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液器、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3006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布液器、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布液器包括:布液空间,布液空间的侧部设有第二排气孔;第二排气孔外侧设有导气结构,导气结构用于导流并分离由第二排气孔排出的气液两相的混合冷媒。本发明专利技术为降低吸气带液量,对布液器上盖板增加折边结构并对其优化,通过上盖板折边的折流、挡液、过滤实现气液分离,优化气液两相混合冷媒在容器内的流通路径,避免从布液器内排出的气态冷媒夹带着液体对压缩机产生吸气带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布液器、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换热
,具体涉及一种布液器、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降膜式布液器主要由进液管、上盖板、均液板、封板等零部件组成。降膜式蒸发器的换热过程主要是利用布液器将来自进液口的冷媒均匀分配至换热管上进而发生热量交换而蒸发,蒸发转化的气体从出气口流出,实现汽化转换。。因从进液管进入布液器的是气液两相混合冷媒,从布液器内排出的气态制冷剂往往会因夹带细小液态冷媒而进入压缩机吸气口导致吸气带液,从而对机组运行产生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保证从布液器分离出来的气体无液相成分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布液器吸气带液量较多,从而提供一种布液器、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布液器,包括:布液空间,布液空间的侧部设有第二排气孔;第二排气孔外侧设有导气结构,导气结构用于导流并分离由第二排气孔排出的气液两相的混合冷媒。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优选地,布液空间至少包括内腔体和外腔体,内腔体设在外腔体内,内腔体设有进料口;内腔体的底部都设有第一过流孔,侧部上设有第一排气孔;外腔体的底部设有第二过流孔,第二排气孔设置在外腔体的侧部。优选地,布液器包括上盖板、均液板、封板,均液板套设在封板内,上盖板覆盖在封板的开口处,内腔体由上盖板与均液板围成,外腔体由上盖板、均液板与封板围成,导气结构设置在上盖板与第二排气孔对应的侧边上。优选地,导气结构与封板之间设有导气通道,导气通道能够改变第二排气孔排出的混合冷媒流向,混合冷媒由第二排气孔排出后,碰撞导气结构的壁面,液态冷媒附着并沿导气结构的壁面汇集滴落,气态冷媒沿导气通道流动。优选地,导气结构包括沿进料方向向第二过流孔的方向弯折的折弯部,折弯部向下延伸并覆盖第二排气孔。优选地,折弯部可为单角折边、多角折边、弧形折边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折弯部的折弯角度可沿上盖板的长边方向设置不同,折弯部的折弯角度由靠近进料口向远离进料口的方向递减,和/或,导气通道的流通截面积沿上盖板的长度方向可变设置,导气通道的流通截面积由靠近进料口向远离进料口的方向递减。优选地,折弯部内壁设有凹槽结构,凹槽结构沿水平、和/或竖直方向布置。一种降膜式换热器,采用上述任一的布液器。一种空调器,采用上述任一的布液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布液器、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至少具有下列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为降低吸气带液量,对布液器上盖板增加折边结构并对其优化,通过上盖板折边的折流、挡液、过滤实现气液分离,优化气液两相混合冷媒在容器内的流通路径,避免从布液器内排出的气态冷媒夹带着液体对压缩机产生吸气带液。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布液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导气结构的单角折边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导气结构的多角折边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导气结构的弧形折边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导气结构的角度与弧形折边共用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导气结构的凹槽结构的示意图;图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降膜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表示为:1、布液空间;2、第二排气孔;3、导气结构;4、内腔体;5、外腔体;6、进料口;7、第一过流孔;8、第一排气孔;9、第二过流孔;11、上盖板;12、均液板;13、封板;14、折弯部;15、凹槽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结合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布液器,包括:布液空间1,布液空间1的侧部设有第二排气孔2;第二排气孔2外侧设有导气结构3,导气结构3用于导流并分离由第二排气孔2排出的气液两相的混合冷媒。本专利技术为降低吸气带液量,对布液器上盖板增加折边结构并对其优化,通过上盖板折边的折流、挡液、过滤实现气液分离,优化气液两相混合冷媒在容器内的流通路径,避免从布液器内排出的气态冷媒夹带着液体对压缩机产生吸气带液。优选地,布液空间1至少包括内腔体4和外腔体5,内腔体4设在外腔体5内,内腔体4设有进料口6;内腔体4的底部都设有第一过流孔7,侧部上设有第一排气孔8;外腔体5的底部设有第二过流孔9,第二排气孔2设置在外腔体5的侧部。气液两相混合冷媒由进料口6进入布液空间1,在内腔体4内,大部分的液态冷媒沉积在内腔体4的底部,并由第一过流孔7进入外腔体5,而气态冷媒则携带部分液态冷媒通过第一排气孔8进入外腔体5。在外腔体5内,液态冷媒沉积在外腔体5的底部,并由第二过流孔9均流后进入换热区,气态冷媒则继续裹挟部分液态冷媒通过第二排气孔2由侧面喷出,碰撞在导气结构3上,液态冷媒会附着在导气结构3上,而气态冷媒在碰撞后只会转向继续流动。优选地,布液器包括上盖板11、均液板12、封板13,均液板12套设在封板13内,上盖板11覆盖在封板13的开口处,内腔体4由上盖板11与均液板12围成,外腔体5由上盖板11、均液板12与封板13围成,导气结构3设置在上盖板11与第二排气孔2对应的侧边上。优选地,导气结构3与封板13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以形成向延伸的导气通道,导气通道主要作用是将第二排气孔2排出的混合冷媒的流向导流向下,混合冷媒由第二排气孔2排出后,碰撞导气结构3的壁面,液态冷媒附着并沿导气结构3的壁面汇集滴落,气态冷媒沿导气通道流动,越过导气结构3的下缘后,再向上汇入换热区蒸发产主流气态冷媒。优选地,导气结构3包括沿进料方向向第二过流孔9的方向弯折的折弯部14,折弯部14向下延伸并覆盖第二排气孔2,保证第二排气孔2吹出的混合冷媒全部碰撞在导气结构3上。优选地,如图2-5所示的,折弯部14可为单角折边、多角折边、弧形折边中的至少一种。用于隔挡从矩形孔飞溅出的液态冷媒,此结构可以有效实现在布液器内均液板与封板之间有限的气道空间中用以调整气态冷媒对液态冷媒的冲刷程度。优选地,由于均液板12及封板13都具有明显较长的长度,第二排气孔2吹出的混合冷媒的流速在对应进料口6的流速最高,沿长度向末端流速会存在一定的衰减,因此折弯部14的折弯角度可沿上盖板11的长边方向设置不同,折弯部14的折弯角度由靠近进料口6向远离进料口6的方向递减,和/或导气通道的流通截面积沿上盖板的长度方向可变设置,导气通道的流通截面积由靠近进料口6向远离进料口6的方向递减,缩短碰撞距离,从而保证混合冷媒与导气结构3的碰撞效果。同时每段折边的长度宽度可以变化,以便更好的控制导出气态冷媒的流速及方向和蒸发工况时的吸气带液现象,保证通过布液器和壳体形成的气道流通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布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布液空间(1),所述布液空间(1)的侧部设有第二排气孔(2);/n所述第二排气孔(2)外侧设有导气结构(3),所述导气结构(3)用于导流并分离由所述第二排气孔(2)排出的气液两相的混合冷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布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布液空间(1),所述布液空间(1)的侧部设有第二排气孔(2);
所述第二排气孔(2)外侧设有导气结构(3),所述导气结构(3)用于导流并分离由所述第二排气孔(2)排出的气液两相的混合冷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液空间(1)至少包括内腔体(4)和外腔体(5),所述内腔体(4)设在所述外腔体(5)内,所述内腔体(4)设有进料口(6);所述内腔体(4)的底部都设有第一过流孔(7),侧部上设有第一排气孔(8);所述外腔体(5)的底部设有第二过流孔(9),所述第二排气孔(2)设置在所述外腔体(5)的侧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液器包括上盖板(11)、均液板(12)、封板(13),所述均液板(12)套设在所述封板(13)内,所述上盖板(11)覆盖在所述封板(13)的开口处,所述内腔体(4)由所述上盖板(11)与所述均液板(12)围成,所述外腔体(5)由所述上盖板(11)、所述均液板(12)与所述封板(13)围成,所述导气结构(3)设置在所述上盖板(11)与所述第二排气孔(2)对应的侧边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布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结构(3)与所述封板(13)之间设有导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能够改变所述第二排气孔(2)排出的混合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治平胡东兵胡海利杨锦源王小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