将中心引流管和设置在中心引流管上下两侧的给药管和冲洗管组合后的组合体插入腹腔内,调整好角度后,确保收缩管处于收缩状态,即连接侧塞卡在中心引流管后端,导气环插入中心引流管内,此时引流内管完全插入中心引流管,其前端的引流内孔与引流孔配合,可以方便的将腹腔积液引流出体外,同时,可以通过给药管向腹腔内直接给药,起到更好的杀菌消炎作用,较之现有腹壁上开孔注药,避免了对患者的二次伤害,可以加快病人的恢复,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的一大不同就是,冲洗管与中心引流管接触的一侧上设置有贯穿冲洗管和中心引流管管壁的冲洗孔,这样冲洗液直接冲洗引流管内壁,较之现有向腹腔直接冲洗,提高了水压和冲洗的效果,且对于引流孔的堵塞可以起到更好的冲洗作用;而当引流管堵塞严重或者患者腹腔有气时,只需要将整个组合体的后端竖起,然后拉动连接侧塞使整个引流内管向外抽离从而使中心引流管前端出现空腔,方便冲洗液的冲洗,腹腔内的气体可以伴随空腔的出现沿引流内管向外扩散,此时收缩管展开,体内的气体不会扩散收缩管外,收缩管外的气体同样不能进入体内,此时通过气体即可顺次通过导气环进入导气管排出,或通过抽气装置从体内抽出,排气完成后将引流内管推回原位,将整个组合体放置在自然状态进行引流即可。同时,当中心引流管堵塞严重时,还可以通过反复抽拉引流内管,从而实现对中心引流管前端堵塞物的机械破碎作用;这样就实现了引流和排气的双重效果,弥补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更进一步的,所述中心引流管内管尾部连接有尾座,用于与常规的负压引流装置连接;所述的给药管尾部与中心引流管分离,且连接有给药封头;所述的冲洗管尾部与中心引流管分离,且连接有冲洗封头;所述的导气管尾部连接有导气封头;上述封头使用时打开,不使用时封闭,确保引流管内无菌状态;综上所述,采用本申请这种结构的引流管,可以利用给药管实现对腹腔内直接给药,而冲洗管只针对中心引流管内进行冲洗,增大了水压,提高了冲洗的效果,且所述中心引流管尾部设置的导气管还可以更加安全的将腹腔内的气体排出,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整个引流管结构合理且操作使用更加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腹腔引流管收缩管收缩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腹腔引流管收缩管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腹腔引流管前端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腹腔引流管的立体图;图中1为中心引流管,2为冲洗管,3为冲洗封头,4为收缩管,5为连接侧塞,6为尾座,7为导气封头,8为导气管,9为给药封头,10为给药管,11为引流内管,12为引流内孔,13为引流孔,14为给药孔,15为冲洗孔,16为导气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上述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凡基于本技术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技术的范围,一种一次性腹腔引流管,包括中心引流管1和设置在中心引流管上下两侧的给药管10和冲洗管2,且中心引流管1管壁前端设置有引流孔13,所述给药管10远离中心引流管1一侧的管壁上设置有给药孔14,所述冲洗管2与中心引流管1接触的一侧上设置有贯穿冲洗管和中心引流管管壁的冲洗孔15;所述的中心引流管1内设置有可抽拉的引流内管11,该引流内管11前端设置有引流内孔12,所述引流内管11尾部穿出中心引流管1,且穿出中心引流管的引流内管11外侧套接有连接侧塞5,所述连接侧塞5与中心引流管尾1部通过收缩管4密封连接,且连接侧塞5靠近中心引流管一侧的设置有导气环16,与导气环连接的连接侧塞的直径大于等于中心引流管尾部直径;所述的连接侧塞5内设置有导气管8,该导气管8与导气环16直接连接;所述的收缩管4与连接侧塞5远离导气环16的一侧固定连接,且将整个导气环16包裹在收缩管4内;所述的中心引流管和设置在中心引流管上下两侧的给药管和冲洗管组合后的组合体截面为类椭圆形,这种截面相比其它形状管体更好与腹腔切口贴合,方便引流管的插入,同时降低对周边组织的影响;所述给药管10前端超过中心引流管1,从而确保药物能够更好的送入腹腔内,不会随腹腔积液被直接排出;更进一步的,所述中心引流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次性腹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引流管(1)和设置在中心引流管(1)上下两侧的给药管(10)和冲洗管(2),且中心引流管(1)管壁前端设置有引流孔(13),所述给药管(10)远离中心引流管(1)一侧的管壁上设置有给药孔(14),所述冲洗管(2)与中心引流管(1)接触的一侧上设置有贯穿冲洗管和中心引流管管壁的冲洗孔(15);/n所述的中心引流管(1)内设置有可抽拉的引流内管(11),该引流内管(11)前端设置有引流内孔(12),所述引流内管(11)尾部穿出中心引流管(1),且穿出中心引流管的引流内管(11)外侧套接有连接侧塞(5),所述连接侧塞(5)与中心引流管(1)尾部通过收缩管(4)密封连接,且连接侧塞(5)靠近中心引流管一侧的设置有导气环(16),与导气环连接的连接侧塞的直径大于等于中心引流管尾部直径;所述的连接侧塞(5)内设置有导气管(8),该导气管(8)与导气环(16)直接连接;所述的收缩管(4)与连接侧塞(5)远离导气环(16)的一侧固定连接,且将整个导气环(16)包裹在收缩管(4)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次性腹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引流管(1)和设置在中心引流管(1)上下两侧的给药管(10)和冲洗管(2),且中心引流管(1)管壁前端设置有引流孔(13),所述给药管(10)远离中心引流管(1)一侧的管壁上设置有给药孔(14),所述冲洗管(2)与中心引流管(1)接触的一侧上设置有贯穿冲洗管和中心引流管管壁的冲洗孔(15);
所述的中心引流管(1)内设置有可抽拉的引流内管(11),该引流内管(11)前端设置有引流内孔(12),所述引流内管(11)尾部穿出中心引流管(1),且穿出中心引流管的引流内管(11)外侧套接有连接侧塞(5),所述连接侧塞(5)与中心引流管(1)尾部通过收缩管(4)密封连接,且连接侧塞(5)靠近中心引流管一侧的设置有导气环(16),与导气环连接的连接侧塞的直径大于等于中心引流管尾部直径;所述的连接侧塞(5)内设置有导气管(8),该导气管(8)与导气环(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波丁伟盖玉娟张相满申家祥李雪梅杨云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贝诺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