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耐磨套的反循环冲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3288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循环冲击器,包括外缸、卡钎套及钻头,卡钎套的内壁和钻头的杆部之间设有通气槽,卡钎套靠近钻头头部的一端设有耐磨套,卡钎套的外壁上设有定位轴肩,耐磨套的内壁上设有与定位轴肩配合的定位孔肩,使耐磨套的端面压紧于外缸的端面,耐磨套的外径比钻头头部的最大外径小0.5‑2.5mm。钻孔过程中,冲击器内部高压气流通过通气槽进入钻头头部区域,由于耐磨套的外径与钻头头部的最大外径只小0.5‑2.5mm,即耐磨套与所钻孔壁只有很小间隙,耐磨套能够挡住孔底岩渣,避免高压风流将岩渣吹入外缸与所钻孔孔壁之间的间隙,而是将岩渣吹入钻头的内孔,再进入冲击器采集管,实现岩渣的正常反循环收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耐磨套的反循环冲击器
本技术涉及凿岩钻孔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带耐磨套的反循环冲击器。
技术介绍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矿场的投入,气动潜孔冲击器凭借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维修、可有效清除井底岩屑、不受钻孔深度限制、可减少钻具磨损等优点,在岩石破碎机械
受到了巨大的重视。气动潜孔冲击器利用高压空气作为动力源,驱动冲击器内的活塞高速度、高频率地做往复运动,使活塞获得足够的能量冲击旋转的钻头而进行更高效的钻孔作业。冲击力以应力波的形式作用于钻头,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巨大的冲击能量,能有效地破碎岩石,快速成孔,达到凿岩钻孔的目的。反循环冲击器利用活塞做功后排出的高压气体,将破碎的岩渣从钻凿孔的孔底吹送至钻头中心孔和采集管内进行收集,但是,现有的反循环冲击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由于钻头头部的直径大于冲击器外缸的直径,即钻头头部钻头所钻凿成形的孔径大于冲击器的直径,导致高压气体会将部分岩渣吹至冲击器外管与所凿孔之间的间隙中,导致岩渣从冲击器与岩层侧壁之间的间隙返回地面,不能实现正常的岩渣反循环收集,导致无法进行准确岩渣采样分析,影响探矿准确性,且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如何实现岩渣全部从钻头和采集管内孔返回,解决冲击器与岩层侧壁之间的间隙返渣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耐磨套的反循环冲击器,能够防止岩渣从冲击器与所钻孔壁之间的间隙返回,保证岩渣吹入钻头内部的排渣孔,进而保证岩渣能够正常反循环收集。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耐磨套的反循环冲击器,包括外缸、卡钎套以及钻头,所述卡钎套靠近钻头头部的一端设有耐磨套,所述卡钎套的外壁上设有定位轴肩,所述耐磨套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定位轴肩配合的定位孔肩,以使所述耐磨套的端面压紧于所述外缸的端面,所述耐磨套的外径比所述钻头头部的最大外径小0.5-2.5mm,所述卡钎套的内壁和所述钻头的杆部之间设有通气槽,以使高压气体通过所述通气槽进入所述钻头头部。优选的,所述耐磨套在靠近所述外缸的一端的外壁处设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的直径沿靠近所述外缸的方向递减。优选的,所述耐磨套与所述外缸在配合面处的外径相等。优选的,所述卡钎套与所述外缸螺纹连接。优选的,所述耐磨套为含铬、锰或镍的耐磨合金钢套。优选的,所述耐磨套的洛氏硬度为58-62。优选的,所述耐磨套靠近所述钻头头部的一端与所述钻头头部的轴向间隙为10-25mm。优选的,所述耐磨套在靠近所述钻头头部的一端的内壁处设有斜面,所述斜面的直径沿靠近所述钻头头部的方向递增。本技术所提供的带耐磨套的反循环冲击器,卡钎套漏在外缸之外的部分上套装有耐磨套,并通过设置在卡钎套上的定位轴肩,与设置在耐磨套内壁上的定位孔肩,将耐磨套固定在卡钎套与外缸之间,以实现耐磨套的轴向定位,避免耐磨套在使用过程中窜动,耐磨套的外径比钻头头部的最大外径小0.5-2.5mm,卡钎套和钻头杆部设有通气槽,钻孔过程中,冲击器内部高压气流通过卡钎套和钻头杆部通气槽进入钻头头部区域,由于耐磨套的外径与钻头头部的最大外径只小0.5-2.5mm,即耐磨套与钻头所钻孔壁只有很小间隙,因此,耐磨套能够挡住孔底岩渣,避免高压风流将岩渣吹入外缸与所钻孔壁13之间的间隙,而是将岩渣吹入钻头内部排渣孔,再进入冲击器采集管,实现岩渣的正常反循环收集。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带耐磨套的反循环冲击器具体实施例的装配示意图;图2为图1中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1-外缸、2-卡钎套、3-钻头、31-钻头头部、32-内孔、33-通气槽、4-耐磨套、41-导向面、42-斜面、5-采集管、51-采集孔、6-活塞、61-活塞前腔、62-活塞后腔、7-接头、8-联接管、9-逆止阀、10-内缸、11-合金齿、12-岩层、13-孔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带耐磨套的反循环冲击器,能够防止岩渣从冲击器与所钻孔壁之间的间隙返回,保证岩渣吹入钻头内部的排渣孔,进而保证岩渣能够正常反循环收集。请参考图1至图2,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带耐磨套的反循环冲击器具体实施例的装配示意图;图2为图1中局部放大示意图。本技术所提供的带耐磨套的反循环冲击器,包括外缸1、卡钎套2以及钻头3,卡钎套2靠近钻头头部31的一端设有耐磨套4,卡钎套2的外壁上设有定位轴肩,耐磨套4的内壁上设有与定位轴肩配合的定位孔肩,以使耐磨套4的端面压紧于外缸1的端面,耐磨套4的外径比钻头头部31的最大外径小0.5-2.5mm。卡钎套2的内壁和钻头3的杆部之间设有排气槽33,以使高压气体通过通气槽33进入所述钻头头部31区域。其中,外缸1、卡钎套2以及钻头3均为反循环冲击器的组件零件,外缸1为反循环冲击器的外壁缸体,卡钎套2连接于外缸1一端的内壁上,钻头3的尾端插装在卡钎套2内,钻头3露出于卡钎套2的外端,以用于钻孔。钻头头部31的外径大于外缸1的外径,以保证外缸1能顺着钻孔进入,钻头3上还设有用于收集岩渣的内孔32,高压气体顺着外缸1内的通道,从卡钎套2与钻头3杆部之间的通气槽33吹出,进入钻头头部31区域,再将岩渣吹入钻头3的内孔32,再顺着采集管5的采集孔51回流,实现岩渣的高效反循环收集。具体的,高压气体依次进入接头7、通过接头7与联接管8外壁之间的间隙,推开逆止阀9,进入内缸10,通过内缸10与外缸1之间的间隙,进入活塞6与外缸1封闭区域,然后,通过活塞6与外缸1之间的间隙进入活塞前腔61。当活塞前腔61空气压力高于活塞后腔62的空气压力时,活塞6向上运动,当活塞6上升到一定位置时,活塞前腔61的进气口关闭,排气口打开,活塞后腔62的进气口打开,排气口关闭,高压气体通过后腔进气口进入活塞后腔62。当活塞后腔62空气压力高于活塞前腔61空气压力时,活塞6向下运动冲击钻头3的尾端,进而通过钻头头部31的合金齿11冲击岩石,实现破碎岩石,通过活塞前腔61和后腔62进、排气口的不断打开与关闭,使活塞6的前腔61、后腔62空气压力产生变化,形成活塞6不断的上下反复运动,冲击钻头3及岩石。同时,在冲击过程中,钻机带动冲击器和钻头3不停旋转,实现均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耐磨套的反循环冲击器,包括外缸(1)、卡钎套(2)以及钻头(3),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钎套(2)靠近钻头头部(31)的一端设有耐磨套(4),所述卡钎套(2)的外壁上设有定位轴肩,所述耐磨套(4)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定位轴肩配合的定位孔肩,以使所述耐磨套(4)的端面压紧于所述外缸(1)的端面,所述耐磨套(4)的外径比所述钻头头部(31)的最大外径小0.5-2.5mm,所述卡钎套(2)的内壁和所述钻头(3)的杆部之间设有通气槽(3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耐磨套的反循环冲击器,包括外缸(1)、卡钎套(2)以及钻头(3),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钎套(2)靠近钻头头部(31)的一端设有耐磨套(4),所述卡钎套(2)的外壁上设有定位轴肩,所述耐磨套(4)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定位轴肩配合的定位孔肩,以使所述耐磨套(4)的端面压紧于所述外缸(1)的端面,所述耐磨套(4)的外径比所述钻头头部(31)的最大外径小0.5-2.5mm,所述卡钎套(2)的内壁和所述钻头(3)的杆部之间设有通气槽(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耐磨套的反循环冲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套(4)在靠近所述外缸(1)的一端的外壁处设有导向面(41),所述导向面(41)的直径沿靠近所述外缸(1)的方向递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带耐磨套的反循环冲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套(4)与所述外缸(1)在配合面处的外径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日平魏正军杨湘龙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黑金刚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