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神经血管微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6156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2:49
一种多功能神经血管微导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内管和套在所述内管外侧的外管,所述管体主要由聚氨酯构成,距离头端20cm处管壁有一圆形小开口将内管与管外联通;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设有呈螺旋状盘绕在内管管壁外侧的金属丝,所述内管近端中空腔贯穿管体,并与侧孔相通,所述外管近端有具有可与注射器对接的接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兼容快速交换和同轴交换微导丝,同时保持良好的柔顺性、抗扭性、跟踪性、支撑性和抗折性,能够快速安全适用于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神经血管微导管
本技术用于治疗神经血管疾病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功能神经血管微导管。
技术介绍
脑卒中是指脑血管堵塞或者破裂出血引起的,发生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等有关。介入治疗(支架取栓术、球囊导管扩张手术、支架植入术和动脉栓塞术)是通过采用一系列介入器械与材料和现代化数字诊疗设备进行的诊断与治疗操作;它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属于微创手术,因而它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和安全可靠等优点,从而可以大大减轻病人所承受的痛苦。神经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在人体动(静)脉血管部位穿刺建立通道,然后用依靠微导管微导丝导航深入病人体内脑血管,进行脑血管疾病的微创腔内手术治疗。其中,作为微导管主体的管身,其性能要求非常高,需要具有足够的柔顺性、抗扭性、跟踪性、支撑性、抗折性等,以确保在手术中微导管能够沿着患者的血管而弯曲,并且及时准确地对医生的推拉、扭转等操作做出响应。此外,为了能够将药物、导丝或栓塞物质如取栓支架、弹簧圈等沿着导管送至患处,管身还需具有贯穿整个管体的中空腔。因此,微导管的管身都具有十分特殊复杂的结构。目前神经微导管均为单腔同轴式,优点是跟踪性较好,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微导管造影确认位置时需要撤出微导丝,如果位置不理想,需要再次导进微导丝继续操作,微导丝的反复进出增加血管损伤风险和延长操作时间;其次,交换微导丝时需要特制长300cm以上微导丝或续接延长导丝,需要多人协作,操作时间较快速交换导管系统明显延长。
技术实现思路
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神经血管微导管,它具有兼容快速交换和同轴交换微导丝,同时保持良好的柔顺性、抗扭性、跟踪性、支撑性和抗折性,能够快速安全适用于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为实现上述目的,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神经血管微导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内管和套在所述内管外侧的外管,所述管体主要由聚氨酯构成,距离头端20cm处管壁有一圆形小开口将内管与管外联通,可利用微导丝通过此侧孔进行快速交换,或利用微导丝自所述内管近端开口导引至头端进行同轴交换;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设有呈螺旋状盘绕在内管管壁外侧的金属丝,所述内管和金属丝之间、金属丝和外管之间均采用热胶压制固定连接,所述内管近端中空腔贯穿管体,并与侧孔相通,所述外管近端有具有可与注射器对接的接口。上述中,所述管体在外管的外侧管壁上设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呈交错编织状的纹路由管体的近端部延伸至距离管体远端18cm处,所述管体的硬度由近端到远端逐渐变小。上述中,所述管体上设有2个显影标记,所述显影标记嵌在呈螺旋状的金属丝内,相距3cm。上述中,所述内管加有聚四氟乙烯(PTFE)内衬涂层,外管覆有亲水涂层,具有光滑的管壁。上述中,所述管体最远端的外径为0.93mm。上述中,所述内管内径为0.69mm,可兼容2根直径0.26mm微导丝,并兼容取栓支架装置及弹簧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是在传统的适用于神经血管的微导管管体基础上,在多个方面做了结构上的改进,主要包括管体主要由聚氨酯构成,头端具有柔软可塑型,在距离头端20cm处管壁有一圆形小开口将内管与管外联通,包括内管、外管,在内管和外管间增设金属丝,以及将较大的内腔,可兼容快速交接、同轴交换微导丝,双微导丝,实施快速交换微导丝在位时微导管造影,并兼容取栓支架装置和弹簧圈。具有显著提高的柔顺性、抗扭性、跟踪性、支撑性和抗折性,从而能够安全顺利地穿越脑血管内进行介入治疗。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以下将详细说明本技术各部件的结构特点,而如果有描述到方向(上、下、左、右、前及后)时,是以图1所示的结构为参考描述,但本技术的实际使用方向并不局限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神经血管微导管,管体1长150cm,管体1包括内管2和套在内管2外侧的外管4,内管2和外管4之间设有呈螺旋状盘绕在内管2管壁外侧的金属丝3,内管2和金属丝3之间、金属丝3和外管4之间均采用热胶压制固定连接,距离管体头端20cm管壁处有一圆形直径为0.36mm侧孔5。管体内径为0.027英寸(0.69mm),外径为2.8F(0.93mm)。管体近端具有可与注射器对接的接口装置7。这样,微导管能够顺利地穿越迂曲的血管,到达血管的病变处,以便进行神经血管介入手术。其中,管体上设有2个显影标记,长3cm,显影标记嵌在呈螺旋状的金属丝3内,该显影标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微导管在输送时的准确位置。内管2具有光滑的内侧管壁,外管4具有光滑的外侧管壁,该光滑结构可通过设置聚四氟乙烯(PTFE)内衬涂层及亲水涂层获得,用于减少置入血管内的阻力,减小了输送过程对血管壁的刺激及损伤。此外,管体与接口装置7过渡的位置设有若干尺寸渐变的缓冲环6,避免管体与接口装置7处由于尺寸突变导致应力集中而断裂。管体的硬度由近端到远端逐渐变小。从而使得远端部分具有较好的柔顺性因为其硬度较小,而在近端较硬,方便置入操作。在实际使用本技术的微导管进行手术时,医生首先将普通短微导丝(205cm内)穿进指引导管,再将导丝从该微导管的管体头端及侧孔穿出,然后沿着导丝推动微导管,并配合协助微导丝快速交换通过血管的病变处。微导管的位置可以通过显影标记的位置显示出来。当沿微导管通过血管病变处后,保留导丝在尾端接口使用显影液实施微导管造影,确认微导管在血管的正确位置后进而完成后续手术。上述全程不需要退出微导丝,从而减少微导丝进出血管,减少血管损伤风险及缩短手术时间。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选择同轴双导丝介入治疗。基于所述内管内径较大(0.69mm),兼容性好,当病变复杂,单导丝通过困难时,可在保留原微导丝基础上,在所述导管尾端接口处送入适合规格的第二根微导丝协助探查病变通道,并提高支撑力,以便输送微导管到位,顺利进行下一步神经血管介入手术。当然,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神经血管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内管和套在所述内管外侧的外管, 所述管体主要由聚氨酯构成,距离头端20cm处管壁有一圆形小开口将内管与管外联通,可利用微导丝通过此侧孔进行快速交换,或利用微导丝自所述内管近端开口导引至头端进行同轴交换;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设有呈螺旋状盘绕在内管管壁外侧的金属丝,所述内管和金属丝之间、金属丝和外管之间均采用热胶压制固定连接,所述内管近端中空腔贯穿管体,并与侧孔相通,所述外管近端有具有可与注射器对接的接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神经血管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内管和套在所述内管外侧的外管,所述管体主要由聚氨酯构成,距离头端20cm处管壁有一圆形小开口将内管与管外联通,可利用微导丝通过此侧孔进行快速交换,或利用微导丝自所述内管近端开口导引至头端进行同轴交换;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设有呈螺旋状盘绕在内管管壁外侧的金属丝,所述内管和金属丝之间、金属丝和外管之间均采用热胶压制固定连接,所述内管近端中空腔贯穿管体,并与侧孔相通,所述外管近端有具有可与注射器对接的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神经血管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在外管的外侧管壁上设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呈交错编织状的纹路由管体的近端部延伸至距离管体远端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耿
申请(专利权)人:茂名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