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激光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4591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46
本申请光纤激光器的第一谐振腔包括第四光栅、第一有源光纤以及第一反馈元件,所述第四光栅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反馈元件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有源光纤相连接,第二谐振腔包括第二光栅、第二有源光纤以及第二反馈元件,所述第二光栅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有源光纤连接所述第二反馈元件,且在第一谐振腔中或第二谐振腔中设有Q开关,所述泵浦源连接所述合束器泵浦端,所述合束器的信号端或输出端接入所述第二谐振腔并连接所述第二有源光纤,所述第二光栅的第二端或第四光栅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光纤激光器的输出端口。本申请激光器的实现主被动双重调Q,有助于缩小光纤激光器的脉宽,提升峰值功率,拓展脉冲光纤激光器的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纤激光器
本申请涉及激光
,尤其是涉及一种光纤激光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光纤激光器成为激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并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激光加工、激光医疗、光通信、国防军事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目前光纤激光器中,基于光栅反馈形成稳定驻波再F-P腔内进行谐振,通过光纤的饱和吸收进行调制,当前被动调Q主要是基于石墨烯、碳纳米管、半导体饱和吸收镜等可饱和吸收调制方案,无法全光纤化,且成本较高。而单纯主动调Q虽实现全光纤化但是无法将脉宽压缩到很窄,同时难获得稳定的高能量脉冲。单被动调Q,单主动调Q两种方案在工业量产中均没有很好的应用空间。对于目前传统的光纤激光器而言,无法实现全光纤化的主被动双重调Q。因此,提供一种可实现全光纤化、脉冲能量稳定、窄脉宽、高峰值功率、适用于工业量产的光纤激光器实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全光纤化、具有稳定高能量脉冲的、窄脉宽高峰值的光纤激光器。为实现本申请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一种光纤激光器,其包括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泵浦源以及合束器,所述第一谐振腔包括第四光栅、第一有源光纤以及第一反馈元件,所述第四光栅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反馈元件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有源光纤相连接,所述第二谐振腔包括第二光栅、第二有源光纤以及第二反馈元件,所述第二光栅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有源光纤连接所述第二反馈元件,且在第一谐振腔中或第二谐振腔中设有Q开关,所述合束器包括泵浦端、信号端和输出端,所述泵浦源连接所述合束器泵浦端,所述合束器的信号端或输出端接入所述第二谐振腔并连接所述第二有源光纤,所述第二光栅的第二端或第四光栅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光纤激光器的输出端口。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谐振腔位于所述第二谐振腔内、所述第一谐振腔与所述第二谐振腔交叠或所述第二谐振腔与所述第一谐振腔依次设置。所述泵浦源在电激励下产生激光经由合束器进入第二有源光纤,形成自发辐射ASE宽带光谱,所述Q开关在关闭状态时,第二有源光纤内形成能量积攒,当所述Q开关开启时,所述第一反馈元件与所述第二反馈元件的反馈选择下,形成巨脉冲第一激光,所述第一激光波长在第一有源光纤吸收谱线内,所述第一有源光纤与所述内腔反馈单元和所述第四光栅形成激光谐振腔,在第一激光能量激励下,第一有源光纤对第一激光产生受激吸收,形成粒子数反转,通过第一反馈元件与第四光栅反馈形成更窄脉宽第二激光,第二激光通过第一有源光纤形再次成放大,所述第二激光经由激光器的输出端口输出。本申请可以通过光栅的反馈调节,形成不同光子能量的激光输出,工作方式包含连续、脉冲。本方案可以通过Q开关的工作占空比调整外腔储存能量的大小,有助于缩小光纤激光器的脉宽,提升峰值功率,拓展脉冲光纤激光器的应用,且完全可实现全光纤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Q开关可以设置在所述第四光栅与所述第一有源光纤之间,或设置在所述第一有源光纤与所述第一反馈元件之间,或设置在所述第四光栅与所述第二有源光纤之间,或所述第二有源光纤与所述第二光栅之间设有所述Q开关。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馈元件为第三光栅,所述第二反馈元件为第一光栅,所述第四光栅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有源光纤连接所述第三光栅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光栅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有源光纤连接所述第二光栅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光栅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光栅。本申请激光器以第一有源光纤作为可饱和吸收体形成被动调Q,而Q开关作为主动调制器件形成主动调Q。在脉冲形成过程中,Q开关起到主动调制作用,第一有源光纤起到被动调制作用,形成主被动双重调Q。该实施例的原理:所述泵浦源在电激励下产生激光经由合束器进入第二有源光纤,形成自发辐射ASE宽带光谱,所述Q开关在关闭状态时,第二有源光纤内形成能量积攒,当所述Q开关开启时,所述第一光栅与所述第二光栅的反馈选择下,形成巨脉冲第一激光,所述第一激光波长在第一有源光纤吸收谱线内,所述第一有源光纤与第三光栅和第四光栅形成激光谐振腔,在第一激光能量激励下,第一有源光纤中Yb离子对第一激光产生受激吸收,形成粒子数反转,通过第三光栅与第四光栅反馈形成更窄脉宽第二激光,第二激光通过第一有源光纤形再次成放大,所述第二激光经由所述合束器输出端到达所述输出器件。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馈元件为第三光栅,所述第二反馈元件为第一光栅,所述第四光栅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有源光纤连接所述第一光栅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光栅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有源光纤连接所述第二光栅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光栅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光栅。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馈元件、所述第二反馈元件为同一的宽带反射镜,所述第四光栅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有源光纤连接所述宽带反射镜。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馈元件、所述第二反馈元件为同一的第一光栅,所述第四光栅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有源光纤连接所述第一光栅。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合束器置于所述第二谐振腔之外,所述合束器的信号端通过所述第二光栅的第二端接入所述第二谐振腔并连接所述第二有源光纤,或所述合束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反馈元件的第一端接入所述第二谐振腔并连接所述第二有源光纤。所述合束器对所述第一有源光纤进行反向泵浦,转换效率高,减少腔内损耗,降低第二激光产生的阈值,从原理上使激光谐振条件大大降低。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合束器置于所述第二谐振腔之内,且位于所述第一谐振腔之外,所述合束器连接于所述第四光栅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有源光纤之间,所述合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有源光纤。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光纤激光器的输出端口连接输出器件,所述输出器件为隔离器或准直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有源光纤和所述第二有源光纤为Yb稀土离子掺杂光纤。第一有源光纤中Yb离子对第一激光产生受激吸收,形成粒子数反转。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泵浦源有N个,其中N为自然数,一些实施例中,N为1~19的自然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泵浦源的数量可以为2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泵浦源包括但不限于半导体芯片泵源,所述泵浦源的波长范围是800~1000nm。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合束器包括但不限于(N+1)x1的合束器,其中N为任意自然数。其中一些实施例中,N为1~19的自然数。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栅中心波长λ1为200<λ1<1600,反射率R1为0<R1<1;所述第二光栅中心波长λ2为200<λ2<1600,反射率R2为0<R2<1;所述第三光栅中心波长λ3为200<λ3<1600,反射率R3为0<R3<1;所述第四光栅中心波长λ4为200<λ4<1600,反射率R4为0<R4<1。对比现有技术,本申请具有以下优点:目前传统的光纤激光器而言,无法实现全光纤化的主被动双重调Q。本申请通过以第一有源光纤作为可饱和吸收体形成被动调Q,而Q开关作为主动调制器形成主动调Q,在脉冲形成过程中,Q开关起到主动调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纤激光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泵浦源以及合束器,所述第一谐振腔包括第四光栅、第一有源光纤以及第一反馈元件,所述第四光栅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反馈元件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有源光纤相连接,所述第二谐振腔包括第二光栅、第二有源光纤以及第二反馈元件,所述第二光栅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有源光纤连接所述第二反馈元件,且在第一谐振腔中或第二谐振腔中设有Q开关,所述合束器包括泵浦端、信号端和输出端,所述泵浦源连接所述合束器泵浦端,所述合束器的信号端或输出端接入所述第二谐振腔并连接所述第二有源光纤,所述第二光栅的第二端或第四光栅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光纤激光器的输出端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纤激光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泵浦源以及合束器,所述第一谐振腔包括第四光栅、第一有源光纤以及第一反馈元件,所述第四光栅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反馈元件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有源光纤相连接,所述第二谐振腔包括第二光栅、第二有源光纤以及第二反馈元件,所述第二光栅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有源光纤连接所述第二反馈元件,且在第一谐振腔中或第二谐振腔中设有Q开关,所述合束器包括泵浦端、信号端和输出端,所述泵浦源连接所述合束器泵浦端,所述合束器的信号端或输出端接入所述第二谐振腔并连接所述第二有源光纤,所述第二光栅的第二端或第四光栅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光纤激光器的输出端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谐振腔位于所述第二谐振腔内、所述第一谐振腔与所述第二谐振腔交叠或所述第二谐振腔与所述第一谐振腔依次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光栅与所述第一有源光纤之间设有所述Q开关,或所述第一有源光纤与所述第一反馈元件之间设有所述Q开关,或所述第四光栅与所述第二有源光纤之间设有所述Q开关,或所述第二有源光纤与所述第二光栅之间设有所述Q开关。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纤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馈元件为第三光栅,所述第二反馈元件为第一光栅,所述第四光栅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有源光纤连接所述第三光栅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光栅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有源光纤连接所述第二光栅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光栅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光栅。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永坚庄众蒋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创鑫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创鑫激光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