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窝双腔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4668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腋窝双腔引流管包括Y形引流部、主体管腔部、末端连接部,Y形引流部、主体管腔部、末端连接部依次无缝连接;Y形引流部分为两个互不连接的分支管,具有边缘圆滑过渡的顶孔和侧孔,侧孔为若干个,侧孔面积占所述Y形引流部的30%‑35%;主体管腔部内部为不连通的双腔,双腔分别与Y形引流部连通;末端连接部为两分支管,分别与主体管腔部的双腔连通,末端连接部的两分支管分别设有封闭部,封闭部可封闭末端连接部的两底孔。本申请表面光滑,侧孔顶孔光滑过渡,不会对组织造成剐蹭,拔除时更方便更安全,利于吸出不同位置的积液,引流更加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腋窝双腔引流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腋窝双腔引流管。
技术介绍
乳腺癌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时,怀疑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需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该手术将清扫腋窝三角区域的淋巴脂肪组织,术后该区域形成一个空腔,会产生一定量的渗出液。一般情况下,需放置2根胶皮引流管,末端连接负压装置(2根管轮换连接负压吸引装置,一根连接时另一根封闭),保留3-5天,充分吸引出腋窝区空腔内的液体。但是目前的引流管在使用时通常会有以下问题:①材质表面滞涩,拔出时阻力大,有拔出时断裂风险。②顶孔及侧孔需术前人工剪裁,边缘可能出现尖角或不平整现象,拔出时费力。③引流管均为单腔,需放置2根引流管,定期更换负压链接口,才能吸出不同位置的积液。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腋窝双腔引流管,表面光滑,侧孔顶孔光滑过渡,不会对组织造成剐蹭,拔除时更方便更安全,利于吸出不同位置的积液,引流更加全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腋窝双腔引流管,包括Y形引流部、主体管腔部、末端连接部,所述Y形引流部、所述主体管腔部、所述末端连接部依次无缝连接;所述Y形引流部分为两个互不连接的分支管,具有边缘圆滑过渡的顶孔和侧孔,所述侧孔为若干个,所述侧孔面积占所述Y形引流部的30%-35%;所述主体管腔部内部为不连通的双腔,所述双腔分别与所述Y形引流部连通;所述末端连接部为两分支管,分别与所述主体管腔部的双腔连通,所述末端连接部的两分支管分别设有封闭部,所述封闭部可封闭所述末端连接部的两底孔。以上所述的腋窝双腔引流管,其中,所述腋窝双腔引流管整体材质为医用橡胶、医用硅橡胶或医用乳胶。以上所述的腋窝双腔引流管,其中,所述腋窝双腔引流管整体材质为透明软聚氯乙烯塑料或高性能聚烯烃热塑弹性体。以上所述的腋窝双腔引流管,其中,所述侧孔在所述Y形引流部表面均匀分布。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腋窝双腔引流管的顶孔、侧孔均光滑过渡,不会在拔除过程中剐蹭组织、血管等。顶部Y形引流部与主体管腔部连接,Y形结构可增加在腋窝空腔的吸附范围,可实现将Y形引流部两根分支的引流头端分别放置在不同的腋窝区域,通过连接末端连接部不同的分支管分别吸出不同位置的积液。末端连接部带有封闭部,使用时一端与负压装置相连,不用的一端可方便地封闭,无需人工折叠后通过其他工具封闭,方便卫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腋窝双腔引流管的正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腋窝双腔引流管的左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腋窝双腔引流管的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腋窝双腔引流管的仰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腋窝双腔引流管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腋窝双腔引流管沿图3A-A方向剖视图。其中:Y形引流部1、侧孔11、顶孔12、主体管腔部2、末端连接部3、封闭部3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腋窝双腔引流管,包括Y形引流部1、主体管腔部2、末端连接部3,Y形引流部1、主体管腔部2、末端连接部3依次无缝连接;Y形引流部1分为两个互不连接的分支管,具有边缘圆滑过渡的顶孔12和侧孔11,侧孔11为若干个,在Y形引流部1表面均匀分布,侧孔11面积占Y形引流部1的30%-35%,顶孔12和侧孔11都可以用来吸附引流渗液,光滑的孔边缘可以避免拔出引流管时剐蹭组织或血管,给患者造成不适或伤害,均匀分布的侧孔11可从多方位吸附渗液;主体管腔部2内部为不连通的双腔,双腔分别与Y形引流部1连通,便于分别连接使用;末端连接部3为两分支管,分别与主体管腔部2的双腔连通,末端连接部3的两分支管分别设有封闭部31,封闭部31可封闭末端连接部3的两底孔,可避免不使用的一侧渗液漏出,相比现有折叠管末端用其他工具固定封死管口的方法方便卫生。优选地,腋窝双腔引流管整体材质为医用橡胶、医用硅橡胶、医用乳胶、医用塑料等,更优选地,采用透明软聚氯乙烯塑料或高性能聚烯烃热塑弹性体(TPE)材料,表面光滑,可减少拔出时的阻力。使用时,将Y形引流部1放入患者术后腋窝形成的空腔部分,将末端连接部3两分支管的一支盖好封闭部31,另一支连接负压吸附装置,患者产生的渗液可通过Y形引流部1的顶孔12和侧孔11吸附,再经由主体管腔部2的一侧管腔被吸附装置吸除,之后再改好使用侧的封闭部31,将末端连接部33的另一分支管的封闭部打开,连接负压吸附装置,再继续吸附。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专利技术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专利技术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专利技术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腋窝双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Y形引流部、主体管腔部、末端连接部,所述Y形引流部、所述主体管腔部、所述末端连接部依次无缝连接;所述Y形引流部分为两个互不连接的分支管,具有边缘圆滑过渡的顶孔和侧孔,所述侧孔为若干个,所述侧孔面积占所述Y形引流部的30%-35%;所述主体管腔部内部为不连通的双腔,所述双腔分别与所述Y形引流部连通;所述末端连接部为两分支管,分别与所述主体管腔部的双腔连通,所述末端连接部的两分支管分别设有封闭部,所述封闭部可封闭所述末端连接部的两底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腋窝双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Y形引流部、主体管腔部、末端连接部,所述Y形引流部、所述主体管腔部、所述末端连接部依次无缝连接;所述Y形引流部分为两个互不连接的分支管,具有边缘圆滑过渡的顶孔和侧孔,所述侧孔为若干个,所述侧孔面积占所述Y形引流部的30%-35%;所述主体管腔部内部为不连通的双腔,所述双腔分别与所述Y形引流部连通;所述末端连接部为两分支管,分别与所述主体管腔部的双腔连通,所述末端连接部的两分支管分别设有封闭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松杰孙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